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學的現代意義與漢字文化圈的復興
- 樸銀姬主編
- 1639字
- 2022-07-22 15:44:13
二
《古今學變》之所以沒有羅列全部儒者是有其原因的,雖說是儒學史,但是《古今學變》本身的寫作目的并不是客觀歷史敘述,如東涯在序中提及,他試圖與歷史相對照來證明父親仁齋通過其“復古之見”而到達的“今日之儒學已經不是唐虞三代之儒學”的認知注36。換言之,他試圖將仁齋的《語孟字義》改寫成一個通史。這給《古今學變》的敘述方式以一定的制約和特色。
如上言及,《語孟字義》指出,朱子學中的各種概念經常被用作他意,這種變化當然不是因為朱子學的興起而在一朝一夕間出現的?!豆沤駥W變》所要嘗試的就是要在歷史上定位這些概念何時出現,如何變遷至今日之模樣。這就可以說是一種概念形成史,是接近于現在所謂的“觀念的歷史”(history of ideas)的思想史研究方法。
東涯精通史書,所以他使用的也是諸如《春秋》、正史類的寫法,也就是“記始”法注37。現舉若干例子如下。
上卷“論唐虞三代之道”一章,引用《論語·堯曰》中堯所說的“允執厥中”,認為“中之名始著矣”,解釋其意思說“且其所謂中云者,亦就行事為言,欲其無過不及也。后世則以此心未發之體為中,而圣人之道荒矣”,明示其與后世的差異,明確《尚書·大禹謨》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是后人的附會。中卷“論易禮春秋傳教學之旨”一章引用《禮記·樂記》的“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認為“以靜言性,始見于此矣”,引用“滅天理而窮人欲”,認為“天理人欲之言,始見于此”,指明《樂記》是受老莊影響的作品。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東涯特別傾力而為的是“五?!钡男纬墒?,更詳細地說就是人性中作為“理”的“五?!备拍畹某闪⑹贰?/p>
東涯認為,如《尚書·皋陶謨》“行有九德”中列舉了“寬而栗”等九項內容一樣注38,并稱多個德目的做法古已有之。并稱的方法有“仁知”(《論語·里仁》《雍也》等)、“仁禮”(《論語·顏淵》等)、“知仁勇”(《論語·子罕》等)、“仁義”(《孟子·梁惠王上》等)、“仁義禮智”(《孟子·公孫丑上》《告子上》)、“仁義忠信”(《孟子·告子上》)、“學問寬仁”(《周易·乾·九二·文言傳》)、“和仁義信”(《禮記·經解》注39),“仁敬孝慈信”(《禮記·大學》)、“智仁圣義忠和”(《周禮·大司徒》)、“仁信忠敏”(《左傳·成公九年》)、“孝仁智勇”(《左傳·昭公二十年》)、“孝仁禮義”(《漢書·賈誼傳》)、“仁義智勇”(《淮南子·詮言》)和“仁勇信廉”(《淮南子·兵略》)等,列舉方式各種各樣,由此推導出如下見解:
仁義禮智之目,參伍錯綜,或參之他事以為言,當時立教之意可見。而加之以信,而必配五行,其非古可知矣。(“論易禮春秋傳教學之旨”章)
而有關五常與五行相互結合并逐漸固定下來的過程,東涯同樣采取了“記始”的手法指出期間的幾個契機:
《禮記·禮運》: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胤按:人受五行之氣以生,其說始見于此矣,然未言受五行之氣以為人之五性也。
《禮記·樂記》:是故先王本于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條之行。
胤按:……五常之名,始見于此。
《漢書·董仲舒傳》(對策一):夫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
胤按:仁義禮智信五者并言,始見于此矣。
《漢書·宣元六王東平思王傳》所引元帝詔:夫人之性皆有五常,及其少長,耳目牽于嗜欲,故五常銷而邪心作。
胤按:……后世天理人欲之說,其漸于此矣。然其所謂五常者,猶就生稟而言。未以為未發之理也。
之后還是用“漸”一詞進行了如下概括:
通而考之,以五行配五常,始于班固鄭康成,而以元亨利貞配仁義禮智,則見于唐孔氏,而成于朱子。其所由來者漸矣。(“論朱子之學”章)
由此可見,東涯主張構成性理學之根本的“五常”概念只不過是歷史產物,而不是什么普遍的人類本質。也就是說,《古今學變》是通過將父親仁齋開始的對于朱子學的批判置于歷史之中而將其相對化的手法完成的。
另外要提及的是,東涯認為,宋學諸家之間也有思想上的差異。而后世學者基本上對這些差異不聞不問,認為現如今的教義都是上古傳下來的沒有任何改變,這種認知才是東涯所要質疑的注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