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第四
4.1 子曰:“里仁為美①。擇不處仁,焉得知②?”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里者,人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為美?!睏畈墩撜Z譯注》:“里,這里可以看為動詞。居住也?!?/p>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求居而不處仁者之里,不得為有知。”
【石按】
本章孔子認為,選擇住處要以有無仁德之風為標準。里:居住,動詞。擇:擇居。處(chǔ):居住。知:后寫作“智”。
【今譯】
孔子說:“居住在仁德之地為好。擇居而不居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算是明智呢?”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①。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③。”
【輯注】
①皇侃《論語義疏》:“約,猶貧困也。夫君子處貧愈久,德行無變。若不仁之人久居約,則必斯濫為盜,故不可久處也。樂,富貴也。君子富貴愈久,愈好禮不倦。若不仁之人久處富貴,必為驕溢也?!?/p>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唯性仁者自然體之,故謂安仁?!?/p>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王肅曰:“知仁為美,故利而行之?!?/p>
【石按】
本章孔子分析了不仁者與仁者的不同表現,認為唯有仁者能安貧樂道。約:貧困。樂:安樂。安:習。利:貪。
【今譯】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期過貧困的生活,也不能長期過安樂的生活。有仁德的人安于實現仁,有智慧的人因仁有利才實現仁?!?/p>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①?!?/p>
【輯注】
①皇侃《論語義疏》:“夫仁人不佞,故能言人之好惡,是能好人能惡人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引游氏曰:“好善而惡惡,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無私心,所以能好惡也?!?/p>
【石按】
本章孔子認為,仁是區(qū)分善惡的標準。好(hào):喜好。惡(wù):厭惡。
【今譯】
孔子說:“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真心地喜好某人,才能真心地厭惡某人。”
4.4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①?!?/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茍,誠也。言誠能志于仁,則其余終無惡。”朱熹《論語集注》:“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誠在于仁,則必無為惡之事矣。”
【石按】
本章孔子斷言有志于修養(yǎng)仁德的人品質不壞。茍:假如。志:立志。
【今譯】
孔子說:“假如已立志修養(yǎng)仁德了,也就不會做壞事了。”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①。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②。君子去仁,惡乎成名③?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④,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⑤。”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不以其道得富貴,則仁者不處。”朱熹《論語集注》:“不以其道得之,謂不當得而得之。”
②楊伯峻《論語譯注》:“‘富與貴’可以說‘得之’,‘貧與賤’卻不是人人想‘得之’的。這里也講‘不以其道得之’,‘得之’應該改為‘去之’。”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惡乎成名者,不得成名為君子?!?/p>
④皇侃《論語義疏》:“終食,食間也?!?/p>
⑤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造次,急遽。顛沛,僵仆。雖急遽、僵仆,不違仁。”朱熹《論語集注》:“造次,急遽茍且之時。顛沛,傾覆流離之際。……言君子為仁,自富貴、貧賤、取舍之間,以至于終食、造次、顛沛之頃,無時無處而不用其力也。”
【石按】
本章孔子強調,君子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堅守仁德。不處:不接受。不去:不去除。惡乎:于何處。惡(wū):何。終食之間:一頓飯的功夫,指時間短,一刻。造次:匆忙急促時。顛沛:困難奔波時。
【今譯】
孔子說:“富有與尊貴,這是每個人所盼望的,如果不按仁義之道就得到了富貴,君子決不接受。貧窮和低賤,這是每個人所厭惡的,如果不按仁義之道擺脫貧賤,君子決不去除。君子離開了仁,還能在哪方面成名呢?君子一刻(哪怕是一頓飯的功夫)也離不開仁,匆忙急促時一定執(zhí)著于仁,困難奔波時一定執(zhí)著于仁。”
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①;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②。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③。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難復加也。”
②朱熹《論語集注》:“惡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惡,故其所以為仁者,必能絕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p>
③皇侃《論語義疏》:“言只故不行耳,若行之則力必足也?!?/p>
【石按】
本章孔子感嘆世人行仁之難。無以尚之:無法超過。尚:超過。蓋:大概,也許。
【今譯】
孔子說:“我沒有見到過喜好仁德的人和厭惡不仁的人。喜好仁德的人,是無法超過的;厭惡不仁的人,他行仁德,就是不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真有人肯花一天之力來用在仁上嗎?我沒有見過能力不夠的。也許真有,但我沒看見?!?/p>
4.7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①。觀過,斯知仁矣②。”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黨,黨類?!敝祆洹墩撜Z集注》:“黨,類也。程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類。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痪舆^于愛,小人過于忍。’”
②孫欽善《論語注譯》:“‘仁’指仁德,仁人亦難免無過,但仁人之過,無論從其過錯性質來看,還是從其對待過錯的態(tài)度來看,皆與不仁人之過迥別。因此孔子認為一個人的過錯,亦可作為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仁德的根據,這里含有從反面看問題的辯證法?!?/p>
【石按】
本章孔子從人的過錯來看一個人的仁德。黨:類。斯知仁矣:就知道仁德了。斯:就。
【今譯】
孔子說:“人的過錯,各屬于一定的類型。觀察某人的過錯,就可知他是否有仁德了?!?/p>
4.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①。”
【輯注】
①朱熹《論語集注》:“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茍得聞之,則生順死安,無復遺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時之近。”錢穆《論語新解》:“人生必有死,死又不可預知。正因時時可死,故必急求聞道。”李澤厚《論語今讀》:“這是非常著名的篇章,言‘道’之不易‘聞’,宜窮一生以求之也。宗教性特征極強。因為它連結生、死問題?!袊摹劦馈c西方的‘認識真理’并不相同。后者發(fā)展為認識論,前者為純‘本體論’:它強調身體力行而歸依,并不重對客體包括上帝作為認識對象的知曉。”
【石按】
本章表明了孔子急于聞道的迫切性?!暗馈?,有時指微觀的法則、原則、方法,有時指宏觀的人生之道、社會之道。本章的“道”應是孔子所追求的人生大道。
【今譯】
孔子說:“早晨聽聞到真理,就是當晚死去也可以了。”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①?!?/p>
【輯注】
①皇侃《論語義疏》:“若欲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此則是無志之人,故不足與共謀議于道也?!卞X穆《論語新解》:“士在孔子時,乃由平民社會升入貴族階層一過渡的身份?!鬃又?,在使學者由明道而行道,不在使學者求仕而得仕?!w道關系天下后世之公,衣食則屬一人之私,其人不能忘情于一己衣食之美惡,豈能為天下后世作大公之計而努力以赴之?”
【石按】
本章孔子認為關心一己利益的人不足與之謀大事。而:如果。恥惡衣惡食:以惡衣惡食為恥。
【今譯】
孔子說:“士人應立志追求真理,如果以粗衣淡飯為羞恥,這種人不值得與他去共謀大事?!?/p>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①,義之與比②?!?/p>
【輯注】
①皇侃《論語義疏》:“言君子之于天下,無適無莫,無所貪慕也,唯義之所在也。”劉寶楠《論語正義》:“《釋文》云:‘適,鄭(玄)作敵。莫,鄭(玄)音慕,無所貪慕也?!?/p>
②朱熹《論語集注》:“比,從也?!?/p>
【石按】
本章孔子論君子待人的態(tài)度應以“義”為依據。適:通“敵”,敵對,敵視。莫:通“慕”,羨慕。義之與比:與義比。
【今譯】
孔子說:“君子對待天下(的人和事),既不敵視,也不羨慕,只求合于義便從?!?/p>
4.11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①;君子懷刑,小人懷惠②。”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懷,安也?!薄皯淹?,重遷?!?/p>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懷刑,安于法?!焙侮獭墩撜Z集解》引包咸曰:“惠,恩惠?!?/p>
【石按】
本章孔子論君子與小人之別:君子關心德政與法度,小人關心鄉(xiāng)土和實惠。懷:關心。
【今譯】
孔子說:“君子關心德政,小人關心鄉(xiāng)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關心實惠?!?/p>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①?!?/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放,依也。每事依利而行,取怨之道?!敝祆洹墩撜Z集注》:“放,上聲?!?/p>
【石按】
本章孔子勸人不要依據個人利益行事。放(fǎng):依據。
【今譯】
孔子說:“只依據個人利益行事,會招致很多怨恨?!?/p>
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①?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②?”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何有者,言不難也?!?/p>
②朱熹《論語集注》:“讓者,禮之實也。何有,言不難也。言有禮之實以為國,則何難之有,不然,則其禮文雖具,亦且無如之何矣,而況于為國乎?”
【石按】
本章孔子強調應以禮讓治國。為國:治國。何有:有何?有什么困難?如……何:把……怎么辦。
【今譯】
孔子說:“能夠用禮讓治國嗎?那有什么難的呢?不能用禮讓治國,那又把禮讓怎么辦呢?”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②?!?/p>
【輯注】
①皇侃《論語義疏》:“時多患無爵位,故孔子抑之也。言何患無位,但患己才暗無德以處立于位耳?!?/p>
②皇侃《論語義疏》:“又言若有才伎,則不患人不見知也。……若欲得人見知,唯當先學才伎,使足人知?!?/p>
【石按】
本章孔子主張看淡名與位,追求德與能。所以立:用來立身的憑借。莫己知:莫知己。為可知:讓人可以了解的依據。
【今譯】
孔子說:“不要擔心沒有職位,應該擔心有沒有足以任職的德行與能力。不要擔心沒有人了解自己,應該求取讓人可以了解的德行與才能?!?/p>
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①?!痹釉唬骸拔ā!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②?!?/p>
【輯注】
①皇侃《論語義疏》:“貫,猶統(tǒng)也,譬如以繩穿物,有貫統(tǒng)也??鬃诱Z曾子曰:吾教化之道,唯用一道以貫統(tǒng)天下萬理也?!?/p>
②朱熹《論語集注》:“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余之辭也?!?/p>
【石按】
本章曾子表述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吾道一以貫之:吾道以一貫之。唯:答應的聲音?!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此之謂“忠”?!凹核挥鹗┯谌恕保酥^“恕”。
【今譯】
孔子說:“參啊!我的學說用一個中心思想貫穿其中?!痹討溃骸笆恰!笨鬃映鋈ズ螅渌瑢W問:“這話什么意思?”曾子說:“先生的學說,只是忠和恕罷了?!?/p>
4.16 子曰:“君子喻①于義,小人喻于利?!?/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喻,猶曉也?!被寿墩撜Z義疏》引范寧曰:“棄貨利而曉仁義,則為君子;曉貨利而棄仁義,則為小人?!?/p>
【石按】
本章孔子通過君子與小人之別強調“義”的重要??鬃硬⒎侨谎岳?,只是反對見利忘義。喻:知曉,明白。
【今譯】
孔子說:“君子知曉的是仁義,小人知曉的是利益?!?/p>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①,見不賢而內自省也②?!?/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思與賢者等?!?/p>
②朱熹《論語集注》:“內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惡。”
【石按】
本章孔子論如何修德以存仁義。思齊:想著向他看齊。齊:動詞。自?。▁ǐng):自我反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如此不賢。
【今譯】
孔子說:“遇見賢人便想著向他看齊,遇見不賢之人便應該內心自我反省?!?/p>
4.18 子曰:“事父母,幾諫①,見志不從,又敬不違②,勞而不怨③?!?/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幾者,微也。當微諫,納善言于父母?!?/p>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見志,見父母志有不從己諫之色,則又當恭敬,不敢違父母意而遂己之諫?!?/p>
③錢穆《論語新解》:“勞,憂義。子女見父母有過,當憂不當怨。”
【石按】
本章孔子論侍奉父母之道。幾(jī):微,委婉。志:指父母之志。違:違背,觸犯。勞:心憂。
【今譯】
孔子說:“侍奉父母,(若父母有過)當委婉勸諫,見父母心里不聽從,仍要恭敬而不違背其心意,只是擔憂,卻不怨恨?!?/p>
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①?!?/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方,猶常也?!被寿墩撜Z義疏》:“《曲禮》云:‘為人子之禮,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yè)?!?/p>
【石按】
本章孔子論子女要體諒父母的愛心。方:地方,去處。
【今譯】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離家遠行,如必須遠行,必定要有一定的去處。”
4.20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p>
【石按】
本章重出。參見1.11。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①?!?/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見其壽考則喜,見其衰老則懼。”朱熹《論語集注》:“知,猶記憶也?!?/p>
【石按】
本章孔子論要盡心孝順父母。
【今譯】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不謹記在心。一方面因(高壽)而喜悅,另一方面因(年高)而擔憂?!?/p>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①?!?/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古人之言不妄出口,為身行之將不及?!被寿墩撜Z義疏》:“躬,身也。逮,及也?!?/p>
【石按】
本章孔子告誡學者應訥于言而敏于行。恥:以……為恥。躬:自身。逮:趕上,做到。
【今譯】
孔子說:“古人話語不輕易出口,是羞恥于自己做不到。”
4.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①?!?/p>
【輯注】
①皇侃《論語義疏》:“鮮,少也?!背虡涞隆墩撜Z集釋》引《四書詮義》:“約者,束也。內束其心,外束其身,謹言慎行,審密周詳,謙卑自牧,皆所謂約。”
【石按】
本章孔子勸人做人做事要有所約束和自律。約:約束,指嚴于修身。鮮(xiǎn):少。
【今譯】
孔子說:“因約束自己而發(fā)生過失,這是少有的?!?/p>
4.24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①。”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敝祆洹墩撜Z集注》引謝氏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p>
【石按】
本章孔子論君子的言行關系。訥(nè):說話遲鈍。
【今譯】
孔子說:“君子常想說話遲鈍些,做事敏捷些。”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①。”
【輯注】
①皇侃《論語義疏》:“言人有德者,此人非孤然,而必有善鄰里?!敝祆洹墩撜Z集注》:“鄰,猶親也。德不孤立,必以類應。故有德者,必有其類從之,如居之有鄰也?!?/p>
【石按】
本章孔子認為有仁德者必有善鄰。
【今譯】
孔子說:“有德者是不會孤立存在的,必有善鄰影響他。”
4.26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①。”
【輯注】
①朱熹《論語集注》:“程子曰:‘數,煩數也?!显唬骸戮G不行,則當去;導友善不納,則當止。至于煩瀆,則言者輕,聽者厭矣,是以求榮而反辱,求親而反疏也。’”
【石按】
本章子游論君臣、朋友相處之道,與人相處要把握分寸。數(shuò):頻繁。斯:就。
【今譯】
子游說:“侍奉君主,如果頻繁進諫,就會招致羞辱;對待朋友,如果反復勸告,就會導致疏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