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第二
2.1 子曰:“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而眾星共之③。”
【輯注】
①朱熹《論語集注》:“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②朱熹《論語集注》:“北辰,北極,天之樞也。”
③朱熹《論語集注》:“共,音拱,亦作拱。”“居其所,不動也。共,向也,言眾星四面旋繞而歸向之也。”
【石按】
本章反映了孔子以德治國的思想,認為治理國家應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為政:治理國政。以:用。德:道德教化。北辰:北極星。古人認為它是天之中心。所:位。此句以北辰喻統治者,以眾星喻被統治者。共(gǒng):同“拱”,環繞,拱衛。
【今譯】
孔子說:“用道德教化來治理國政,就好像北極星安居其位而眾星環繞著它。”
2.2 子曰:“《詩》三百①,一言以蔽之②,曰:‘思無邪③。’”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篇之大數。”
②朱熹《論語集注》:“蔽,猶蓋也。”
③朱熹《論語集注》:“程子曰:‘思無邪者,誠也。’”
【石按】
本章孔子從為政的角度評述了《詩經》的主體內容。《詩》:《詩經》。《詩經》在先秦并沒有被尊為經典,因此只稱“詩”,本有三百零五篇,言三百,舉其大數。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用一句話來概括。蔽:包蓋,概括。思無邪:本《詩經·魯頌·》中的一句,原來是形容魯僖公養馬盛況的。思:句首語氣詞,無義。無邪:謂養馬之人心誠,專心養馬,因此馬群興旺。孔子引用時斷章取義,把“思”當思想解,并指《詩經》各篇思想純正。
【今譯】
孔子說:“《詩》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想純正。’”
2.3 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②,民免而無恥③;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④。”
【輯注】
①朱熹《論語集注》:“道,猶引導,謂先之也。政,謂法制禁令也。”
②朱熹《論語集注》:“齊,所以一之也。道之而不從者,有刑以一之也。”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免,茍免。”皇侃《論語義疏》:“免,猶脫也。恥,恥辱也。為政若以法制導民,以刑罰齊民,則民畏威茍且,百方巧避,求于免脫罪辟,而不復知避恥,故無恥也。”
④朱熹《論語集注》:“格,至也。言躬行以率之,則民固有所觀感而興起矣,而其淺深厚薄之不一者,又有禮以一之,則民恥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也。”
【石按】
本章孔子認為治理天下應以“德”、“禮”為主,以“政”、“刑”為輔。道之以政:以政道之。道:訓導,教導。政:行政命令。齊之以刑:以刑齊之。齊:整治,約束。刑:刑法。免:逃避制裁。格:至,來,引申為歸順。《禮記·緇衣》:“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這句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解,較為可信。
【今譯】
孔子說:“用行政命令來訓導人,用刑罰手段來整治人,人民就會逃避制裁而無羞恥之心;用道德修養來教導人,用禮教習俗來約束人,人民就會有羞恥之心而歸順。”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⑥。”
【輯注】
①朱熹《論語集注》:“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
②何晏《論語集解》:“有所成立。”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不疑惑。”朱熹《論語集注》:“于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
④朱熹《論語集注》:“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于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
⑤朱熹《論語集注》:“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
⑥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矩,法也。從心所欲,無非法。”錢穆《論語新解》:“一任己心所欲,可以縱己心之所至,不復檢點管束,而自無不合于規矩法度。”
【石按】
本章孔子自述了自己人生各個時期的不同境界,可以看作他的自傳。十有五:十五歲。有:同“又”。志:立志。學:學習。立:指立足于禮,熟知禮儀。《論語·泰伯》:“立于禮。”《論語·季氏》:“不知禮,無以立也。”不惑:遇事不迷惑。天命:上天的意志,既指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規律,又指人生的責任。耳順:一切聽入于耳,能聞言知心,不再感到于我有不順,于道有不順。從心:隨心。逾:越出。
【今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能習禮立足于人世,四十歲能明一切道理而不疑惑,五十歲能樂天知命,六十歲無論聽到何事何語都能明白貫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又從不越出規矩。”
2.5 孟懿子問孝①。子曰:“無違②。”樊遲御③,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④。”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⑤。”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魯大夫仲孫何忌。懿,謚也。”
②邢昺《論語注疏》:“言行孝之道,無得違禮也。”
③皇侃《論語義疏》:“樊遲,孔子弟子樊須也,字子遲。御,御車也。”
④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恐孟孫不曉無違之意,將問于樊遲,故告之。”
⑤朱熹《論語集注》:“生事葬祭,事親之始終具矣。……是時三家僭禮,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語意渾然,又若不專為三家發者,所以為圣人之言也。”楊伯峻《論語譯注》:“古代的禮儀有一定的差等,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各不相同。魯國的三家是大夫,不但有時用魯公(諸侯)之禮,甚至有時用天子之禮,這種行為當時叫做‘僭’,是孔子最痛心的。孔子這幾句答語,或者是針對這一現象發出的。”
【石按】
本章孔子從為政的角度對孟懿子講述了孝道原則,認為孝的本質是合乎禮。孟懿子:魯國大夫,是魯國權勢較大的“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即下文所說的“孟孫”,“懿”是謚號。其父孟僖子遺命何忌向孔子學禮,是孔子早年的弟子。后孔子為魯司寇,主張墮三家之都,何忌首抗命。故后人不列何忌為孔門弟子。違:違背。據下文這里具體指違禮。樊遲:孔子弟子,姓樊,名須,字子遲。御:趕車。事之以禮:以禮事之。事:服侍。禮:禮儀。葬之以禮:以禮葬之。祭之以禮:以禮祭之。
【今譯】
孟懿子問什么是孝。孔子說:“不要違禮。”后來樊遲為孔子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怎樣才算孝,我回答說:‘不要違禮。’”樊遲說:“不要違禮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時,按禮儀來服侍他們,過世后按禮儀來安葬他們,按禮儀來祭祀他們。”
2.6 孟武伯問孝①。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②。”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孫彘。武,謚也。”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言孝子不妄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憂。”
【石按】
本章孔子對孟武伯講述孝道,揭示了孝行的基本要求。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姓仲孫,名彘,“武”是謚號。父母唯其疾之憂:此句有三種解釋:第一,子女以謹慎持身,使父母只擔心其疾病,不擔心其他。這就是上面注解中馬融的說法。其:指子女。第二,做子女的,只擔心父母的疾病,其他不應過分操心。《論衡·問孔》:“武伯善憂父母,故曰‘唯其疾之憂’。”其:指父母。第三,父母愛子,無所不至,因此常憂子女之疾病。子女能體會此心,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注意,這就是孝。朱熹《論語集注》:“言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謹矣,豈不可以為孝乎?”我們取馬融之說。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唯憂其疾。
【今譯】
孟武伯問什么是孝。孔子說:“父母只應擔心子女的疾病。”
2.7 子游問孝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②。至于犬馬,皆能有養③;不敬,何以別乎④?”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子游,弟子,姓言名偃。”
②朱熹《論語集注》:“養,謂飲食供奉也。”錢穆《論語新解》:“孔子謂世俗皆以能養為孝。”
③何晏《論語集解》:“人之所養,乃至于犬馬,不敬則無以別。”
④朱熹《論語集注》:“若能養其親而敬不至,則與養犬馬者何異?”
【石按】
本章孔子對子游講述孝道,認為孝以恭敬為本。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至于犬馬,皆能有養:此句有兩種解釋:一是犬守護,馬代勞,亦能侍奉人,是犬馬亦能養人也。二是就連犬馬之類,都能為人所養。也就是上面所注何晏的說法。今從何晏之說。至于:就連,就是。
【今譯】
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說的孝,這就是指能養活父母。就連犬馬之類,都能被人所養;如果對父母不敬,那養活父母與飼養犬馬有何區別?”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①。有事,弟子服其勞②;有酒食,先生饌③。曾是以為孝乎④?”
【輯注】
①劉寶楠《論語正義》:“鄭(玄)注此云:‘言和顏悅色為難也。’以色為人子之色,與包(咸)異義,亦通。”
②劉寶楠《論語正義》:“先從叔丹徒君《駢枝》:‘年幼者為弟子,年長者為先生。’”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先生,謂父兄。饌,飲食也。”
④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孔子喻子夏,服勞先食,汝謂此為孝乎?未孝也。承順父母顏色乃為孝也。”
【石按】
本章孔子對子夏講述孝道,認為表情上順從父母是孝的具體表現。“色難”有兩解:一指難在承望父母之顏色。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色難者,承順父母顏色為難。”二指孝子侍奉父母,以能和顏悅色為難。見上劉寶楠引鄭玄注。第一說指父母之色,第二說指孝子之色。既然是弟子問孝,當指孝子之色。故第二說妥當。服:操持。饌(zhuàn):食用,吃喝。曾是以為孝乎:曾以是為孝乎?曾:竟然。是:此,這個。
【今譯】
子夏問什么是孝。孔子說:“最難的是對父母和顏悅色。有事情,年輕人操勞;有美酒佳肴,年長者吃喝。竟然認為這就是孝嗎?”
2.9 子曰:“吾與回言①,終日不違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發④。回也不愚。”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回,弟子,姓顏,名回,字子淵,魯人也。”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不違者,無所怪問。于孔子之言,默而識之,如愚。”朱熹《論語集注》:“不違者,意不相背,有聽受而無問難也。”
③朱熹《論語集注》:“私,謂燕居獨處,非進見請問之時。”
④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察其退還,與二三子說釋道義,發明大體,知其不愚。”朱熹《論語集注》:“發,謂發明所言之理。”
【石按】
本章記述了孔子對顏回寡言篤行、默識若愚的贊揚。回:顏回,孔子弟子,字子淵,魯國人。不違:不表示異疑,不提問。退:指散學退還。省:察視。私:私下的言行。發:發揮,啟發。
【今譯】
孔子說:“我給顏回講學,他一整天從不表示異疑,像是很愚蠢。退學后,我觀察他的私下言行,也足夠能發揮其所學。顏回啊,并不愚蠢。”
2.10 子曰:“視其所以①,觀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哉④?人焉廋哉?”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以,用也。言視其所行用。”朱熹《論語集注》:“以,為也。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
②何晏《論語集解》:“由,經也。言觀其所經從。”
③朱熹《論語集注》:“安,所樂也。”
④朱熹《論語集注》:“焉,何也。廋,匿也。”
【石按】
本章孔子論考察人的方法。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大戴禮·文王官人》:“考其所為,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可與此互證。所以:所作所為。以:為,動詞。由:經由,經歷。所安:喜歡做、安心做的事情。焉:安,怎么。廋(sōu):隱藏。
【今譯】
孔子說:“看看他的所作所為,看看他的一貫經歷,看看他的所有喜好。這個人怎么隱藏得住呢?這個人怎么隱藏得住呢?”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①。”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溫,尋也。尋繹故者,又知新者,可以為師矣。”朱熹《論語集注》:“故者,舊所聞。新者,今所得。言學能時習舊聞,而每有新得,則所學在我,而其應不窮,故可以為人師。”
【石按】
本章孔子強調對學習而言,重要的不是積累,而是有新的發現。溫故:溫習舊知識。知新:發現新見解。
【今譯】
孔子說:“能從溫習舊的知識中發現新的見解,這就可以做老師了。”
2.12 子曰:“君子不器①。”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無所不施。”皇侃《論語義疏》:“此章明君子之人不系守一業也。器者給用之物也,猶如舟可泛于海不可登山,車可陸行不可濟海。君子當才業周普,不得如器之守一也。”
【石按】
本章孔子強調君子應博學多能,不能像器物一樣固守于一種能耐。
【今譯】
孔子說:“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樣只有某一種用途。”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①。”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朱熹《論語集注》引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之于未言之前;而后從之者,言之于既行之后。”朱熹《論語集注》引范氏曰:“子貢之患,非言之艱而行之艱,故告之以此。”
【石按】
本章孔子對子貢論君子之道,要先做后說。參見4.24“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從之:指言從其行。
【今譯】
子貢問怎樣才算是君子。孔子說:“先去實踐自己要說的話,做到以后再說出來。”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忠信為周,阿黨為比。”朱熹《論語集注》:“周,普遍也。比,偏黨也。皆與人親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楊伯峻《論語譯注》:“‘周’是以當時所謂道義來團結人,‘比’則是以暫時共同利害互相勾結。”
【石按】
本章孔子指出在處理人際關系上君子與小人的出發點有根本不同。“周”與“比”的共同之處是相親相合,不同在于相親相合的目的和方式:為公是周,為私是比;講義是周,講利是比;廣泛團結是周,拉幫結黨是比。周:團結。比:勾結。
【今譯】
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則殆②。”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學不尋思其義,則罔然無所得。”
②朱熹《論語集注》:“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
【石按】
本章孔子論述了“學”與“思”的關系,主張“學”、“思”結合。罔(wǎng):同“惘”,無知貌。殆:危險。《論語·衛靈公》:“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今譯】
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惘然無知;只思考不學習,就會危而不安。”
2.16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①。”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攻,治也。善道有統,故殊途而同歸。異端,不同歸也。”朱熹《論語集注》引范氏曰:“攻,專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異端,非圣人之道,而別為一端,如楊、墨是也。”
【石按】
本章孔子強調要堅持正道,抵制邪說。攻:攻治,鉆研。異端:雜學,邪說。《公羊傳·文公十二年》:“他技奇巧,異端也。”一說:攻,攻擊。程樹德《論語集釋》:“此章諸說紛紜,莫衷一是,此當以本經用語例決之。《論語》中凡用攻字均作攻伐解,如‘小子鳴鼓而攻之’,‘攻其惡,毋攻人之惡’,不應此處獨訓為治,則何晏、朱子之說非也。”李澤厚《論語今讀》:“攻擊不同于你的異端學說,那反而是有危害的。”斯害:指這是一種妨礙修身的禍害。斯:指示代詞,這。也已:也矣,語氣詞連用。
【今譯】
孔子說:“鉆研末流雜學,這是一種禍害啊。”
2.17 子曰:“由①!誨女知之乎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③也!”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
②皇侃《論語義疏》:“誨,教也。”朱熹《論語集注》:“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
③ 何晏《論語集解》:“知也,如字,又音智。”
【石按】
本章孔子教給子路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由: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稱季路。誨:教誨。女:同“汝”。是知也:這才是明智啊!是:這,指示代詞。知:明智,后寫作“智”。
【今譯】
孔子說:“由啊!我教你獲取知識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啊!”
2.18 子張學干祿①。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②;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③。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弟子,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干,求也。祿,祿位也。”皇侃《論語義疏》:“弟子子張就孔子學干祿位之術也。”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尤,過也。疑則闕之,其余不疑,猶慎言之,則少過。”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殆,危也。所見危者,闕而不行,則少悔。”朱熹《論語集注》引呂氏曰:“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
【石按】
本章孔子教子張:為政應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子張:孔子弟子,姓顓孫,名師,字子張,陳人。干祿:求仕。干:求取。祿:祿位。闕疑:存疑,擱置疑問。闕:通“缺”,空缺。寡尤:減少過錯。闕殆:擱置危險。寡悔:減少悔恨。
【今譯】
子張問孔子如何求仕。孔子說:“多聽,擱置疑問,其余有把握的部分,謹慎地發表意見,就能減少過錯。多看,擱置你認為不妥的,其余有把握的部分,小心地付諸實施,就能減少悔恨。言語少錯,行為無悔,求仕之道就在這里面。”
2.19 哀公問曰①:“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②,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哀公,魯君謚。”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錯,置也。舉正直之人用之,廢置邪枉之人,則民服其上。”
【石按】
本章孔子對哀公談為政用人要樹立正氣。哀公:魯君,姓姬,名蔣,定公之子,繼定公即位,在位二十七年(前494—前466)。“哀”是謚號。對曰:《論語》行文體例是,臣下對答君上的詢問必用“對曰”。這是尊君之意。舉:選拔。直:正直,這里指正直的人。錯:通“措”,放置。諸:之于的合音。枉:不正直,屈曲,這里指邪惡的人。
【今譯】
魯哀公問道:“怎么做才能使人民服從呢?”孔子回答說:“選用正直的人,把他們放在邪惡的人上面,人民就會服從;選用邪惡的人,把他們放在正直的人上面,人民就不會服從。”
2.20 季康子問①:“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②?”子曰:“臨之以莊則敬③,孝慈則忠④,舉善而教不能則勸⑤。”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魯卿季孫肥。康,謚。”
②邢昺《論語注疏》:“欲使民人敬上、盡忠、勸勉、為善,其法如之何?”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莊,嚴也。君臨民以嚴,則民敬其上。”
④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君能上孝于親,下慈于民,則民忠矣。”
⑤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舉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則民勸勉。”朱熹《論語集注》:“善者舉之而不能者教之,則民有所勸而樂于為善。”
【石按】
本章孔子回答季康子怎樣使人民恭敬、盡責和努力。季康子:姓季孫,名肥,“康”是他的謚號,魯哀公時的宰相,當時政治上最有權力的人。以:而。勸:勸勉,努力。臨之以莊則敬:你對待民眾莊重,民眾就會恭敬。臨:蒞臨。《論語·衛靈公》:“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孝:孝其老。慈:慈其幼。此句應指在上位者應倡導民眾孝慈,則民能盡己之責任。忠:盡己之謂忠。
【今譯】
季康子問道:“要使人民恭敬、盡責和努力,應該怎么辦?”孔子說:“你對待民眾莊重,民眾就會恭敬;倡導社會孝慈,民眾就會盡責;選用賢能,教導無能,民眾就會努力向善。”
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①?”子曰:“《書》②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③。’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或人以為,居位乃是為政。”朱熹《論語集注》:“定公初年,孔子不仕,故或人疑其不為政也。”
②朱熹《論語集注》:“《書·周書·君陳篇》。”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友于兄弟,善于兄弟。施,行也。所行有政道,即與為政同。”朱熹《論語集注》:“《書》言君陳能孝于親,友于兄弟,又能推廣此心,以為一家之政。孔子引之,言如此,則是亦為政矣,何必居位乃為為政乎?”
【石按】
本章孔子論述孝友也是一種為政方式。中國古代,國就是家的擴大,治國與治家,道理相通。或:無定代詞,有人。奚:疑問代詞,為什么。 為政:參與政治,指居位做官。《書》:指《尚書》。以下三句出自偽古文《尚書》的《君陳篇》,文字稍有出入。施(yì):延及。有政:國政。“有”是名詞詞頭,無義。奚其為為政:怎樣大概才算是參與政治呢?奚:怎樣。其:語氣副詞,大概。為(第一個“為”字):是。
【今譯】
有人對孔子說:“您為什么不參與政治?”孔子說:“《尚書》說:‘孝呀,惟有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才能延及國政。’這也就是參與政治了,怎樣大概才算是參與政治呢?”
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①。大車無②,小車無
③,其何以行之哉?”
【輯注】
①皇侃《論語義疏》:“言人若無信,雖有他才,終為不可,故云不知其可也。”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大車,牛車。者,轅端橫木以縛軛。”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小車,駟馬車。者,轅端上曲鉤橫。”
【石按】
本章孔子以駕車為比喻,強調守信的重要。而:如果。信:信用,信譽。可:可以。大車:指牛車。(ní):大車轅端與橫木相接的關鍵。小車:指馬車。
(yuè):小車轅端與橫木相接的關鍵。車無
,就不能行走。其何以行之哉:其以何行之哉,將靠什么行車呢?其:時間副詞,將。
【今譯】
孔子說:“人如果沒有信用,不知道那怎么可以。大車沒有安裝,小車沒有安裝
,將靠什么行車呢?”
2.23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①?”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②。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③。”
【輯注】
①皇侃《論語義疏》:“十世,謂十代也。子張見五帝三王文質變異,世代不同,故問孔子:從今以后方來之事,假設十代之法,可得逆知以不乎?”朱熹《論語集注》:“王者易姓受命為一世。子張問自此以后,十世之事,可前知乎?”
②朱熹《論語集注》:“三綱五常,禮之大體,三代相繼,皆因之而不能變。其所損益,不過文章制度小過不及之間,而其已然之跡,今皆可見。”
③朱熹《論語集注》:“則自今以往,或有繼周而王者,雖百世之遠,所因所革,亦不過此,豈但十世而已乎!”
【石按】
本章孔子回答了子張:每一個朝代的禮儀制度既有傳承,又有創新。世:古稱三十年為一世。這里指朝代。也:同“耶”,疑問語氣詞。因:沿襲,繼承。損益:減少與增加,指禮儀制度的變化。
【今譯】
子張問:“今后十代的(禮儀制度)可以知道嗎?”孔子說:“商代沿襲夏代的禮儀制度,增減之處可考而知;周代沿襲商代的禮儀制度,增減之處可考而知。如有繼承周代而當政者,就是以后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①,諂也②。見義不為,無勇也③。”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是諂求福。”朱熹《論語集注》:“非其鬼,謂非其所當祭之鬼。”
②朱熹《論語集注》:“諂,求媚也。”
③何晏《論語集解》:“義所宜為而不能為,是無勇。”
【石按】
本章孔子反對“淫祀”,批評“無勇”。人神:指死去的祖先,與天神、地祇并稱。祭鬼的目的一般是祈福。《禮記·曲禮》:“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諂:諂媚。義:應做的正義之事。
【今譯】
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卻去祭祀他,這是你諂媚。遇見應做的正義之事卻不挺身而出,這是你沒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