- 監督與界限:媒體侵權典型案例解讀與啟示
- 奚丹霓
- 1870字
- 2022-07-28 11:03:46
專題二 新聞報道是否要求必須與事實“精確一致”
案例分析
案例:福建某管家服務有限公司訴某晚報社、葉某民名譽權糾紛案
一審: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泉民初字第369號
二審: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2014)閩民終字第1363號
再審:最高人民法院(2015)民申字第2426號
【裁判要旨】
認定新聞報道是否侵害他人名譽權,主要標準為該新聞報道內容是否構成“嚴重失實”。新聞單位依據其了解掌握的相關信息進行報道,因信息來源有限,不可能完全做到精確嚴謹,故而現行司法解釋對于新聞報道侵權標準確定為“嚴重失實”而并非“精確一致”。
【案情簡介】
福建某管家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某公司)向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認為被告某晚報社在其出版發行的《某晚報》紙質、數字報紙和其承辦的網站上對原告進行了片面的、引人誤解的報道,嚴重侵害了其商業信譽和聲譽,某晚報社社長葉某民,以權謀私,利用某晚報社新聞媒體的特殊平臺,惡意實施了嚴重侵害原告名譽的違法行為。一、二審法院未支持其訴訟請求,某公司遂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最高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某晚報社的報道尚未達到“嚴重失實”的程度,故裁定駁回某公司的再審申請。
【法院觀點輯要】
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系基于被告某晚報社分別于2012年3月20日、5月10日、5月14日在其出版發行的《某晚報》紙質、數字報紙及其承辦網站上發布的《某公司取消洗車服務顧客退卡費“被打折”》《某公司違規設置廣告牌,拆!》及《某公司違規開展活動被當場勒令停止》三篇報道提起名譽權訴訟。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七條關于“侵害名譽權責任應如何認定”的規定,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因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據此,本案認定的關鍵在于判斷被告某晚報社發布的三篇新聞報道是否嚴重失實及兩被告是否實施使原告名譽受到損害的違法行為。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四十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詆毀、誹謗法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法人名譽權的行為。根據上述規定,公民或法人的名譽權受法律保護,依法不受他人侵害。如何判斷新聞報道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應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關于“侵害名譽權責任應如何認定”的規定作出認定,即新聞報道是否嚴重失實及新聞媒體是否實施造成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違法行為。本案被告某晚報社發表的涉訟三篇新聞報道均不存在嚴重失實報道,其發表新聞報道的行為依法并不構成侵害原告名譽權的行為,且原告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實其社會評價確實因上述報道而降低并致名譽受損,原告主張的1000萬元經濟損失也無充分有效證據予以證實,因此,兩被告不應承擔原告主張的相關侵權責任。綜上,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原告提出的本案訴訟請求,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依法不予支持,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針對某公司的再審申請,最高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關于某晚報社新聞報道是否構成嚴重失實的問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七條的規定,認定新聞報道是否侵害他人名譽權,主要標準為該新聞報道內容是否構成“嚴重失實”。《某公司取消洗車服務顧客退卡費“被打折”》對顧客所反映因某公司取消洗車業務而發生退費爭議進行報道,雙方當事人于原審中提交的消費者投訴處理相關材料,能夠證明顧客確與某公司發生退費爭議。《某公司違規設置廣告牌,拆!》對某公司設置廣告牌被行政部門責令拆除進行報道,所涉責令拆除事實已由人民法院另案判決加以確認,能夠認定該篇報道內容基本屬實。《某公司違規開展活動被當場勒令停止》對某公司在居民小區開展活動而被行政部門責令糾正進行報道,當地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所出具《協助調查反饋函》,已對所報道內容予以證實。某公司于原審審理中及向本院申請再審時,均提出三篇新聞報道個別細節與實際情況有所出入,據此認為某晚報社侵犯其名譽權。本院認為,新聞單位依據其了解掌握的相關信息進行報道,因信息來源有限,不可能完全做到精確嚴謹,故而現行司法解釋對于新聞報道侵權標準確定為“嚴重失實”而并非“精確一致”。本案所涉新聞報道基本事實均具有相關證據證實,并未違反新聞真實性基本原則,即使如某公司所稱個別細節與事實不符,亦不能認定報道內容已構成嚴重失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