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蒙臺梭利教育法的由來與發展

兒童的內心具有巨大的能量,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這種能量至關重要。要了解這一點,我們就要去細心觀察兒童,并用適當的方式幫助他們。

毫無疑問的是,教育應立足于兒童本身,這是進行教育革新時必須堅持的一個原則。

社會賦予我一個很高的榮譽,認為我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家,對于這一點,我自己是不認同的。的確,我創立了蒙臺梭利教育法,這一教育體系建立在對兒童認真研究的基礎上,將兒童身上表現出來的真實信息告訴人們,并且根據這些真實信息對兒童實施科學的教育。

在我看來,我只是充當了兒童代言人的角色。我的工作是兒童研究和教育,我從事這一工作已經有40年。一開始,我主要研究的是那些心智發育較常人更遲緩一些的兒童,從醫學和教育的角度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

當我從潛意識的層面去研究這些智障兒童時,我發現他們其實有很大的潛力。于是,我決定將自己的研究轉移到正常兒童身上,由此誕生了兒童之家。

我們創辦的第一所兒童之家是在羅馬的貧民窟,里面接收的都是年滿3歲的本地兒童。我們對這些兒童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教育實驗,當他們長到4歲左右時,就已經會讀寫了,這令來參觀的人感到很驚訝。

“是誰教會你們讀寫的?”這是每一個來兒童之家參觀的人都會問的一個問題。孩子們就會告訴他們:“是我們自己學會的,并沒有人教我們。”

這些兒童的神奇轉變被一些記者及專家稱為“自然習得的文化”,報紙上對此也進行了報道,甚至有心理學家認為,兒童之家的孩子都是非常有天賦的。對于心理學家的這種說法,我一度也相信了。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后,我慢慢才明白:人們一般認為,6歲以上的兒童才有可能接受所謂的教育,因此導致很多兒童早期的大部分時光都被白白浪費了,嚴重阻礙了他們的身心發展。

而我們在兒童之家看到的現象說明了:在兒童的生命早期就可以對他們進行教育,并且這種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讀與寫是學習所有文化知識的基礎,如果兒童不掌握讀寫的本領,就無法學習文化知識。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兒童不會說話,那么他就很難學會有些東西。

對于兒童來說,書寫往往很枯燥,尤其是年齡小的兒童。當他們長大一些之后,才可能學會書寫。但是在我們的兒童之家,當我把以前教智障兒童書寫的方法用在正常孩子的身上之后,這些4歲的兒童學會了字母、學會了書寫。

我在教育研究中發現,如果只是單純地讓兒童盯著字母看一段時間,過不了幾天,他們對這些字母就沒有一點兒印象了。如果我找人把字母刻在木板上,讓孩子們摸一摸這些字母的印跡,并且反復臨摹,他們就會很快地記住這些字母,而且很長一段時間也不會忘記。

通過木板之類的教具來教學,并且注重加強孩子們的臨摹,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即使是那些智能發育緩慢的孩子也掌握了一些字母的書寫。

這些事實讓我明白,在兒童的學習中,觸覺是有很大作用的。得出這個結論之后,我又制作了一些字母卡,讓兒童用手去摸這些字母并感知它們的形狀。

借助字母卡,兒童之家的孩子們學習進展得很順利,他們在很短時間里就獲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這些兒童是從9月開始學習字母的,到年底時,他們中的很多人就能獨立書寫圣誕卡片了!

掌握了書寫的能力之后,孩子們想了解更多關于字母的知識,他們開始問我更多的問題,例如字母是怎么發音的。就好像有一臺吸塵器藏在這些孩子的身體里,迫不及待地想要把所有的字母都吸進去。

這太令人感到驚訝了!不過,兒童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反應,也很好理解。他們的頭腦中已經儲備了語言,字母刺激了他們對語言的感覺,能分析他們所說的話。

當兒童看到一個陌生的單詞時,如果不認識里面的某些字母,他們會問我們,這些是什么字母。這些兒童的內心藏有很強烈的對知識的渴望,他們會在這一動力的驅使下,將自己會說的單詞拼寫出來。

無論單詞多難、多長,只要孩子們認識,就能拼寫出來。當他們拼寫單詞時,會根據老師讀單詞時發出的聲音,從字母盒中挑選出相應的字母,再將詞語拼寫出來。老師剛念了一遍單詞,孩子們就快速地將這個單詞拼了出來。

有時候,老師只需要讀一遍單詞,4歲的兒童就能快速地將它拼寫出來。但如果換作7歲或是年紀更大一些的兒童,卻無法做到這樣,老師常常要將單詞重復讀上很多遍,他們才能掌握讀音和拼寫。

顯而易見,不同年齡的兒童表現不同,敏感期是導火索。在某個時期,幼兒的心智對某些刺激會非常敏感,就像軟蠟一樣。一旦過了這個時期,這種敏感性就會消失。

兒童都知道,很多能發出聲音的字母組成了 “單詞”。根據一個個字母的讀音,他們能夠分析并拼寫出這些“單詞”,這就進入了書寫的階段。

兒童反復觸摸過字母卡片,已經熟悉了每個字母的形狀。所以,他們會像2歲時進入“說話爆發期”一樣,進入“書寫爆發”階段,突然就掌握了書寫的能力。

當兒童的心理機智成型后,他們就進入了全語言時期。在這一時期,只要孩子們開始寫出一個單詞或者兩個單詞,很快地,他們就能寫出其他的單詞,并且寫出所有他們會說的話。我們就沒必要像在傳統學校里那樣,一個字一個字地教孩子們書寫了。

從那之后,兒童內心會產生一種書寫的渴望,他們會利用任何工具(比如粉筆)、不分場所(比如在墻上、過道上)地進行書寫。在內心渴望的推動下,只要有空間和機會,兒童就會反復書寫,而不只是為了完成任務。

在那個階段,我們就會發現,周圍到處都有字——墻上、家具上、地上、黑板上,甚至面包上可能都有。很多母親發現,她們的孩子會在家里到處寫、不停地寫,甚至睡著了之后,手里的筆也沒有放下。

有些家庭比較貧困,母親不識字,也買不起紙和筆。為了滿足孩子書寫的要求,這些母親會向我們求助,我們會提供給她們一些紙筆。

為了讓孩子們練習書寫,我們設計了一種帶有線條的紙,線條和線條之間留有很大的空白。后來,線條與線條之間的距離逐漸縮小。

我們發現,在任何規格的線條紙上,兒童都可以流利地書寫,有的兒童甚至能像印刷一樣,把字寫得又小又漂亮。

讓人驚訝的是,這些兒童甚至比小學三年級的孩子都寫得好。這些兒童觸摸的都是相同的字母卡片,記住的都是相同的字形,因此他們寫出來的字形也都十分相近。

然而與快速掌握書寫能力不同的是,這些孩子的閱讀能力并沒有提高,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看起來似乎有點兒荒謬。

一般人都認為,兒童需要先掌握閱讀的能力,然后才會書寫。但是我們這里的兒童不一樣,他們會先分析“單詞”所包含的聲音,并根據聲音用活動字母把字拼寫出來。

在孩子們的觀念里,每個字母都有一個聲音,當一個兒童處于語言敏感期時,他會發展出將字母和語音連接起來的能力。

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孩子們不僅會用嘴巴表達,也可以通過書寫來表達了。但是,孩子們在這個時期還不具備閱讀的能力。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曾經認為,這是印刷體與書寫體之間有差異而導致的。

可是就在我告訴這些兒童不同字體之間的差異,準備幫助他們克服閱讀障礙時,他們突然就會閱讀了!而且他們能看懂任何字體,甚至連日歷上的哥特體也讀得毫不費力。

我終于明白了,在學會書寫大約5個月之后,這些兒童又產生了強烈了解自己所書寫的字的含義的渴望。

就像科學家研究史前碑文一樣,這些兒童會觀察、比較字母符號,試圖找出其中的意義。這時,孩子們會像“書寫爆發”期一樣,在閱讀方面出現爆發現象。

有些父母會抱怨,當他們陪孩子散步時,孩子總會停下來。孩子們為什么總停下來呢?這是因為他們想去讀周圍店家的招牌或廣告,是他們對閱讀產生興趣和渴望的表現。

如果具備了所有條件,一個兒童成長到6歲左右,就幾乎能閱讀每一本故事書了。我們很驚訝,孩子們的閱讀能力竟然進步得如此之快。

相比于語言學習,數學方面的學習不是那么容易解釋了。數學有三種形式:算數:數字科學;代數:抽象的數字;幾何:抽象的抽象。

在兒童之家,我們很早就開始教孩子們學習數學,并將數學的三種形式都呈現在他們面前。這種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當我們給孩子們講解“數量”時,會將“個”“十”“百”“千”用幾何形狀,即點、線、面、體的形式呈現出來。設計教具時,我們也會充分考慮并體現出以上三種特性。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兒童對數字和幾何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利用幾何形狀的方式,兒童很快就會用代數方式來表達量的抽象性與它們之間的關系。

這一結果出乎大家的意料。因為在最初的教學實驗中,兒童對語言學習的興趣,似乎比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更濃厚。我們以為,兒童喜歡學語言,而不喜歡學數學,是因為數學枯燥而抽象。

事實證明,我們的觀點是片面且錯誤的。

在人們的一般觀念中,即使一個幼兒的數學學得再好,他也僅限于會10以內數字的簡單四則運算。但是在我們兒童之家,這些五六歲兒童的行為卻表明,他們更熱衷于學習10以上的數字的運算。更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4歲的兒童也對數學表現出了很強烈的興趣,并能很投入地學習。

根據這些發現,我們在數學的學習活動中加入了代數和幾何。如果可以用實物來學習數學,兒童的學習興趣會更高昂。

像學習語言一樣,兒童在數學學習方面的良好發展,沒有任何先兆。對于這種發展,我們沒有分析出源頭,只好將其歸因為兒童早期的特殊傾向。

我們根據觀察發現,兒童對于一些要求有高度準確性的活動,都會表現出超乎想象的興趣,而且活動越復雜,兒童的興趣就越濃厚。

很多活動都會對準確性有所要求,比如在動作中、在操作性的工作中,或在花卉、昆蟲的觀察研究中。

追求準確是一種天然的特性,并且會朝著數量方面發展。由于數學具有抽象的特點,從而也把準確性帶到了抽象的層面。

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兒童從實物開始,進入抽象的“數”,再進入更抽象的代數。對準確性的要求,普遍存在于實物、抽象、代數這三個領域中,因此這些活動對兒童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讓他們對這些“單位”的含義有更深的理解。

我們從哲學家、物理學家巴斯卡的觀點中得到了很大的啟發。巴斯卡對數學也做過深入的研究,他認為,數學特性是人類心智的特點之一,人類的進步就是遵循了這一特性。

我們這里的兒童通過行動,證明了巴斯卡的觀點是正確的。

有些人會存在顧慮,他們認為學習過多的知識、吸收過多的東西會讓兒童過于疲勞,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但在兒童之家,我們接觸的這些6歲以下的孩子,卻提供了相反的事實。

我們會發現,身處傳統學校的孩子們往往很容易疲倦,他們很難被教育者教導,對教育者的教導也沒有什么興趣和熱情。

一些父母出于愛孩子的心理,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安靜地玩耍、睡覺,其他的事都不要做。根據我們的觀察研究,兒童并不喜歡這種安靜、不活動的生活狀態,他們會對此提出抗議。

在與3—6歲甚至更小的兒童相處時,我們沒有在他們身上發現疲勞的現象,與此相反的是,他們越學習越有精神。

并不是所有的活動都會讓人類的身體產生疲勞的感受,比如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需要用上下顎、牙床、舌頭不停地咀嚼食物,它們的工作不可謂不辛苦,但是我們并不會因為頻繁咀嚼而疲勞,反而會因為吃了東西而感受到自己更有能量了。同樣,健身也是一樣的,健身并不會讓我們感到疲勞,而是讓我們充滿了活力。

兒童的心智發展也是如此。兒童在心智活動的過程中不僅不會疲勞,反而充滿了無窮無盡的力量,并且發展得很順利。

兒童的天性是會接受文化的熏陶。但是在兒童生命早期的敏感期,我們卻沒有讓他們接受文化的熏陶,而是用玩耍、睡覺等方式讓他們放棄大自然所賦予的天性。

根據兒童與生俱來的本性,他們一刻也沒有停止對文化的吸收和學習。如果周圍沒有什么東西可學習、可吸收,兒童就會將目光轉向玩具,以此來滿足自己。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兒童離不開游戲,游戲會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趨于完善。事實上,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些心理學家也承認了兒童是在吸收特殊的環境。

這些心理學家斷定:在游戲中,兒童會自主地吸收環境,我們成人應該任憑他們自己玩、學習和吸收文化,不必給他們提供幫助,不要打擾他們,只需要在一旁觀察。

可是,兒童是怎么做到在如此復雜的生活環境里還可以學習并吸收文化的呢?難道只是玩玩具、做沙堡就可以從中吸收文化嗎?答案是否定的。

在這方面,人們的看法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和爭議。有人主張,當兒童學習、吸收文化時,成人與他們的交流會產生很重要的作用與影響;有人主張,當兒童學習、吸收文化時,成人不應該打擾他們,應該給兒童獨立的空間,讓他們自己發展。這兩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正確呢?

真正合理的解釋是,假如幼兒的自然天性真的有吸收文化、學習環境的傾向,我們就應該把握時機,給他們創造適宜的環境,提供必要的幫助,讓他們可以借助相關物體進行學習和探索。

在兒童之家,我們放置了很多適合兒童的器材和物品,他們可以利用這些器材和物品模仿成人的行為,進而發展為自己的能力。我們之所以放置這些東西,就是為了順應兒童的天性,幫助他們學習并吸收當下的文化。

我們不僅給兒童提供玩具,還包括其他適合的器材。娃娃、玩具以及各種玩偶并不是我們誘使兒童去學習的工具。

成人究竟應不應該干涉兒童的學習?這些器材和物品有用嗎?我們可以從兒童的表現中找到答案。當我們剛擺出教具,那些兒童全都圍了上來,爭先恐后地去拿取自己想要的物品。

你瞧,兒童的內心是渴望刺激的!如果成人一味地將他們放逐在孤寂的環境里,不理不睬,只會令他們感到茫然無助。

現在,兒童發現了能發展自己心智的器具,像饑餓的獅子一樣撲了上去,吞食這些能促進他們心靈成長的東西,就好像饑餓的心靈會吞食精神食物一樣。

就這樣,兒童融入當前的文明中,并且會繼承了人類的文化。

兒童的內心具有巨大的能量,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這種能量至關重要。要了解這一點,我們就要去細心觀察兒童,并用適當的方式幫助他們。

我們不應該盲目地相信游戲的魔力,而是應該信任兒童的內在能量。我們需要研究出一種實用科學,幫助兒童去運用自己內心蘊藏的巨大能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多伦县| 芷江| 苍溪县| 文安县| 敦煌市| 新乡县| 乌兰浩特市| 通城县| 五大连池市| 辰溪县| 东兰县| 寿阳县| 东源县| 龙门县| 吉林市| 东安县| 嘉黎县| 师宗县| 什邡市| 墨竹工卡县| 修武县| 昂仁县| 鹤庆县| 理塘县| 惠安县| 图们市| 灯塔市| 札达县| 兰坪| 岳普湖县| 肃宁县| 合作市| 宁远县| 荣昌县| 容城县| 深泽县| 高平市| 建阳市| 从化市| 白城市| 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