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儒學從公元6世紀開始傳入日本,之后一直到16世紀,都是貴族的學問。特別是清原氏、中原氏等世襲“博士”官職的貴族,代代都在從事經學研究。只不過到了13世紀以后,前往宋朝學習并歸來的禪僧漸次給日本帶來了當時興盛的朱子學,到了17世紀的時候,掌握政權的德川幕府更看重朱子學,而儒學的學習研究者也逐漸向武士階層、町人(都市工商業者)階層轉換。

期間,雖然學者的精力主要在于吸收中國的儒學思想,但是早在德川時代初期,就出現了一些并非簡單模仿中國而是具有獨創見解的儒者。其中之一就是提倡“古義學”的伊藤仁齋(諱惟楨,1627~1705)。其著作《語孟字義》對天道、天命、道、理、德、仁義禮智、心、性等概念進行了徹底的分析注29,同時,又詳細地指出有關宋儒對這些概念的解釋的偏離問題,被認為是搶先于清代大儒戴震(1724~1777)的《孟子字義疏證》的著作。

《古今學變》的作者伊藤東涯(諱長胤,1670~1736)是仁齋的長子,在仁齋死后陸陸續續地整理刊發其遺著,努力繼承和擴充其父親的學說。雖與同時代的荻生徂徠(1666~1728)相比少了一些盛名,但在當時是公認的東西博學之人注30

東涯篤實的學風在語言學(《操觚字訣》《用字格》)、博物學(《名物六帖》)、制度史(《制度通》)等過往日本儒者不太注意的實證研究中得以發揮。其時正是清初康熙雍正年間,在中國也是考據學逐漸興盛的時期注31

《古今學變》如其名,論述的是古今儒學之變遷,是一種儒學思想史。但是,在當時,儒學教義會隨著時代變化的觀念并不普及。東涯在《古今學變》的序中指出當時學者的弊病:

唯知在宋明疏解之中校其短長,爭其是非注32,而不肯上下二千余年間通覽源流之所自,直以今日之學為唐虞三代之學,而不知其離合沿革不可復復一言斷、一事辨也。

在他看來,這些學者將自身閉塞于宋明儒學的圍墻之中,無視儒學上下兩千年的源流,將今日之學問與古代的學問視為一體,而這是一種非歷史的視野。他們無視自身所屬時代的局限性,對自己所信奉的思想的普遍性篤信不疑的態度促使東涯執筆寫就《古今學變》。

《古今學變》承認儒學歷史經過兩次較大的變動,即漢、宋兩大變革期,這符合后世普遍承認的將儒學史劃分為原始儒學、漢唐訓詁學、宋明理學三個時期的看法。但是,東涯做的并不是要指出這些轉換時間點,他要強調的是“漸”,也就是逐漸變化的過程,這種逐漸變化的累積才使得今日儒學與上古儒學出現了很大的差異。引用《古今學變》一節如下:

三代圣人之道變為今日之學,其所由來者漸矣,豈一朝一夕之故也哉。一變乎漢再變乎宋,潛移默奪于千有余歲之間,以至今日,而今日之學不復與古之學同矣。

再引其目錄如下:

卷之上

論萬世道化之所本

論唐虞與三代之道注33

論夫子立教之旨

論子思立教之旨

論孟子立教之旨

卷之中

論易禮春秋傳教學之旨

論漢儒學問之旨

論隋唐諸儒之學

卷之下

論宋周程張李四子之學注34

論朱子之學

論陸氏之學

論陽明王子之學

其中,“論漢儒學問之旨”一章中提及賈誼、董仲舒、劉安(《淮南子》)、揚雄、鄭玄、班固(《白虎通》《漢書》),在“論隋唐諸儒之學”一章中提及王通、孔穎達、韓愈、李翱等,雖并沒有能夠涵蓋全部儒學大家,但總體而言也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儒學史論述。

另外要提及的是,東涯死后半個世紀成書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1782)的“經部總序”指出漢代以后經學史的六個轉折期,認為說到底還是歸為漢學、宋學兩派之爭注35。這本著作與《古今學變》的寫作意圖不同,探討的對象范圍、詳略也有所不同,但也是近代有關中國儒學觀的代表性著作,可以比較性地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吉县| 胶州市| 涞水县| 斗六市| 南皮县| 寿宁县| 唐河县| 丹棱县| 莫力| 遂溪县| 五峰| 封丘县| 吉安市| 辽源市| 北票市| 商河县| 庆元县| 新野县| 抚顺市| 茌平县| 聂拉木县| 深圳市| 防城港市| 莎车县| 六盘水市| 南丹县| 宝应县| 望谟县| 凌源市| 葵青区| 买车| 通化市| 德兴市| 鄯善县| 新野县| 绥江县| 同德县| 宝兴县| 西充县| 古交市| 靖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