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漢代子書著述的持續(xù)、低落與回升
作為大一統(tǒng)的帝國,漢王朝在思想領(lǐng)域已不能重現(xiàn)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盛況,但相對于秦王朝焚《詩》《書》、百家語,以吏為師,專任刑罰之嚴峻的法家政治文化模式,漢王朝的思想文化環(huán)境還算寬松,盡管它在各個具體階段的表現(xiàn)并不平衡。
西漢初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矯秦弊政、穩(wěn)定社會、恢復生產(chǎn),于是崇尚“清靜無為”的黃老道家之術(shù)與提倡王道仁政、輕徭薄賦的儒家之學應運成為統(tǒng)治者及士人行政議政所遵循的思想基礎。此外,申商刑名、縱橫、陰陽、兵等學派的思想也未沉寂,且諸家思想呈現(xiàn)相互交融綜合的走向。劉漢改嬴秦之敗政,廢除挾書律及誹謗、妖言之法,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并采取舉賢良對策、下詔求言等方式,鼓勵士人暢所欲言,指陳朝政闕失。在此寬松的時代氣氛中,陸賈、賈山、賈誼、晁錯、劉安等一批繼承戰(zhàn)國諸子傳統(tǒng)的政論作家相繼出現(xiàn)。受文景之治的沾溉,武帝即位后國力臻于大盛,藩王勢力日益衰微,出于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大一統(tǒng)帝國的政治需要,劉徹采納以研治《春秋》公羊?qū)W著稱的儒學大師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表彰儒術(shù),致使儒學從眾學派中脫穎而出,成為代表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學說。西漢中期尊崇儒術(shù)的實質(zhì)性的內(nèi)容,主要表現(xiàn)在興太學,置明師,廣教化,擴大儒家思想的影響,將尊經(jīng)與仕宦利祿連接。統(tǒng)治者對于儒家以外的各家學說,尚能兼容并包,并未采取強制性的罷黜行動,不僅先前的諸子書得以整理保存流傳,而且當時仍有撰寫子論的士人?!稘h書·藝文志》載,漢武帝時建藏書之策,置書寫之官,儒家經(jīng)書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武帝的繼承者昭帝、宣帝在行政中兼容綜合各家思想的傾向也很明顯。昭帝時召開鹽鐵會議,合觀論辯雙方的議論,可稱得上“霸王道雜之”的系統(tǒng)講解;宣帝曾公開宣稱,“漢家自有制度,本有霸王道雜之”(《漢書·元帝紀》)?!稘h書·藝文志》著錄西漢初期到武帝朝的子書,雖說未能復現(xiàn)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盛況,但除名家、墨家趨于沉寂外,其他諸子著述還算興盛,一則數(shù)量可觀,二則產(chǎn)生了一些名家名作,如儒家之陸賈《新語》、賈誼《新書》、董仲舒《春秋繁露》,法家之《晁錯書》,雜家之《淮南子》等。綜此,西漢前中期可謂子學的持續(xù)時期。
西漢后期元、成諸帝未能如武、宣時期那樣遵循“霸王道雜之”的政略治術(shù),而偏重儒術(shù),儒生勢力空前膨脹,經(jīng)學昌盛。清人皮錫瑞概括其情況說:“上無異教,下無異學。皇帝詔書,群臣奏議,莫不援引經(jīng)義,以為據(jù)依?!?a href="../Text/chapter152.xhtml#zw5" id="zww5">注5這樣的措辭可能有些絕對,但其強調(diào)西漢后期儒家經(jīng)學空前昌盛的態(tài)勢,乃是事實。在此過程中,包括子書在內(nèi)的其他著述則顯然受到限制。如在《漢書》卷八十《宣元六王·東平思王劉宇傳》中,班固較詳細地記述了漢成帝時宗室劉宇來朝上疏求諸子書及司馬遷《史記》而被拒的事件:
(東平王)上疏求諸子及《太史公書》,上以問大將軍王鳳,對曰:“臣聞諸侯朝聘,考文章,正法度,非禮不言。今東平王幸得來朝,不思制節(jié)謹度,以防危失,而求諸書,非朝聘之義也。諸子書或反經(jīng)術(shù),非圣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書》有戰(zhàn)國從橫權(quán)譎之謀,漢興之初謀臣奇策,天官災異,地形阸塞:皆不宜在諸侯王。不可予。不許之辭宜曰:‘《五經(jīng)》圣人所制,萬事靡不畢載。王審樂道,傅相皆儒者,旦夕講誦,足以正身虞意。夫小辯破義,小道不通,致遠恐泥,皆不足以留意。諸益于經(jīng)術(shù)者,不愛于王?!睂ψ啵熳尤瑛P言,遂不與。注6
與西漢相比,東漢社會尚文重儒的文化氣氛更為濃重,但與西漢后期統(tǒng)治者有所不同,東漢統(tǒng)治者對儒家經(jīng)學之外的著述的態(tài)度則較為寬容,已不像西漢后期統(tǒng)治者那樣動輒視之為異端而予以排斥。關(guān)于東漢君臣之尚文重儒,清人趙翼《廿二史劄記》卷四之“東漢功臣多近儒”條,曾就兩漢開國皇帝及其功臣的儒學修養(yǎng)進行比較,凸顯了在東漢初上層人士中儒家文化的隆盛狀況。注7在此大背景下,全社會的尚文風氣彌漫開來。與此同時,人們的知識視野及治學范圍進一步向較廣博的領(lǐng)域拓展,某些士人在仕途中難以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便自覺繼承了春秋戰(zhàn)國士階層所初步確立起來的注重著述,借助立言以期不朽的傳統(tǒng),子書著述漸受士人推重。如桓譚仕途坎坷,轉(zhuǎn)而從事子書著述,撰成《新論》,且期許頗高,云:“余為《新論》,術(shù)辨古今,亦欲興治也,何異《春秋》褒貶邪?”注8《春秋》在漢代是最受重視并與政治結(jié)合最密切的經(jīng)書,桓譚竟然將自己的子書《新論》與《春秋》相提并論,這是前所未見的。就連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劉秀,雖推重儒家經(jīng)典,但也不排斥桓譚的子書,據(jù)載,光武帝劉秀讀過《新論》并予以好評?!逗鬂h書》卷二十八上《桓譚傳》曰:“初,譚著書言當世行事二十九篇,號曰《新論》,上書獻之,世祖善焉?!崩钯t注引《東觀漢紀》云:“光武讀之,敕言卷大,令皆別為上下,凡二十九篇。”注9漢章帝對子書也不排斥,曾賜《淮南子》《孟子》給黃香?!逗鬂h書》卷四十九《王充傳》記述王充的學術(shù)興趣:“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蓖醭湓诟黝愔鲋凶钪匾曌訒Q其為“造論著說”,其《論衡·佚文》云:“造論著說之文,尤宜勞焉。何則?發(fā)胸中之思,論世俗之事,非徒諷古經(jīng),續(xù)故文也。論發(fā)胸臆,文成手中,非說經(jīng)藝之人所能為也。”注10他對古今子書尤其是桓譚、鄒伯奇的作品頗為推重,并自許己作《論衡》等就屬于這樣的著述,《論衡·對作》云:“桓山君(君山)《新論》、鄒伯奇《檢論》,可謂論矣。今觀《論衡》《政務》,桓、鄒之二論也?!?a href="../Text/chapter152.xhtml#zw11" id="zww11">注11《論衡·超奇》稱桓譚《新論》:“論世間事,辯照然否,虛妄之言,偽飾之辭,莫不證定。彼子長、子云論說之徒,君山為甲。”注12在《論衡·案書》中,他指出:“仲舒之言道德政治,可嘉美也;質(zhì)定世事,論說世疑,桓君山莫上也。故仲舒之文可及,而君山之論難追也。”注13與王充同時期的著名學者班固,學術(shù)興趣也頗為廣泛,博涉經(jīng)、子、史乃至詩賦作品。《后漢書》卷四十上《班彪傳附班固傳》載:“(固)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a href="../Text/chapter152.xhtml#zw14" id="zww14">注14稍晚于班固的王逸,不僅撰《楚辭章句》、《漢詩》百二十三篇及賦、誄、書、雜文多篇,還撰有子書《正部論》。唐馬總《意林》引其《正部論》有云:“《淮南》浮偽而多恢,《太玄》幽虛而少效,《法言》雜錯而無主,《新書》繁文而鮮用。”注15從對他之前漢代四部子書的批評,略可見王逸對己所作子書《正部論》的自負。另一著名學者延篤,治學視野甚為開闊,《后漢書》卷六十四《延篤傳》載,延篤“從馬融受業(yè),博通經(jīng)傳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師”注16。有關(guān)記載頗多,茲不一一引述。
在此背景下,子書著述由西漢中后期的低落狀態(tài)逐漸回升。據(jù)南朝宋范曄所撰《后漢書》諸傳記、晉常璩撰《華陽國志》諸傳記及隋虞世南撰《北堂書鈔》進行梳理,東漢前期(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65年間產(chǎn)生的子書有桓譚《新論》二十九篇,《郅惲書》八篇,《周黨書》上下篇,鄒伯奇《檢論》,杜篤《明世論》十五篇,牟融《牟子》二卷,韋彪《韋卿子》十二篇,梁竦《七序》,王充《譏俗》《政務》、《論衡》八十五篇,《梁鴻書》十余篇,楊由《其平》十余篇。東漢中期(和帝、安帝、順帝三代)58年間產(chǎn)生的子書有王充《養(yǎng)性》十六篇,唐羌《唐子》三十余篇,李尤《政事論》七篇,劉毅《憲論》十二篇,何汶《世務論》三十篇,《許子》(闕名),唐檀《唐子》二十八篇,王祐、王獲《王子》五篇,王逸《正部論》,王符《潛夫論》三十余篇。東漢后期(桓帝、靈帝二代)46年間產(chǎn)生的子書有崔寔《政論》六卷,《劉陶書》數(shù)十篇,魏朗《魏子》數(shù)篇,侯瑾《矯世論》,《郭泰書》一卷,應奉《后序》十二卷、《洞序》九卷,任奕《任子》,陳紀《陳子》數(shù)十篇,應劭《風俗通義》三十卷。以上共三十三種。是為魏晉子書興盛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