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論語簡釋
  • 石鋟
  • 10197字
  • 2022-07-22 15:42:01

八佾第三

3.1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輯注】

①朱熹《論語集注》:“季氏,魯大夫季孫氏也。”楊伯峻《論語譯注》:“根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的記載和《漢書·劉向傳》,這季氏可能是指季平子,即季孫意如。據《韓詩外傳》,似以為季康子,馬融《注》則以為季桓子,恐皆不足信?!?/p>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佾,列也。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八人為列,八八六十四人。魯以周公故受王者禮樂,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于其家廟舞之,故孔子譏之。”

③朱熹《論語集注》:“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樂,孔子言其此事尚忍為之,則何事不可忍為。或曰:‘忍,容忍。’”

【石按】

本章孔子義憤填膺地批評了季平子“八佾舞于庭”的僭制違禮行為。謂:評論。八佾(yì):奏樂舞蹈的行列。一佾八人,八佾是六十四人。周禮規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四佾才是季氏該用的。庭:堂下庭院。從朱注可知,“忍”有二解:一是忍心,二是容忍。作“忍心”解是孔子斥責季氏還有何事不忍心為;作“容忍”解似是不滿魯君不制裁其僭越。故從前解。

【今譯】

孔子談論到季氏時說:“他用天子規格的八列舞樂在庭院演奏舞蹈,這都可以忍心做出來,還有什么事不可以忍心做出來呢?”


3.2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三家,謂仲孫、叔孫、季孫?!队骸?,《周頌·臣工》篇名。天子祭于宗廟,歌之以徹祭。今三家亦作此樂?!敝祆洹墩撜Z集注》:“徹,祭畢而收其俎也。天子宗廟之祭,則歌《雍》以徹,是時三家僭而用之。”

②朱熹《論語集注》:“相,助也。辟公,諸侯也。穆穆,深遠之意,天子之容也。此《雍》詩之辭,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義而歌之乎?譏其無知妄作,以取僭竊之罪?!?/p>

【石按】

本章孔子譏諷了仲孫、叔孫、季孫三家的僭制違禮行為。三家:魯國當政的三卿:仲孫、叔孫、季孫。三家同出魯桓公,又稱三桓?!队骸罚骸对娊洝ぶ茼灐返囊黄!睹娦颉罚骸啊队骸?,禘太祖也。”鄭玄注:“太祖謂文王。此成王祭文王徹饌時所歌詩?!睆兀和ā俺贰?,撤除?!跋嗑S辟公,天子穆穆”,這兩句在《雍》詩中。相(xiàng):輔助,此指助祭。辟(bì)公:指諸侯。穆穆:端莊肅穆。堂:廟堂。

【今譯】

仲孫、叔孫、季孫三家,祭祖時唱著《雍》詩撤除祭品。孔子說:“‘助祭的是諸侯,天子端莊肅穆地主祭’,歌詞中哪一點內容用得上三家祭祖的廟堂?”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禮樂。”皇侃《論語義疏》:“此章亦為季氏出也。季氏三家僭濫王者禮樂,其既不仁,則奈此禮樂何乎?”李澤厚《論語今讀》:“說的是外在形式的禮樂,都應以內在心理情感為真正的憑依。否則只是空殼和儀表而已。”

【石按】

本章孔子探討了“禮樂”與“仁”的關系,認為“仁”是“禮樂”的根本。而:如果。如……何:拿……怎么辦。

【今譯】

人如果沒有仁德,講什么禮?人如果沒有仁德,講什么樂?


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林放,魯人?!?/p>

②皇侃《論語義疏》引王弼云:“時人棄本崇末,故大其能尋本禮意也?!?/p>

③皇侃《論語義疏》:“奢,奢侈也。儉,儉約也?!?/p>

④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易,和易也。言禮之本意失于奢,不如儉;喪失于和易,不如哀戚?!被寿墩撜Z義疏》:“戚,哀過禮也。”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這里意為為了不失禮而強忍悲痛和顏悅色,不如將悲慟盡情釋放?!?/p>

【石按】

本章孔子借林放問禮,主張舉行禮儀應忽略形式的隆重,注重感情的真誠。大哉問:問大哉!與其……寧……:與其……不如……。奢:奢侈。儉:節儉。易:強忍悲痛。戚:哀傷,此指放聲大哭。

【今譯】

林放問禮的根本??鬃诱f:“意義重大啊,這個問題!就禮儀來說,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就喪事來說,與其強忍悲痛,不如放聲大哭?!?/p>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諸夏,中國。亡,無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引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長,不如諸夏之僭亂,反無上下之分也?!?/p>

【石按】

本章孔子感嘆中原各國多僭越,致使君主地位動搖。諸夏:中原諸國。如:像。亡:無,指君主名存實亡。

【今譯】

孔子說:“夷狄尚有君主,不像中原諸國君主名存實亡?!?/p>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旅,祭名也。禮:諸侯祭山川在其封內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禮也?!?/p>

②朱熹《論語集注》:“冉有,孔子弟子,名求,時為季氏宰?!?/p>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救,猶止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救,謂救其陷于僭竊之罪?!?/p>

④皇侃《論語義疏》:“林放尚能問禮本,況泰山之神聰明正直,而合歆此非禮之祀也乎?若遂歆此非禮之食,則此神反不如林放也。既必無歆理,豈可誣罔而祭之乎?”

【石按】

本章孔子批判季孫氏僭越而祭泰山。按周制,只有天子、諸侯才可以祭祀境內名山,季氏以周公之后、魯國正卿的身份竟然僭制旅祭泰山,弟子冉有作為季氏家臣也不勸阻,因此孔子憤而感嘆。旅:旅祭,祭山。與:疑問語氣詞,同“歟”。曾:竟然。謂:認為。

【今譯】

季氏去祭祀泰山??鬃訉θ接姓f:“你不能阻止嗎?”冉有回答:“不能?!笨鬃诱f:“哎呀!你們竟然以為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懂禮嗎?”


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p>

【輯注】

①錢穆《論語新解》:“古射禮有四,一曰大射,天子諸侯卿大夫,當時之貴族階層,用以選擇其治下善射之士而升進使用之之禮也。二曰賓射,貴族相互間,朝見聘會時行之。三曰燕射,貴族于平常娛樂中行之。四曰鄉射,行于平民社會,以習射藝。此章當指大射言?!?/p>

②皇侃《論語義疏》:“射儀之禮:初,主人揖賓而進,交讓而升堂。及射竟,勝負已決,下堂猶揖讓不忘禮,故云‘揖讓而升下’也?!?/p>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王肅曰:“射于堂,升及下,皆揖讓而相飲?!?/p>

④錢穆《論語新解》:“射必爭勝,然于射之前后,揖讓升下,又相與對飲,以禮化爭,故其爭亦不失為君子之爭。”

【石按】

本章孔子論述了大射之禮,表現了古君子之風。射:射箭,古代的一種禮儀。揖:作揖。讓:辭讓。升下:上下堂階。

【今譯】

孔子說:“君子與人無爭,如有,那一定是射箭比賽!作揖辭讓后才上下堂階,然后共相飲酒。那爭啊,不失為君子?!?/p>


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倩,笑貌。盼,目動貌。絢,文貌?!敝祆洹墩撜Z集注》:“素,粉地,畫之質也。絢,采色,畫之飾也。”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繪,畫文也。凡繪畫,先布眾采,然后以素分其間,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亦須禮以成之?!?/p>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孔子言‘繪事后素’,子夏聞而解,知以素喻禮,故曰‘禮后乎’。”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子夏問‘禮后乎’,意思是,‘禮’就是畫畫的底子嗎?”

④皇侃《論語義疏》:“起,發也。予,我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起予,言能起發我之志意。”

【石按】

本章以解《詩經》為出發點,孔子論述了禮是一切教化的基礎。上三句詩,第一句和第二句見于《詩經·衛風·碩人》。第三句可能是逸句。倩(qiàn):面頰美好。盼:眼睛黑白分明。素:本色,白色。絢:文采。后素:后以白色勾勒。禮后:禮在繪畫之后,禮是繪畫的底子(喻指禮是教化的基礎)。起:啟發。

【今譯】

子夏問道:“‘微笑的臉頰楚楚動人啊,美麗的眼睛黑白分明啊,再用素粉來增添她的華麗啊。’這三句說的是什么呢?”孔子說:“你看繪畫,最后才加素色?!弊酉恼f:“那么禮是繪畫的底子吧(喻指禮是教化的基礎)?”孔子說:“啟發我的是你卜商啊!從此可以跟你談論《詩》了。”


3.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征,成也。杞、宋,二國名,夏、殷之后。夏、殷之禮吾能說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朱熹《論語集注》:“征,證也?!?/p>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被寿墩撜Z義疏》:“文,文章也。獻,賢也?!?/p>

【石按】

本章孔子感嘆因典籍和賢才的不足,不能佐證他對三代之禮的了解。杞(qǐ):周之封國,夏代之后,故城在今河南杞縣。征:證明。宋:周之封國,商代之后,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文:文獻典籍。獻:賢才,指通曉禮儀掌故的人。

【今譯】

孔子說:“夏代的禮我能說出來,杞國不足以為證;商代的禮我能說出來,宋國不足以為證。這是因為兩國的典籍和賢才都不足的緣故,如果足夠,那么我就能借以證明了?!?/p>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輯注】

①皇侃《論語義疏》:“此章明魯祭失禮也。禘者,大祭名也。”

②皇侃《論語義疏》:“灌者,獻也,酌郁鬯酒獻尸,灌地以求神也?!睏畈墩撜Z譯注》:“灌,本作‘祼’,祭祀中的一個節目。古代祭祀,用活人以代受祭者,這活人便叫‘尸’。尸一般用幼小的男女。第一次獻酒給尸,使他(她)聞到‘郁鬯’(一種配合香料煮成的酒)的香氣,叫做祼?!卞X穆《論語新解》:“灌在迎牲之前,灌畢而后迎牲,尚是行禮之初。自灌以往即不欲觀,無異言我不欲觀有此禘禮。”孫欽善《論語注譯》:“正是因為魯君多僭用禘禮,故孔子不忍卒觀。”

【石按】

本章孔子含蓄地批評了僭制的禘祭現象,也是一種失禮現象。禘祭是以祖先配天而祭,只有天子才有資格舉行。由于周公對周朝有巨大功勞,所以成王特賜周公可以舉行禘祭。可是,魯以后諸公沿用此祭,僭用此禮,因此孔子不愿觀看。禘(dì):祭名,指禘祭。自既灌而往者:從第一次獻酒以后。既:已。灌:酌酒澆地,禘祭開始時第一次獻酒的一種儀式。而往者:以后之祭祀活動。

【今譯】

孔子說:“禘祭的禮,從第一次獻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3.11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輯注】

①皇侃《論語義疏》:“或人聞孔子不欲觀禘,故問孔子,以求知禘義之舊說也?!?/p>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答以不知者,為魯君諱也。”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謂或人言:知禘禮之說者,于天下事,如指示以掌中之物。言其易了?!被寿墩撜Z義疏》:“斯,此也。此,孔子掌中也?!?/p>

【石按】

本章孔子對禘祭的禮制裝作不知而又強調它的重要,這是對魯君僭用禘祭的諱言和不滿。說:理論,說法。不知也:禘祭是天子之禮,孔子認為魯國舉行禘祭完全不應該。但要為魯君諱惡,只好說不知。示:指示,指看。斯:此,此處代指手掌。指知道禘祭說法的人,對于天下的事很了解,了如指掌。

【今譯】

有人問有關禘祭的說法??鬃诱f:“不知道。知道禘祭說法的人,對于天下的事,大概就好像指看它們在這里一樣(那么容易)!”邊說邊指著自己的手掌。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言事死如事生?!敝祆洹墩撜Z集注》引程子曰:“祭,祭先祖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卞X穆《論語新解》:“此祭字指祭祖先?!?/p>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謂祭百神?!卞X穆《論語新解》:“此兩句,乃孔子弟子平時默觀孔子臨祭時情態而記之如此?!?/p>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親祭,使攝者為之,故不致肅敬于心,與不祭同?!卞X穆《論語新解》:“孔子雖極重祭禮,然尤所重者,在致祭者臨祭時之心情?!?/p>

【石按】

本章是門人記述孔子祭祀的誠意。祭如在:祭祀祖先時就好像祖先在面前。與:參與。

【今譯】

孔子祭祀祖先時就好像祖先在面前一樣,祭祀百神時就好像百神在面前一樣??鬃诱f:“我不親自參與祭祀,就如同不曾祭祀一樣。”


3.13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王孫賈,衛大夫。”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奧,內也,以喻近臣。灶,以喻執政。賈,執政者。欲使孔子求昵之,微以世俗之言感動之。”朱熹《論語集注》:“媚,親順也。室西南隅為奧。灶者,五祀之一?!适浪字Z,因以奧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雖卑微,而當時用事?!?/p>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天以喻君??鬃泳苤唬喝绔@罪于天,無所禱于眾神?!?/p>

【石按】

本章記述了孔子執守禮儀、不獻媚于人的品行。此章應是王孫賈向孔子請教應如何在衛國政局中自處。媚:獻媚。奧:屋內西南角叫奧,為室內最尊貴的處所。古人認為其處有神,地位比較尊貴。灶:指灶神。灶神的地位比奧神低。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孔子認為天居眾神之上,為最高主宰,故這樣說。

【今譯】

王孫賈問道:“‘與其獻媚于一室之主的奧神,寧可獻媚于比他卑微的灶神’,這話是什么意思?”孔子說:“不對。如果得罪了老天爺,那就沒有什么神可以祈禱了?!?/p>


3.14 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p>

【輯注】

①皇侃《論語義疏》:“監,視也。二代,夏、殷也?!?/p>

②皇侃《論語義疏》:“郁郁,文章明著也。言以周世比視于夏、殷,則周家文章最著名大備也?!卞X穆《論語新解》:“文指禮樂制度文物,又稱文章。”

【石按】

本章孔子贊美了周代禮制的完備,反映了他對周代文化的高度認同。監:看,借鑒。二代:夏、殷二代。郁郁:豐富,形容事物盛美、繁多。文:完美。從:贊同。

【今譯】

孔子說:“周代(的禮樂制度)借鑒了夏、殷二代,典章制度多么豐富完備啊!我贊同周代的?!?/p>


3.15 子入太廟,每事問?;蛟唬骸笆胫^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弊勇勚唬骸笆嵌Y也。”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太廟,周公廟。孔子仕魯,魯祭周公而助祭也?!?/p>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鄹,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p>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時人多言孔子知禮,或人以為知禮者不當復問?!?/p>

④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雖知之,當復問,謹之至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孔子言是禮者,敬謹之至,乃所以為禮也?!?/p>

【石按】

本章記述了孔子年輕時對禮節的審慎。太廟:古代開國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廟叫太廟。周公旦是魯國的開國之君,魯國的太廟就是周公的廟。鄹(zōu)人之子:叔梁紇的兒子,指孔子。鄹人:指孔子的父親叔梁紇。他曾治鄹邑??鬃铀匾灾Y聞名,故入太廟每事問引起人們的懷疑,其實這是對周公廟敬重的表現。

【今譯】

孔子初進太廟,每件事都要詢問。有人說:“誰說叔梁紇的兒子懂得禮呢?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別人?!笨鬃勇犃诉@話,說:“這正是禮啊?!?/p>


3.16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體和;二曰和容,有容儀;三曰主皮,能中質;四曰和頌,合雅頌;五曰興武,與舞同。天子王侯,以熊、虎、豹皮為之。言射者不但以中皮為善,亦兼取和容也。”朱熹《論語集注》:“古者射以觀德,但主于中,而不主于貫革?!?/p>

②皇侃《論語義疏》:“科,品也。”朱熹《論語集注》:“科,等也。……蓋以人之力有強弱,不同等也。”

③朱熹《論語集注》:“周衰,禮廢,列國兵爭,復尚貫革,故孔子嘆之。”

【石按】

本章孔子評述了鄉射禮,認為射是尚德不尚力。不主皮:不以能否射中箭靶子為主。皮:指箭靶子。箭靶子叫侯,有用皮做的,有用布做的。為:因為??疲旱燃?。

【今譯】

孔子說:“射禮的比箭不以能否射中箭靶子為主,因為各人的力氣不相同,這才是古人的射禮之道?!?/p>


3.17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牲生曰餼。禮:人君每月告朔于廟,有祭,謂之朝享。魯自文公始不視朔,子貢見其禮廢,故欲去其羊?!敝祆洹墩撜Z集注》:“告朔之禮: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頒來歲十二月之朔于諸侯,諸侯受而藏之祖廟。月朔,則以特羊告廟,請而行之。餼,生牲也?!?/p>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羊存,猶以識其禮;羊亡,禮遂廢。”朱熹《論語集注》:“愛,猶惜也?!?/p>

【石按】

本章反映了孔子欲保存將廢的禮儀,哪怕是沒有實質的虛假形式。告朔:“朔”,每月初一。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下一年的歷書頒給諸侯。諸侯把得到的歷書藏于祖廟,每月初一,殺一只活羊祭于祖廟,叫“告朔”或“告月”。魯自文公開始,告朔之禮漸漸怠慢。子貢以為與其應付虛文,不如省下那只羊。餼(xì)羊:殺而不烹的活羊。愛:吝惜。

【今譯】

子貢想把魯國每月初一告祭祖廟的那只活羊去而不用。孔子說:“賜啊!你吝惜那只羊,我愛惜那個禮?!?/p>


3.18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時事君者多無禮,故以有禮者為諂。”錢穆《論語新解》:“時三家強,公室弱,人皆附三家,見孔子事君盡禮,疑其為諂也?!?/p>

【石按】

本章孔子感嘆世人事君多無禮。諂:諂媚。

【今譯】

孔子說:“服事君主盡到禮節,世人反而認為是在諂媚?!?/p>


3.19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定公,魯君謚。時臣失禮,定公患之,故問之?!?/p>

②邢昺《論語注疏》:“言禮可以安國家,定社稷。止由君不用禮,則臣不竭忠?!?/p>

【石按】

本章孔子為魯定公論君臣之道,強調君臣要以禮互動。定公:魯君,名宋,昭公之弟,在位十五年?!岸ā笔侵u號。

【今譯】

魯定公問道:“君主使用臣下,臣下服事君主,該如何呢?”孔子回答說:“君主按禮節使用臣下,臣下用忠心服事君主?!?/p>


3.20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樂不至淫,哀不至傷,言其和也?!睏畈墩撜Z譯注》:“《關雎》—《詩經》的第一篇。但這篇詩并沒有悲哀的情調,因此劉臺拱的《論語駢枝》說:‘《詩》有《關雎》,《樂》亦有《關雎》,此章據《樂》言之。’”孫欽善《論語注譯》:“淫,過分。本章反映了孔子在控制情感方面的中庸思想。”

【石按】

本章是孔子對《關雎》樂章的評述。這里的《關雎》指樂章而言。淫:過分。

【今譯】

孔子說:“《關雎》這一樂章,歡樂而不過分,悲哀而不傷痛。”


3.21 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弊勇勚唬骸俺墒虏徽f,遂事不諫,既往不咎?!?/p>

【輯注】

①皇侃《論語義疏》:“社,社稷也。哀公見社稷種樹之不同,故問宰我也。哀公,魯君也?!?/p>

②皇侃《論語義疏》:“宰我,孔子弟子,姓宰,名予,字子我也?!?/p>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本意,妄為之說。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戰栗?!卞X穆《論語新解》:“三代所樹社木及所為社主各不同。夏居河東,其野宜松。殷居亳,其野宜柏。周居酆鎬,其野宜栗?!?/p>

④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事已成,不可復解說。事已遂,不可復諫止。事已往,不可復追咎??鬃臃窃孜遥蕷v言此三者,欲使慎其后。”

【石按】

本章孔子認為,宰我對三代社主文化的解釋(使民戰栗)違背了“為政以德”的主張,因此持否定態度。社:土地神,這里指社主,即土地神的牌位。說:解說。遂:已實行。諫:諫阻。既:已經。咎:怪罪。

【今譯】

哀公向宰我詢問社主的事。宰我回答說:“夏代用松樹(做社主),殷代用柏樹(做社主),周代用栗樹(做社主)。栗樹意思是使老百姓畏懼戰栗?!笨鬃勇牭搅耍f:“已完成的事情不再解說,已實行的事情不再諫阻,已過去的事情不再怪罪?!?/p>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言其器量小也?!被寿墩撜Z義疏》:“管仲者,齊桓公之相管夷吾也。齊謂之仲父,故呼為管仲也。”

②俞樾《群經平議》:“謂管仲自朝而歸,其家有三處也?!?/p>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攝,猶兼也。禮:國君事大,官各有人,大夫兼并。今管仲家臣備職,非為儉?!?/p>

④皇侃《論語義疏》:“邦君,謂諸侯也。樹塞門,謂立屏以障隔門,別外內。禮:天子、諸侯并有之也?!苤偈谴蠓?,亦學諸侯,于門立屏,故云‘亦樹塞門’也。”

⑤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反坫,反爵之坫,在兩楹之間。……若與鄰國為好會,其獻酢之禮更酌,酌畢則各反爵于坫上。今管氏皆僭為之如是,是不知禮?!睏畈墩撜Z譯注》:“坫,用以放置器物的設備,用土筑成的,形似土堆。”

【石按】

本章是孔子對管仲的評價。管仲:春秋時齊國人,名夷吾,曾做齊桓公的相,使齊國稱霸諸侯。三歸:三處家。攝:兼職。樹塞門:樹立照壁。樹:樹立。塞門:用以間隔內外視線的門屏,類似后來的照壁。反坫(diàn):放置酒器、禮器的土臺,在兩楹之間。

【今譯】

孔子說:“管仲的器量太小了!”有人問:“管仲節儉嗎?”孔子說:“管仲有三處家,各處各項職事,都設有專人,不兼攝,怎么算得上節儉呢?”又有人問:“那么管仲懂得禮節嗎?”孔子說:“國君在宮殿門前立了個照壁,管仲也立了個照壁。國君設宴招待外國的君主,在堂上筑了個放置酒杯的土臺子,管仲也筑了個這樣的土臺子。管仲如果懂得禮節,那還有誰不懂得禮節?”


3.23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大師,樂官名?!?/p>

②何晏《論語集解》:“五音始奏,翕如盛?!敝祆洹墩撜Z集注》:“翕,合也?!卞X穆《論語新解》:“翕,合義。翕如,謂鐘聲既起,聞者皆翕然振奮,是為樂之始?!?/p>

③何晏《論語集解》:“從,讀曰縱。言五音既發,放縱盡其音聲,純純和諧也?!?/p>

④何晏《論語集解》:“言其音節明也。”

⑤皇侃《論語義疏》:“繹,尋續也。言聲相尋續而不斷絕也?!?/p>

【石按】

本章孔子對魯太師論述音樂,把和諧作為樂的基本要求。語(yù):告訴。大(tài)師:樂官之長。翕(xī)如:樂聲突起的樣子。從(zòng):隨后,放開以后。純如:純一和諧的樣子。皦(jiǎo)如:節奏分明的樣子。繹如:余音裊裊的樣子。

【今譯】

孔子告訴魯國太師音樂(的演奏)。說:“音樂應該是可以通曉的:開始演奏,翕然振奮;放開以后,純一和諧,節奏分明,余音裊裊,然后完成?!?/p>


3.24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span id="zr6dqmy" class="super">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儀,蓋衛邑。封人,官名?!敝祆洹墩撜Z集注》:“封人,掌封疆之官?!?/p>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從者,弟子隨孔子行者?!?/p>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語諸弟子,言何患于夫子圣德之將喪亡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極衰必盛?!?/p>

④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木鐸,施政教時所振也。言天將命孔子制作法度,以號令于天下?!?/p>

【石按】

本章儀封人認為,孔子有德有道,必將拯救亂世。儀:地名。封人:邊疆守官。見:謁見。從者:跟隨孔子的弟子。喪(sàng):不得志。木鐸(duó):木舌的銅鈴。古時發號施令時搖木鐸。

【今譯】

衛國儀邑的封疆官請求謁見孔子,說:“所有來到此地的君子,我從來沒有不能見的。”孔子的隨行弟子讓他謁見了孔子。他見后出來說:“諸位,何必憂慮你們先生的暫時失意呢?天下無道的情況已經持續很久了,上天將要把你們的夫子作為木鐸(來號令天下)。”


3.25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敝^《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韶》,舜樂名。謂以圣德受禪,故盡善?!?/p>

②楊樹達《論語疏證》:“聲音之道與政通,樂者政之發于聲音者也,古人聞其樂而知其政。舜揖讓傳賢為大同之治,武王征誅世及為小康。故孔子稱《韶》樂為盡美盡善,《武》盡美而未盡善也?!】凳加谟碚?,以其傳子,創世及之制,違反選賢與能之道也?!?/p>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武》,武王樂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盡善?!?/p>

【石按】

本章孔子對《韶》樂和《武》樂評價不同,反映了孔子對舜與武王得天下的方式有不同看法。舜以文德受堯之禪,武王以兵力革商之命。因此,《韶》盡美盡善,《武》盡美而未盡善。

【今譯】

孔子評價《韶》樂:“美極了,而且好極了?!痹u價《武》樂:“美極了,卻還不夠好?!?/p>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輯注】

①皇侃《論語義疏》:“此說當時失德之君也。為君居上者,寬以得眾,而當時居上者不寬也;又禮以敬為主,而當時行禮者不敬也;又臨喪以哀為主,而當時臨喪者不哀。此三條之事并為乖禮,故孔子所不欲觀?!?/p>

【石按】

本章是孔子對春秋末年貴族階層失禮現象的整體描述,認為上述表現都不足觀。居上:居上位,指貴族統治者。寬:寬厚,指行德政。臨喪:居喪。

【今譯】

孔子說:“居上位而不寬厚,行禮時而不莊敬,居喪時而不悲哀,我還有什么可以看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神县| 沙田区| 新平| 洛阳市| 平谷区| 丘北县| 三亚市| 宣恩县| 长沙县| 天等县| 七台河市| 安新县| 大化| 凤山县| 青州市| 文山县| 庆云县| 仲巴县| 五常市| 资溪县| 潮州市| 浦北县| 视频| 琼结县| 视频| 新津县| 蒲城县| 平安县| 始兴县| 景谷| 辽源市| 略阳县| 马公市| 八宿县| 乐陵市| 新民市| 喀什市| 九龙城区| 贵溪市| 都安| 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