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魏晉子書的興盛注17

魏晉子書撰述在東漢以來子書勢頭回升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形成了春秋戰國以來又一次頗為活躍的局面。這種情況在書目著作中就有所體現。西晉荀勖《中經新簿》乙部著錄有古諸子書、近世諸子書,齊王儉《七志》二曰諸子志,著錄今古諸子書,可見魏晉諸子著述頗為繁榮,在目錄學家心目中,已經可與以周代子家為主的古諸子書相提并論進而分庭抗禮了。魏晉子書之興盛,主要表現在大量自著子書的產生,本書即以此為中心展開研究。其次表現在這個時代產生了大量為前代或當代子書做注的著述,其中注《老子》及《莊子》者各多至數十家,盛況空前;此外還有注《呂氏春秋》《淮南子》《法言》《太玄》《列子》《鬼谷子》《慎子》《人物志》等書者,產生了高誘、王弼、向秀、皇甫謐、郭象、張湛、李軌、劉昞等杰出的子書注家,故明代著名學者胡應麟曾感嘆云:“子書盛于秦、漢,而治子書者錯出于六朝、唐、宋之間。”注18再次表現為時人往往高度評價古今子書,乃至視寫作子書為追求立言不朽的主要途徑,如王朗評價王充《論衡》,仲長統評價崔寔《政論》,繆襲評價仲長統《昌言》,曹丕評價徐幹《中論》,曹叡評價曹丕《典論》,王沈評價傅玄《傅子》,嵇含、葛洪評價陸云《陸子》。

從《隋書·經籍志》的有關著錄,以及某些《隋志》未著錄而見于其他典籍記載的子書來看,即使略而不計有關子注,略而不計小說家著述,從嚴擇錄雜家著述,其數量就已逾百種,盛況可與周代子書相匹。具體篇目如下:

(甲)《隋志》正文著錄者。《申鑒》五卷,漢魏之際荀悅撰;《中論》六卷,漢魏之際徐幹撰;《典論》五卷,魏曹丕撰;《王子正論》十卷,魏王肅撰;《杜氏體論》四卷,魏杜恕撰;《顧子新語》十二卷,吳顧譚撰;《譙子法訓》八卷,蜀譙周撰;《袁子正論》十九卷,魏袁準撰;《新論》十卷,晉夏侯湛撰;《志林新書》三十卷,晉虞喜撰;《要覽》十卷,晉呂竦撰(以上儒家類)。《任子道論》十卷,魏任嘏撰;《唐子》十卷,吳唐滂撰;《杜氏幽求新書》(《幽求子》)二十卷,晉杜夷撰;《抱樸子內篇》二十一卷,晉葛洪撰;《孫子》十二卷,晉孫綽撰;《符(苻)子》二十卷,晉苻朗撰(以上道家類)。《世要論》十二卷,魏桓范撰(以上法家類)。《士品》一卷,魏曹丕撰;《人物志》三卷,魏劉劭撰(以上名家類)。《昌言》十二卷,魏仲長統撰;《蔣子萬機論》八卷,魏蔣濟撰;《默記》三卷,吳張儼撰;《裴氏新言》五卷,吳裴玄撰;《時務論》十二卷,魏楊偉撰;《傅子》一百二十卷,晉傅玄撰;《立言》六卷,蘇道注19撰;《抱樸子外篇》三十卷,晉葛洪撰;《博物志》十卷,晉張華撰;《廣志》二卷,晉郭義恭撰;晉崔豹《古今注》三卷;晉張顯《古今訓》十一卷(以上雜家類)。

(乙)《隋志》正文未著錄,但注文謂見于梁代書目著錄者。《周生子要論》一卷,魏周生烈撰;《去伐論集》三卷,魏王粲撰;《新書》(《時要論》)五卷,魏王基撰;《周子》九卷,吳周昭撰;《通語》十卷,吳殷興(殷基)撰;《典語》十卷,吳陸景撰;《典語別》二卷,吳陸景撰;《袁子正書》二十五卷,魏袁準撰;《孫氏成敗志》三卷,晉孫毓撰;《古今通論》二卷,晉王嬰撰;《蔡氏化清經》十卷,晉蔡洪撰;《通經》二卷,晉王長文撰;《楊子物理論》十六卷,晉楊泉撰;《楊子太元經》十四卷,晉楊泉撰;《新論》十卷,晉華譚撰;《梅子新論》一卷,晉梅陶撰;《廣林》二十四卷,晉虞喜撰;《后林》十卷,晉虞喜撰;《干子》十八卷,晉干寶撰;《閎論》二卷,晉蔡韶撰;《顧子》十卷,晉顧夷撰(以上儒家類)。《渾輿經》一卷,魏桓威撰;《養生論》三卷,魏嵇康撰;《攝生論》二卷,魏阮侃撰;《蘇子》七卷,晉蘇彥撰;《宣子》二卷,晉宣聘撰;《陸子》十卷,晉陸云撰;《顧道士新書論經》三卷,晉顧谷撰;《簡文談疏》六卷,晉司馬昱撰;《無宗論》四卷,闕名;《圣人無情論》六卷,闕名(以上道家類)。《法論》十卷,魏劉劭撰;《政論》五卷,魏劉廙撰;《阮子正論》五卷,魏阮武撰;《陳子要言》十四卷,吳陳融撰;《蔡司徒難論》五卷,晉黃命撰(以上法家類)。《刑聲論》一卷,闕名;《士緯新書》十卷,吳姚信撰;《姚氏新書》二卷,吳姚信撰;《九州人士論》一卷,魏盧毓撰;《通古人論》一卷,闕名(以上名家類)。《篤論》四卷,魏杜恕撰;《芻蕘論》五卷,魏鐘會撰;《諸葛子》五卷,吳諸葛恪撰;《續尸子》九篇,闕名,魏黃初時撰;《新義》十八卷,吳劉image撰;《桑丘先生書》二卷,魏楊偉撰;《析言論》二十卷,晉張顯撰;《古世論》十七卷,闕名;《桓子》一卷,闕名;《秦子》三卷,吳秦菁撰;《劉子》十卷,闕名;《何子》五卷注20;《孔氏說林》二卷,晉孔衍撰(以上雜家類)。

(丙)見于《后漢書》、《三國志》及裴注、《晉書》《華陽國志》《江州志》等典籍記載的魏晉子書。《崇德正論》數十篇,漢魏之際荀悅撰;《釋問》七篇,蜀陳述撰;《格論》十五篇,蜀呂雅撰;《辨說》一卷,吳韋昭撰;《道略論》二卷,魏王弼撰;《劉氏正論》五卷,魏劉劭撰;《誓論》五卷,吳張儼撰;《新議》八篇,吳薛瑩撰;《矯非論》三十篇(或云二十篇),吳范慎撰;《變除》,吳謝慈撰;《孫炎書》十余篇,魏孫炎撰;《治論》二十篇,魏王昶撰;《王粲書》數十篇,魏王粲撰;《要言》,魏張茂撰;《曹羲書》三篇,魏曹羲撰;《道論》二十篇,魏鐘會撰;《辨道》三十卷,晉華譚撰;《審機》,晉陸喜撰;《言道》,晉陸喜撰;《訪論》,晉陸喜撰;《西州清論》,晉陸喜撰;《默語》三十篇,吳周處撰;《索子》二十卷,晉索靖撰;《要覽》一卷,晉陸機撰;《黃氏家訓》,晉黃容撰;《述理論》十篇,晉李密撰;《形名》二篇,晉魯勝撰;《譚言》十篇,晉何隨撰;《無名子》十二篇,晉王長文撰;《時務論》五篇,晉何攀撰;《典言》五篇,晉常寬撰;《玄微論》,晉徐苗撰;《張子》八卷,晉張詮撰;《典誡》十五篇,前燕慕容皝撰;《明氏家訓》一卷,前燕明岌撰。

以上所列見于有關文獻記述的魏晉子書著述約120種,三國、兩晉各占其半。綜前所梳理,東漢、三國、晉三個歷史階段,延續的時間以東漢最長,晉次之,三國又次之,但產生的子書著作量卻正好相反,以三國為最多,晉次之,東漢又次之,這說明子書這種著述類型在三國最有活力,創作最為興盛。東漢和晉相對三國而言雖然不免遜色,但若將其放到漢魏六朝800年間子書著述的大背景中考察,那么這兩個時代的子書創作也并不遜色。東漢之前的西漢,經歷年代長于東漢,達230年,但見于文獻記載的子書著述的數量顯然少于東漢;晉之后的南北朝,經歷的時間長于晉,達170年,但子書著述量尚不及晉的二分之一。因此可以說,在整個漢魏六朝時期的子書撰作歷程中,東漢、三國、晉三代大體上屬于興盛期。這三個時代的子書撰作是互為關聯的。相對于西漢而言,東漢子書寫作明顯處于上升狀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為三國子書創作的興盛做了鋪墊;而晉代子書相對于三國子書而言創作勢頭的減緩,則直接影響到南北朝子書創作的衰落。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兩點認識:其一,古今某些論者籠統地以為東漢魏晉子書著述已經衰落的觀點是不能成立的注21;其二,學術界某些論者雖然認可魏晉是諸子學復興的階段,但往往僅將其復興的起點定位于漢魏之際的建安時期,此種判斷也是難以成立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昔阳县| 聂拉木县| 巴彦县| 乾安县| 河北省| 古浪县| 互助| 巫山县| 英吉沙县| 台北市| 天全县| 阆中市| 仪征市| 大同市| 黄山市| 博罗县| 陵川县| 南丹县| 新巴尔虎右旗| 文登市| 湟中县| 贵南县| 扶风县| 孙吴县| 错那县| 淳化县| 长白| 西林县| 马鞍山市| 蓬溪县| 伊吾县| 阜阳市| 千阳县| 惠水县| 丹江口市| 玉田县| 康保县| 钦州市| 瑞金市| 昌宁县| 开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