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接下來我們看看《古今學變》中描述的學術史的大趨勢以及唐虞三代與其后到底有如何差異。

東涯認為,周公以前有德者有著相應的社會地位,教化都是通過制度進行的,沒有必要說“道”,也就是說實現了“治與道一,政以德行”。然而,其后,有德者在民間得不到應有的社會地位,只能通過私人講習何為“道”。其時需要用語言來進行表述,所以出現了各種表示德行的概念。但是,這些還沒有喪失“應事設教”的靈活性。

然而,到了漢代,當世制度與先王之道之間出現區隔,傳承先王之道的經典成了儒生的“專職”,世道變成了“治之與道,岐為二途”的狀態。這種與現實出現隔離的學問逐漸僵化、內心化,一味追求以五常為代表的不變本質注41。

我們常說仁齋的《語孟字義》與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之間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上面提到的《古今學變》的學術史觀還讓我們聯想起章學誠(1738~1801)的理念。

上述周公以前以后的相關討論源于韓愈“原道”的“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章學誠也在《文史通義·原道下》引用了這一段話,認為上古“治教無二,官師合一”(《文史通義·原道中》),“學者所習,不出官司典守、國家政教,而其為用,亦不出于人倫日用之?!保ā段氖吠x·原道中》),其后,“蓋自官師治教分,而文字始有私門之著述。于是文章學問,乃與官師掌故為分途,而立教者可得離法而言道體矣”(《文史通義·史釋》)。這種觀點與東涯的從“治與道一,政以德行”向“治之與道,歧為二途”轉變的討論相通。

或許可以說,這種見解之所以能夠成立,是因為追尋源流的對于歷史發展趨勢的興趣。章學誠認為校讎的目的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校讐通義·序》),《古今學變·序》中也有“通覽源流之所自”的話。話雖如此,他們并沒有奢想回到原點,《文史通義》中數次出現“勢之不得不然”“勢之不得已”之類的話。學術必然會隨著時代而改變,人類應該明白自身在歷史當中的位置和局限性。無論是東涯還是章學誠,兩者都沒有偏重于漢學或者宋學的任何一方,之所以如此,大概就是基于如上觀點注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浩特市| 临猗县| 库尔勒市| 盐池县| 延川县| 六盘水市| 刚察县| 平邑县| 五莲县| 元江| 新津县| 九江县| 全州县| 天津市| 宜兰市| 陈巴尔虎旗| 临武县| 城步| 重庆市| 红河县| 绥阳县| 闸北区| 建湖县| 砀山县| 抚松县| 普陀区| 昭通市| 芦溪县| 通道| 平凉市| 武安市| 长乐市| 常山县| 海城市| 承德市| 赤水市| 鄂州市| 巴彦淖尔市| 富锦市| 罗平县| 通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