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督與界限:媒體侵權典型案例解讀與啟示
- 奚丹霓
- 842字
- 2022-07-28 11:03:47
新聞工作啟示
第一,新聞媒體開展新聞活動時,應盡到必要的核實義務,對新聞工作中所獲取的相關信息,應在最大可能范圍內進行調查核實后再進行報道或評論。對于如何判斷新聞媒體是否盡到核實義務,《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六條已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即“認定行為人是否盡到前條第二項規定的合理核實義務,應當考慮下列因素:(一)內容來源的可信度;(二)對明顯可能引發爭議的內容是否進行了必要的調查;(三)內容的時限性;(四)內容與公序良俗的關聯性;(五)受害人名譽受貶損的可能性;(六)核實能力和核實成本”。新聞媒體在實際工作中,應根據這一規定,合理履行核實義務。同時,新聞媒體應重視調查核實的過程及相關證據的留存,如發生糾紛,應積極抗辯并及時向法院提交相關證據,避免因舉證不力被法院認定為“嚴重失實”。
第二,根據上述規定及案例的精神,新聞媒體應根據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的不同特點把握不同的標準,以更加符合新聞工作規律。新聞報道提供的是事實信息,因此其內容必須客觀真實,新聞媒體對于該類信息應當認真核實后才能進行報道,未能核實的或無法核實的信息不得隨意報道。新聞評論提供的是意見信息,允許有作者的觀點和評論,作者或記者可以基于已經查實的事實,結合掌握的其他信息,進行合理的評論、預測,但如涉及他人隱私或可能影響他人名譽的,也應堅持審慎的原則,不得隨意發表未經證實的觀點或意見。此外,無論是新聞報道還是新聞評論,如已發布的內容事后經核實存在失實,可能對報道對象的名譽、隱私等造成重大不利影響的,應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更正,以將損害程度降到最低,避免承擔更重的法律責任。
第三,新聞媒體不應作選擇性報道。在實際工作中可能還存在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新聞媒體并未全面報道全部的事實,而是有選擇地報道了部分事實,這種情況下,雖然已報道的事實是完全真實的,但由于其報道的事實不完全,導致讀者和社會因接收的信息不全面而產生認識偏差,最終實際上也會對報道對象產生不利影響,如發生糾紛后也存在被法院認定為“嚴重失實”的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