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和中學生談讀書16

今天和同學們談談讀書問題。在學校課上及課后,你們很多時間都在讀書。可是你們有沒有靜下心來想一想,到底讀書是為了什么?為何總是說讀書重要?請大家問問自己,怎么回答這些問題。我這里說說自己的看法,一起來討論。

一、讀書為了什么?

常見的回答可能有兩種。一是為了考試。中考、高考都要考語文,考閱讀,分值很高,讀書是為了提高考分,好考上重點中學或重點大學。很多同學就是沖著這個目標來讀書的。這很實際,很直白,我看也沒有錯。但這只能說是讀書的“近期目標”。

還有第二種回答,讀書是為了具備閱讀的能力,是為了謀生。日后進入社會,謀求職業時,閱讀和寫作的能力都很重要,招聘單位也會看這方面的能力。這個回答也很實際,并沒有錯。

但不知大家想過沒有,讀書還可能有第三個“目的”,或者“作用”吧,那就是“養性”:練腦、磨性子、涵養性情。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前提,放在最前邊,而“修身”的方式之一,就是讀書。說“讀書養性”,這個“性”可以理解為性情、興趣、習慣和素質。“養性”不是為了炫耀個人的修養,而是為了充實自己。有讀書的習慣,是一種良性的生活方式,也是精神可以得到不斷充實的方式。如果一個人沒有讀書習慣,很難設想他可以實現自己的終身教育。我們讀完中學,一部分人還要讀大學,也有一部分人就工作了。無論上學還是工作,都得持續不斷地通過讀書去涵養自己,盡可能讓自己具有博雅的氣質,享受充實的精神生活。在當今趨向物質化、功利化、粗鄙化的氛圍中,提倡“讀書養性”是有現實意義的。

除了“讀書養性”這第三種回答,我們還可以有第四種回答,那就是更高遠的目標: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為中國人民的富強幸福而讀書。這好像是口號,有點理想化,但你們的父輩、祖輩和更遠的那幾代中國人,其中一部分先驅者,都曾經提出過“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對他們來說,不只是口號,而且是行動。只不過今天的世界變得很實際,這個為國為民、飽含理想的目標聽起來就似乎有點高調了。

以上說了讀書的四個目標,可能還有其他目標。同學們,你們哪些目標可能考慮得多一點呢?可能是第一、第二這兩個目標,也就是考試或者謀生考慮多一些吧,都是很實際的打算,無可厚非。特別是接近中考或者高考,大家更多地都會圍繞考試來讀書,這是必須的。但我主張也要同時兼顧,除了為考試、為謀職而讀書,還需要適當考慮“讀書養性”,甚至是“為中華崛起”這兩個目標。其實,四個目標彼此不矛盾,不是非此即彼,完全可以結合起來。家長一般考慮得很實際,希望一切圍繞考試,圍繞找到“好工作”。讀書就是瞄準這些目標的。這沒有什么不對。但如果是有志向的青年,看得遠些,有自己的理想,那就可以把人生的標準定得高一些,讓后兩個目標把前兩個目標帶起來。小說《平凡的世界》大家看過吧?主人公孫少平家里窮,上學時受過很多委屈,他渴望過上另外一種體面的生活,說“人總不能一輩子受窮”。這是他的理想和生活目標,既是物質性的,也是精神性的。如果說讀書的目標,他是把幾方面的目標融合一起了。

我這里著重說說“讀書養性”,讀書可以提升素質和養成健全的人格。

現在講“讀書養性”,對中學生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同學們正處在身心成長的階段,除了學習知識,還要發展整體素質,養成良好的心性和習慣,為整個人生打好底子。如果不想讓自己一生碌碌無為,那么在年輕的時候,就要“養性”,在涵養自己方面有些自覺。怎么自覺?就是要有理想,有目標,這個理想和目標不能停留于滿足個人物質生活的欲望,不能停留于現在幾乎人人都在追求的房子、車子、票子等物質條件,而要有更高的追求,盡可能讓自己超越平庸。

這是有些難度的。現在是物欲橫流的時代,校園也往往被卷進市場經濟的大潮之中,風氣變得很勢利。現在的學生大多數只是為了將來就業而學習,追求的目標就是舒適的工作和優厚的待遇,他們對未來感到迷惘、緊張,壓力很大。這種情況越到高中、大學,可能越嚴重。那種有理想志向,多考慮為國家民族做貢獻,或者愿意以后在科學等事業上默默耕耘的年輕人,不能說沒有,起碼可以說是太少了。和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比,甚至和改革開放之初的大學生比,現在的中學生、大學生都顯得過于世故、精明。“四大主義”——包括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庸俗的現實主義,充斥著現在的校園。同學之中誰要是講講為國為民的理想,可能會被看作很“二”、不“入時”。

現在平庸、低俗、粗鄙的思潮是多么洶涌,我們年輕的中學生是多么迷惘!盡管有思想品德課,但內容陳舊,方法生硬,難于解決學生的現實思想問題,更難于幫助學生抵制低俗粗鄙的風氣、樹立遠大的志向。往往課上學的那一套理論,課下就給低俗的空氣所解構和顛覆了。我說的情況是否屬實?有的學校可能風氣好點,但大部分恐怕都差不多是這種情況。

人生觀、世界觀非常重要,決定人對整個人生意義和世界價值的基本看法,包括人生的意義、真善美、生與死的本質、人與自然、人性與社會性、社會公平的準則、倫理道德的底線,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本源性的,有的還富于哲學含義,屬于終極關懷。對這些本源性的探討與摸索,也就導向人生觀、世界觀的確立,可能從根本上決定人一生的追求及其思想行為模式。這種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是中學教育題中應有之義,甚至比知識獲取更加重要。同學們環顧四周,也問問自己,我們在人生觀、世界觀方面到底有沒有一份自覺?建樹怎么樣?

現在社會以實用技能為標準收羅人才,輿論更被市場的泡沫所左右。人們為謀生而學習,沒有內在的事業沖動,上學無非是為了畢業后好在人才市場上找到買主,賣個好價錢。這種短視的觀念嚴重挖空了教育的基石,腐蝕著現代人的人格品質。應當好好反省我們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失誤,想辦法加強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

作為中學生,也許我們不能改變整個學校的風尚,但起碼應當對現在這種“四大主義”彌漫校園的現狀有所認識,有些清醒,有些超越,盡量不被卷入其中。辦法是什么?是敢當前面說的很“二”、不“入時”的人,實質上是保持一些理想,有些追求。讀書就能給我們精神力量,在抵御低俗方面給我們支撐,在人生觀世界觀的建樹方面涵養我們。我說的“讀書養性”就包含有這層意思。“養性”也是指超越庸常,磨性子,增涵養,養成良好的心性、健全的人格和聰慧的大腦。讀書自然是最好的途徑。

二、現在讀書的環境不是很好

現在的社會浮躁,讀書的氛圍似乎越來越淡薄。我主持的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做過調查,發現現在國人的閱讀狀況是很差的。先看看學生,小學階段的閱讀狀況較好,到初二,就一路下滑。北京市數十個中學2000多位中學生的調查,從“完整閱讀過的課外書(不含雜志)的數量”來看,從小學到初中,讀過1—5本(含5本)的占18.7%,讀書不到10本的有42.9%。有1.5%的學生連1本書也沒完整讀過。而高中生呢,“完整閱讀過古今中外名著”,選擇20本以上的學生比例僅為15.2%,選擇10—20本的為19.1%,而選擇“1—5本”和“沒有”的竟然為32.5%和7.3%。就是說,現在中學生閱讀情況是很糟糕的:一是讀的少;二是即使讀一些,也大都不是完整閱讀。

再看閱讀的品位,先看閱讀興趣與范圍。初中的依次排列是:言情小說、網絡文學、卡通漫畫、鬼故事、武俠小說;高中的依次排列是:卡通漫畫、言情小說、人物傳記、網絡文學、科幻作品。從閱讀素質看,偏重流行時尚。整個閱讀狀況是量少、質低,很不樂觀。所以,課程標準提出要“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我認為是很有針對性的。不只是對中小學生,對大學生也一樣。

跳出來看看我們的社會,大家都有很多抱怨,其中比較共同的一點,是認為國民素質低。問題出在哪里?在社會矛盾,在社會心理,可以找到很多原因。但有一條原因很明顯,就是國人不愛讀書和少讀書。前面提到學生不讀書,那也是因為社會都沒有讀書的氛圍,學生怎么會喜歡閱讀?我們中國人愛看電視,愛打麻將,但大多數人就是不愛讀書。

國人即使讀書,也往往抱著非常實際的目的,很多就是為了考試,為了發財或健康,或為了人際及職業的需要。《中國青年報》的調查表明,除有五分之一的公眾表明自己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修身養性,其余讀者的讀書需求都非常現實。所讀之書一大部分實際上是課本和教輔之類,還有養生、股票、厚黑學之類。

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只是看經濟,同樣要看文化。如果中國人不讀書,整體文化素質不可能提高,中國的科技創新、軟實力等都是空話。中國即使GDP很高,仍然會遠遠落在發達國家的后邊。

日本學者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智商社會》中說: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社會”,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達國家。但愿日本人的預言不會成為現實,但不能不承認,中國之落后,很直觀又很本質的表現,就是煩躁浮躁,不愛讀書。國民的人均閱讀量停滯在二十年前的水準。我回顧五六十年代,我老家的新華書店,都賣什么書,現在老家的新華書店,又賣什么書,就很清楚了。問題的嚴重性遠遠沒有引起重視。

如何提高國民素質?提倡多讀書,讀好書,這是一種好的舉措。從小學開始,就要培養讀書種子,引領讀書風氣。這很難,但必須做。同學們,大家從自己做起,一起努力!

三、高考是繞不過去的現實,讀書應當怎樣去面對高考?

高考改革在進行,2017年實施了新的辦法:考三門,不分文理。語文高考命題將有變化,現在就在悄悄變。

以后高考語文試卷的命題,其材料覆蓋面就比以往要寬得多,除了文學,還有哲學、歷史、科技、社會、經濟和時政等。會更加注重邏輯思辨能力的考查,也會有意識考察讀書的情況,包括課外閱讀、經典閱讀,閱讀面與閱讀品位。這些改革的趨勢,也決定了我們必須重視讀書。只有多讀書,拓寬知識面,增強思想力,才能應對高考,考得高分。

但即使準備為高考而閱讀,那我建議也不要陷進應試的泥淖。

現在有一種應試的閱讀,是處處圍繞作文準備素材。這很不好。要知道,高考語文閱卷評分也在改革,越來越注意圍剿“套式作文”和“文藝腔”。

我不主張把所有的閱讀都和作文考試掛鉤,那很“煞風景”。市面上常見很多作文選析之類的書,對考試不能說完全沒有用,但如果滿足于讀這樣一些書,停留在作文技法的模仿階段,水平終究是很難上去的。況且這類為應付考試的帶“匠氣”的書讀多了,還可能會壞了口味。所以還是要多讀名篇,使自己的眼界和起點高一些。也可以依語文課上提示到的作家作品為線索,順藤摸瓜,找相關的書來看。如課上講到《詩經》,篇幅是有限的,我們可以再找多一些《詩經》的作品以及評論研究《詩經》的代表性著述來讀。這樣,既可以加深對語文課中規定內容的理解,又擴大了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可能引起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興趣。久而久之,良好的閱讀興趣也就培養起來了。

四、除了“為高考而讀書”,適當保留一點自由閱讀的空間

高考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所以家長也都希望孩子能把時間盡量放在復習功課、應對考試上,特別是到了初三以后,許多學生幾乎不再讀課外書。這是現實問題,但也請家長和同學們注意到另外一種現象。我在大學教書,發現許多學生雖然都是高分考上大學的,卻不一定有喜歡讀書的習慣。除了自己專業的書之外,他們再也沒有讀其他書的興趣和計劃,頂多隨興所至讀一些諸如武俠、言情之類的流行通俗作品,或一有時間就上網、看電視。這樣的文化情致倒是流行與時髦,但也可能浮淺,缺乏個性。他們的文字閱讀和寫作的能力也都比較差,甚至影響到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的提高。為了幫助這些同學提高閱讀寫作水平,許多大學不得不又花時間為他們補語文課,上所謂的“高四語文”。看來,在中學階段盡量養成閱讀的習慣,對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高考、中考對考生來說都是大事,“為高考而讀書”也是應該的,但適當保留一點自由閱讀的空間,可以讓自己的愛好與潛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如果一個學生有較多的自由閱讀,語文素養也會提高,考試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每年高考作文成績拔尖的同學,很少是靠押題或者按照既定套式取得成功的,他們一般都是平時閱讀面比較寬,思想比較活躍,底子打得厚實。所以還是不能只為考試而讀書,暑假閱讀應當自由一些,為自己松松“綁”。

現在的誘惑太多,要沉下心來讀書,還真的需要毅力。社會上那些消閑、娛樂文化,網絡文化,各種影視和流行讀物,對年輕人來說,吸引力比讀書要大。再說,年輕人也需要一些娛樂和刺激,不讓接觸流行文化是不現實也不必要的,流行文化的適當消費有利于青年人了解社會,融入社會。但這應當是適度的“消費”。如果被動地卷進流行文化,在這方面過度消費,會上癮,也耽誤太多時間精力,還會使口味變得粗俗了。所以還是要強調讀書,多接觸優秀的高尚的文化,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

五、怎樣才能耐得住性子讀完一本好書?

很多學生可能會問,也想讀書,選擇了經典的書來讀,可是往往半途而廢,甚至剛一開頭就讀不下去。怎么辦?

要求每一本書都從頭看到尾,是做不到也沒有必要的。“讀不下去”這本身可能就是一種選擇,也許這本書本來就沒有意思,也許太深,不適合自己,很自然會有挑選。確定適合自己閱讀的書目,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工作,這可以找老師來指導。經典因為有時代的隔膜,年輕人閱讀比較困難,要不斷克服某些閱讀障礙,其豐富的內涵也需要認真反復地發掘體味,這都不會是像閱讀流行小說那樣痛快的。必須先要有“啃書”的思想準備,克服那種淺嘗輒止的毛病,才能真正進入良好的閱讀狀態。這也是一種學習習慣和毅力的培養。

我上中學時很喜歡讀《三俠五義》《隋唐演義》之類的通俗小說,可是《紅樓夢》有三四次都只是看了開頭幾頁就放下,始終沒有興趣讀下去。后來我給自己做了個讀書計劃,當然不能盡是挑感興趣的書,主要還是老師介紹的經典,包括《紅樓夢》。我就“說服”自己:既然公認《紅樓夢》是經典,為什么讀不下去?可能自己的閱讀口味有問題。無論如何總得讀完一遍再說。我就堅持完整地讀完一遍《紅樓夢》。一開始也是“硬著頭皮”讀,讀著讀著,就磨出了性子,逐步體會到以前從未接觸過的那種細膩真實的風格,感受到其獨特的藝術韻味,并試圖思索那遠高出于一般武俠、言情作品的境界,這樣,也就拓展了自己另一種藝術鑒賞領域。

記得高中階段,我已經完整讀過許多中外文化經典。雖然有些讀完了也不大懂,但總有一種屬于自己的閱讀感覺和印象存留下來,以后的人生中還會慢慢去理解。比如《古文觀止》里邊許多文章我都讀過,有的還能背誦,當時也不見得有多深的理解,但那種對于古代文化的印象以及古文的語感也就積淀下來了,好的閱讀習慣也逐步形成了,對我終身都大有好處。從高中階段開始,我讀書的方式就分為兩種:一種是瀏覽略讀,主要是由興趣引導,快速獲取信息,有時一本書就是看看前言后記,或者開頭結尾部分,這樣閱讀面是很廣的;另一種是精讀細讀,主要讀經典作品和一些與專業相關的比較重要的書,盡量都要完整地讀完。這種習慣我已經保持了幾十年。

六、如果對電視動畫片、漫畫書、上網等有興趣,而對于讀書無興趣,怎么辦?

現在是所謂影視時代、網絡時代、圖像時代,人們讀書的時間相對少了,看電視、上網、讀圖時間多了。這是時代的變化,很難簡單下結論說是好是壞。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影視、網絡和圖像盡管拓寬了人們接受各種信息的渠道,卻不可能取代文字的書的閱讀,尤其是文學的閱讀。比起其他接受方式,讀書可能更有選擇性,也更個人化,更需要主動性和創造性思維的介入。就拿電視來說,雖然可以選擇頻道和節目,但欣賞過程一般都是比較被動的,你不可能像閱讀一本書那樣可以或慢或快,甚至可以停下來或翻回去邊讀邊做思考。讀文字書所能獲得的感覺,也是欣賞一般影視作品所沒有的。同樣,上網和讀圖也較難獲得書本閱讀那種獨有的效果(網上讀書也是一種文字閱讀,另當別論)。所以影視網絡再發達,也仍然需要閱讀。就學生而言,養成閱讀的興趣與習慣,是發掘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的最重要的途徑,這可能就是終身受益的好的品位,一種可以不斷完善自我人格的生活方式。應當讓學生明白這些道理,多一些時間用在讀書上,尤其要讀一些經典作品,而不能沉迷于上網、讀圖或者看電視。

小學生語文學習從圖像開始,幫助會很大。這些年一些出版社出了許多繪本童話、故事之類,還有分年級閱讀的,主要適合小學與學前兒童,我覺得都很好。有些學校還把繪本講述引入小學閱讀教學,這也許是激發低年級學生閱讀興趣的好辦法,也可以試驗。但到中學特別是高中,讀圖應當相對減少,文字閱讀應當是主要的、基本的。現在很多大學生讀書沒有耐性,可是拿起漫畫就手不釋卷,這也許是所謂“新人類”的特點吧。不管怎樣,讀圖畢竟不能取代讀文字的書。圖像與文字表征不同,圖像長于實而短于虛,短于非物質性實體,復雜的情感與抽象思維就很難靠圖像表達。圖像表征的對話深度顯然比不上文字,甚至還可能流失深度。

從審美看,文字表述的想象空間可能更大。圖像雖然有長處,但容易坐實,影響到符號的開放性、啟導性,自然也影響想象力的展開。圖像出版物以及影視中豐富性的形象容易被定格,不利于個性化閱讀。試想,把《醉翁亭記》拍成DV效果會是如何?現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使用多媒體非常普遍,教學檢查就重視這個,這不是好現象。多媒體使用的好處是明了,但不宜過分依賴,要有限度,否則會影響語文教學的效果,影響孩子們閱讀能力的提高。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羌县| 永泰县| 阳高县| 福贡县| 宜宾市| 龙门县| 岐山县| 华蓥市| 津市市| 成安县| 平乐县| 建水县| 红安县| 云和县| 饶河县| 镇原县| 监利县| 延吉市| 赞皇县| 清新县| 沧州市| 淄博市| 府谷县| 罗源县| 南皮县| 中方县| 大石桥市| 日喀则市| 舞钢市| 日土县| 广灵县| 祁门县| 汤阴县| 三门峡市| 班戈县| 格尔木市| 睢宁县| 南乐县| 儋州市| 正定县| 普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