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第一
1.1 子曰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③?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④?”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p>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王肅曰:“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同門曰朋。”皇侃《論語義疏》:“鄭玄注司徒云:‘同師曰朋,同志曰友?!?/p>
④楊伯峻《論語譯注》:“《論語》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這里是指‘有德者’?!?/p>
【石按】
本章是《論語》的第一章,是孔子畢生為學的自述?!墩撜Z》中的“子曰”都指孔子說的話,等于“先生說”。時:按時。習:《說文》:“習,數飛也。從羽從白?!贝颂幹阜磸驼b習。說(yuè):喜悅,后寫作“悅”。朋:此處指志同道合之人或弟子。知:了解。慍(yùn):怒。
【今譯】
孔子說:“學了(《詩》、《書》、禮、樂)之后而又按時誦習,不也是很高興的嗎?有弟子從遠方來(向我求學),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又不生氣,不也很君子嗎?”
1.2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②!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③,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④。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⑤!”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弟子有若。”
②何晏《論語集解》:“鮮,少也。上,謂凡在己上者。言孝弟之人必有恭順,好欲犯其上者少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犯上,謂干犯在上之人。”
③朱熹《論語集注》:“作亂,則為悖逆爭斗之事矣。”
④朱熹《論語集注》:“務,專力也。本,猶根也?!?/p>
⑤朱熹《論語集注》:“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為仁,猶曰行仁。與者,疑辭,謙退不敢質言也?!羯衔乃^孝弟,乃是仁之本,學者務此,則仁道自此而生也?!?/p>
【石按】
本章有子論孝悌之道是道德修養的根本。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墩撜Z》中對孔子弟子多稱字,只有對曾參和有若尊稱“子”。其:表假設的語氣副詞,意思是“假如”。弟(tì):尊敬兄長,后寫作“悌”。好(hào):喜好。犯上:冒犯長上。鮮(xiǎn):少。作亂:違法亂紀。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上古漢語的賓語前置句。務:致力于。本:根本。道:仁道。仁道本于人心,有孝悌之心,才能有行仁之道?!叭省笔强鬃犹岢囊环N很高的道德規范,有豐富的內涵,如克己復禮、謹言慎行、忠恕愛人等。與:同“歟”,句末疑問語氣詞。
【今譯】
有子說:“假如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好冒犯長上的,這是很少的;不喜好冒犯長上,卻喜好違法亂紀的,從來沒有過。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確立了,仁道就會產生。孝悌呢,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巧言,好其言語;令色,善其顏色。皆欲令人說之,少能有仁?!敝祆洹墩撜Z集注》:“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悅人,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
【石按】
本章孔子論述仁者必直言正色。令色:好的臉色,這里指假裝和善。鮮矣仁:仁鮮矣。
【今譯】
花言巧語,面貌偽善,(這種人)仁德太少了。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②?與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傳不習乎④?”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弟子曾參。”
②朱熹《論語集注》:“盡己之謂忠?!?/p>
③朱熹《論語集注》:“以實之謂信。”
④朱熹《論語集注》:“傳,謂受之于師。習,謂熟之于己?!卞X穆《論語新解》:“傳字亦有兩解。一,師傳之于己。一,己傳之于人。依上文為人謀與朋友交推之,當謂己之傳于人。素不講習而傳之,此亦不忠不信,然亦惟反己省察始知?!?/p>
【石按】
本章曾子論述省身慎行的修身方法。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參(shēn)。三?。▁ǐng):多次反省。朱熹《論語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辈淮_。此意古人多表述為:吾日省者三。謀:謀事。忠:盡心。
【今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謀事不盡心嗎?與朋友交往不誠信嗎?傳授學生的知識沒有每天溫習嗎?”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①,敬事而信②,節用而愛人③,使民以時④?!?/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道,治也。千乘之國者,百里之國也?!?/p>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為國者舉事必敬慎,與民必誠信?!?/p>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節用,不奢侈。國以民為本,故愛養之?!?/p>
④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作使民必以其時,不妨奪農務。”朱熹《論語集注》:“時,謂農隙之時?!?/p>
【石按】
本章記述了孔子論修身治國的基本原則。道:治理。千乘(shèng):一千輛兵車。春秋時期,戰爭以車戰為主,兵車多少意味著國力的強弱。孔子時代,千乘之國算比較大的國家。事:指政務。用:財政。人:人民。愛人:即惠民。以時:按時,不違農時。
【今譯】
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要謹慎處理政務,不失信于民,節約用度,施惠于民,使用民力要不誤農時。”
1.6 子曰:“弟子①入則孝,出則弟②,謹而信③,泛愛眾④,而親仁⑤,行有余力⑥,則以學文⑦。”
【輯注】
①劉寶楠《論語正義》曰:“‘弟子’者,對兄父之稱,謂人幼少為弟為子時也?!秲x禮·特牲饋食禮》注:‘弟子,后生也?!?/p>
②邢昺《論語注疏》:“言為人弟與子者,入事父兄則當孝與弟也,出事公卿則當忠以順也。弟,順也。入不言弟,出不言忠者,互文可知也。”
③朱熹《論語集注》:“謹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實也?!?/p>
④朱熹《論語集注》:“泛,廣也。眾,謂眾人。”
⑤朱熹《論語集注》:“親,近也。仁,謂仁者?!?/p>
⑥皇侃《論語義疏》:“行者,所以行事已畢之跡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余力,猶言暇日。”
⑦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文者,古之遺文?!?/p>
【石按】
本章孔子講人生修養當以德為本、以學為末。弟子:即子弟。入:在家。出:出門。孝:孝順父母。弟:尊敬兄長。謹而信:謹慎從事,言而有信。行有余力:行,指“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等禮儀實踐。此處的“文”指《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今譯】
孔子說:“年輕人無論在家或出門都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謹慎從事,言而有信,博愛民眾,親近有仁德者。這樣做了還有閑暇,就去學習《詩》、《書》、禮、樂?!?/p>
1.7 子夏①曰:“賢賢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④?!?/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子夏,弟子卜商也?!?/p>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言以好色之心好賢則善。”朱熹《論語集注》:“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
③朱熹《論語集注》:“致,猶委也。委致其身,謂不有其身也?!?/p>
④錢穆《論語新解》:“其人或自謙未學,我必謂之既學矣?!?/p>
【石按】
本章子夏論對待妻子、父母、君上、朋友所應有的態度,也是處世為學之道。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賢賢:前“賢”字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有“尊重”之義;后“賢”字是名詞,指賢人。易色:改易好色之心。致:獻出。
【今譯】
子夏說:“對待妻子,應尊重其品行,改易好色之心;侍奉父母,能竭盡全力;服侍君王,能獻出生命;與朋友交往,說話算數。這樣的人雖自稱未受過教育,但我必須說他是個有教養的人。”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①;主忠信②;無友不如己者③;過則勿憚改④?!?/p>
【輯注】
①朱熹《論語集注》:“重,厚重。威,威嚴。固,堅固也。輕乎外者,必不能堅乎內,故不厚重則無威嚴,而所學亦不堅固也?!?/p>
②皇侃《論語義疏》:“言君子既須威重,又忠信為心,百行之主也。”錢穆《論語新解》:“行事以忠信為主。”
③朱熹《論語集注》:“友所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p>
④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憚,難也。”錢穆《論語新解》:“過則當勇改,不可畏難茍安?!?/p>
【石按】
本章孔子論述君子自我修養的方式。重:莊重。威:威嚴。主忠信:以忠信為主。無:通“毋”,不要,《宋刊論語》作“毋”。憚(dàn):怕。
【今譯】
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會堅固;行事以忠信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①!”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歸于厚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民德歸厚,謂下民化之,其德亦歸于厚。”
【石按】
本章曾子論述喪葬之禮與祭祀對改善民風的作用。古代宗法社會以血緣親族關系為紐帶,所以“慎終追遠”關系到世俗民風。慎終:謹慎地辦理喪事。終:人死為終,此指父母之喪。追遠:追念死去的祖先,指祭祀先祖。遠:指先祖。厚:厚道,淳樸。
【今譯】
曾子說:“謹慎辦理父母的喪禮,虔誠追祭歷代的先祖,民間的道德風尚就會趨向厚道。”
1.10 子禽問于子貢①曰:“夫子②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③?”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④?”
【輯注】
①朱熹《論語集注》:“子禽,姓陳,名亢。子貢,姓端木,名賜。皆孔子弟子?;蛟唬骸海迂暤茏??!粗胧??!?/p>
②皇侃《論語義疏》:“《禮》:身經為大夫者,則得稱為夫子??鬃訛轸敶蠓颍实茏雍魹榉蜃右病!?/p>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亢怪孔子所至之邦,必與聞其國政,求而得之邪?抑人君自愿與之為治?”
④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與人求之異。明人君自與之?!?/p>
【石按】
本章記述了孔子德行的感召力,憑五德而能獲取各國政治情況。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稱之為夫子??鬃釉鲞^魯司寇,所以弟子稱之為夫子。后遂沿襲為對老師的稱呼,或用以專指孔子。抑:選擇連詞,還是。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以溫、良、恭、儉、讓得之。溫、良、恭、儉、讓:溫和、善良、恭莊、節制、謙讓。其諸:推測語氣副詞,大概。異乎人之求之與:異于人之求之歟,與人之求之異歟?
【今譯】
子禽問子貢:“夫子一到哪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道:“夫子是靠溫和、善良、恭莊、節制、謙讓來取得的。夫子的這種求得的方法,大概與別人求得的方法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①;三年無改于父之道②,可謂孝矣?!?/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父在,子不得自專,故觀其志而已。父沒,乃觀其行?!?/p>
②皇侃《論語義疏》:“子若在父喪三年之內不改父風政,此即是孝也。”
【石按】
本章孔子論述了儒家以不改父道來考察孝行的孝道思想。觀其志:看他的志向。其:他的,指兒子。沒:死亡。三年:泛指多年。道:指行事的主張。
【今譯】
孔子說:“(一個人)當父親在世的時候,要看他的志向;在父親死后,要看他的行為;多年都不改變他父親的主張,就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①。先王之道斯為美②,小大由之③。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④?!?/p>
【輯注】
①朱熹《論語集注》:“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和者,從容不迫之意?!?/p>
②皇侃《論語義疏》:“斯,此也。言圣天子之化行,禮亦以此用和為美也?!?/p>
③朱熹《論語集注》:“先王之道,此其所以為美,而小事大事無不由之也。”
④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人知禮貴和。而每事從和,不以禮為節,亦不可行?!敝祆洹墩撜Z集注》:“如此而復有所不行者,以其徒知和之為貴而一于和,不復以禮節之。……而亦不可行也。”
【石按】
本章反映了以有子為代表的“以和為貴”、“以禮節和”的儒家思想,認為“和”是“禮”的最高境界。古代所謂“禮”就是區別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應的禮節儀式。用:運用。和:和諧,調和。先王:指周文王等前代圣明的君王。道:治國方法。斯為美:斯指禮,也指和。先王之道,以禮為美。和在禮中,也就是以和為美。小大由之:事無大小,皆由禮,也就是皆由和。有所不行:如有行不通時。知和而和:只知為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不用禮儀節制和諧。
【今譯】
有子說:“禮的運用,以和諧、恰當為可貴。先王的治國方法,美妙之處正在于此,大事小事都遵循這一原則。如有行不通時,只知和諧為貴而一味求和,不以禮儀加以節制,也是不可行的?!?/p>
1.13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①。恭近于禮,遠恥辱也②。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③。”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復,猶覆也。義不必信,信非義也。以其言可反覆,故曰近義?!敝祆洹墩撜Z集注》:“信,約信也。義者,事之宜也。復,踐言也?!约s信而合其宜,則言必可踐矣。”
②何晏《論語集解》:“恭不合禮,非禮也。以其能遠恥辱,故曰近禮?!敝祆洹墩撜Z集注》:“恭,致敬也。禮,節文也。……致恭而中其節,則能遠恥辱矣。”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因,親也。言所親不失其親,亦可宗敬?!敝祆洹墩撜Z集注》:“因,猶依也。宗,猶主也?!勒卟皇淇捎H之人,則亦可以宗而主之矣。”
【石按】
本章有子談為人處世能慎始善終的三大原則,就是要適度把握信與義、恭與禮、因與親的分寸。近:符合。復:實現。因:依靠。親:親族。宗:可靠。
【今譯】
有子說:“講求信用符合于義,諾言就可以實現。表示恭敬合于禮,行為就可以遠離恥辱。所依靠的是自己親族里的人,也就可靠了?!?/p>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就有道而正焉③,可謂好學也已?!?/p>
【輯注】
①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學者之志有所不暇?!敝祆洹墩撜Z集注》:“不求安飽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p>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敏,疾也。”劉寶楠《論語正義》:“敏于事謂疾勤于事,不懈倦也。”
③何晏《論語集解》:“有道,有道德者。正謂問事是非?!毙蠒m《論語注疏》:“有道,謂有道德者,正謂問其是非。言學業有所未曉,當就有道德之人正定其是之與非?!?/p>
【石按】
本章孔子論述了自己的“好學”觀,即:不貪圖物質享受,應好學善道。君子之志不在求安飽,而在求學。無:通“毋”,不要。敏:敏捷。就:到……那里,靠近。正:匡正。已:通“矣”。
【今譯】
孔子說:“君子吃的不要追求飽足,住的不要追求舒適;做事敏捷,說話謹慎;到有道之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p>
1.15 子貢問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①,何如?”子曰:“可也②。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③?!?/p>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④?”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⑤?!?/p>
【輯注】
①朱熹《論語集注》:“諂,卑屈也。驕,矜肆也?!?/p>
②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未足多?!卞X穆《論語新解》:“可也:可者,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辭。”
③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樂,謂志于道,不以貧為憂苦?!?/p>
④朱熹《論語集注》:“子貢自以無諂無驕為至矣,聞夫子之言,又知義理之無窮,雖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詩以明之?!?/p>
⑤朱熹《論語集注》:“往者,其所已言者。來者,其所未言者?!?/p>
【石按】
本章孔子對子貢講“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的治學修身觀。諂(chǎn):諂媚。驕:驕橫?!叭缜腥绱瑁缱寥缒ァ保哼@兩句見于《詩經·衛風·淇奧》?!稜栄拧め屍鳌罚骸肮侵^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弊迂曇硕湟员扔髦螌W修身之精益求精。其斯之謂:其謂斯,賓語前置句。其:語氣副詞,表推測。之:指示代詞,前置賓語“斯”。與:同“歟”,語氣詞。賜:子貢名。孔子對弟子都稱名。往:過去。來:未來。往、來泛指已知和未知。
【今譯】
子貢說:“貧窮卻不諂媚,富有卻不驕橫,怎么樣?”孔子說:“還行吧。但比不上貧而能樂道,富而知好禮。”
子貢說:“《詩·衛風·淇奧》說‘如同切呀、磋呀、琢呀、磨呀’,大概說的就是這個吧?”孔子說:“賜啊,我現在可以同你談《詩》了!告訴你這一點,你就能推知另一點了。”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①。”
【輯注】
①皇侃《論語義疏》:“言不患人不知己,但患己不知人耳?!敝祆洹墩撜Z集注》引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則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為患也?!?/p>
【石按】
本章是孔子一貫的思想:反省自己,不責備別人?;迹簱摹2患褐翰恢?。知:了解。
【今譯】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該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