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東亞植物纖維

植物有其獨特的自然美感,選擇植物纖維進行采集加工,較其他材質更為便利,且植物纖維天然的光澤、質感、色彩都具備服裝材質美的條件,故而植物纖維很早便作為人類創作服裝的物質基礎。

在東亞一些國家中,最早被人們采用的植物原料是野生葛、麻纖維。麻,包括大麻和苧麻,以及東南亞、南亞地區的蕉麻、茼麻、印度麻等,區別于西亞、北非和南歐的亞麻。中國是大麻和苧麻的原產地,因此歐洲人習慣稱大麻為“漢麻”,稱苧麻為“中國草”。

中國地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多個氣候區,可以作為紡織原料的植物纖維非常多。早在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先民就已能夠充分利用這個優越的自然條件。

一、葛與葛布

葛,又稱為葛藤,屬于豆科的藤本植物,主要生長在中國丘陵地區的坡地或疏林中。長達數十米,復葉,小葉三片,下面有白霜。夏季開花,蝶形花冠,紫色。莢果為帶形,其皮堅韌,莖皮中約含有40%的纖維量,用沸水煮,就會變軟而分離出白而細的纖維,纖維長度一般為7毫米。葛的纖維比麻細長,可用手拈搓成細線或粗繩,是古代先民用于結繩編網的主要材料。將編織的網披在身上,代替原來的獸皮或樹葉,便成為最早的衣服。葛主要用來制作夏天的服裝。

周代,葛織物已成為普通百姓的主要衣物。在《詩經》中,涉及葛麻的種植與紡織的詩句多達四十余處。為保證葛纖維為上層社會提供衣服面料,《周禮》記載有專門管理葛紡生產的職官“掌葛”。說明周代已掌握煮葛脫膠、用葛纖維制不同粗細的葛布的技術。葛布成為人們最初的紡織原料。

《袁中郎文鈔》中有“處嚴冬而襲夏之葛也”之句7,說明入秋后便不該再穿夏日的葛布衫了。之所以夏天穿葛布衫,主要是因為葛的植物纖維織物透氣性能好,吸濕效果理想,并且散熱快,是夏季最好的服裝質材。

1972年,在江蘇吳縣草鞋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3塊5000—6000年前的葛布,是中國已見到的最早的葛織品實物。葛作為服裝原料,在先秦時期占有重要地位。越王勾踐為了麻痹吳王夫差,曾特地送去高級的細葛布10萬匹,可見當時葛紡業之盛。漢代在黃河中下游河南豫州和山東青州及江南等地都生產質量很高的葛織物。秦漢以后,葛布日趨衰落,逐漸被絲、麻織物所取代。到唐代,葛的生產就僅限于長江中下游的偏僻山區了。唐代詩人李白《黃葛篇》寫道:“黃葛生洛溪,黃花自綿冪。青煙蔓長條,繚繞幾百尺。閨人費素手,采緝作绤。縫為絕國衣,遠寄日南客。蒼梧大火落,暑服莫輕擲。此物雖過時,是妾手中跡。”8洛溪在今四川珙縣一帶,宋代亦是如此。到明清時,僅廣東沿海山區還有葛的生產,如雷葛、女兒葛等。

二、麻的種類與織物

麻包括苧麻和大麻,區別于西亞、北非和南歐的亞麻。這是原產于中國的古老作物,與葛一樣是最早的紡織原料之一。在長期的培育中,大麻適合在中國北方推廣,苧麻則在南方普遍種植。古代著名的農書如《氾勝之書》《齊民要術》《天工開物》《王禎農書》等,都有麻類生產的專門記述。在漢語中,有大量的文字和詞匯與紡織生產有關,例如“分析”“成績”等均來源于紡麻。中國甘肅隴南地區,因地處北溫帶北界,屬南北氣候過渡區,森林茂密,江河縱橫,谷地川壩和丘陵平原較多,是歷代農業經濟發展較早的地區,因此以“桑麻之國”而著稱。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器物中就有麻纖維織品,質地和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該地區的大麻種植時間早,而且面積分布很廣。依現代地名看,徽縣的麻沿河、文縣的麻地灣、岷縣的麻子川,都是因盛產大麻而得名的。

(一)苧麻

苧麻俗稱白苧、線麻、紫麻,屬于中國特有的蕁麻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由根和地下莖形成麻蔸,可生長數十年。莖叢生,被有茸毛。葉大并且呈卵形或近圓形,背面密生白茸毛。莖部韌皮纖維堅韌有光澤,耐霉,抗濕、散熱好。莖皮含有70%—80%的纖維量,單纖維平均長約600毫米。主要生長在中國南方和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比較溫暖和雨量充沛的山坡、陰濕地、山溝和路邊等。中國苧麻產量占全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中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地都有苧麻,分布較廣但纖維質量不一。在東方,主要產區為中國、日本和菲律賓。

(二)大麻

大麻又被人們稱為火麻、疏麻、魁麻、寒麻、花麻等,是麻類家族中最細軟的一種,屬于桑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對土壤和氣候的適應性很強,因此在中國包括從熱帶到北溫帶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它的葉為互生掌狀復葉,莖有溝輪,夏季開黃綠色小花,雌雄異株。雄株莖細長,莖皮含有70%以上的纖維量,單纖維長度可達150—255毫米,韌皮纖維產量高,質量好。雌株莖粗壯,韌皮纖維質量較差。在東方的主要產區為印度和中國。

中國麻織技術已有6000年以上的歷史。其中大麻是最古老的紡織原料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華夏先民就開始利用野生大麻纖維織布。河南鄭州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不少大麻種子,證明當時可能已開始人工種植大麻。

到宋代,由于棉的種植開始普及全國,麻織物需求量下降,麻的地位逐漸為棉布所代替。大麻布逐步退出衣料范疇,只作繩索、布袋和牛衣等用。但北方穿不起絲綢、棉布的貧困百姓,仍著麻布服裝。在中國這樣一個非常講究禮儀的國家里,麻類服飾在多種禮儀場合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如皇帝的禮帽“冕”,仍講究按禮制用麻纖維制作,因為麻織物樸素無華,被認為最適宜在莊重的禮儀中穿著。

(三)蕉麻

蕉麻因在馬尼拉港出口,亦稱馬尼拉麻、麻蕉,芭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環境要求高溫、高濕,最適宜氣溫為27—29℃,相對濕度應達到80%—90%,屬于熱帶纖維作物。形似芭蕉,莖直立、柔軟,由粗厚的葉鞘包疊而成柱狀。葉極大,穗狀花序。葉鞘內纖維呈乳黃色或淡黃色,粗硬、堅韌、有光澤、耐水浸,可以用它來紡織麻布,也可以制作漁網和繩索。原產于菲律賓,中國臺灣、廣東等部分地區有引種。

(四)槿麻

槿麻亦稱洋麻、紅麻,錦葵科,木槿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葉邊呈鋸齒裂掌狀。花單生或叢生,多呈白色。皮有黃綠、深綠、淺紅等顏色。莖直立、堅硬。具有耐澇、耐旱、對環境的適應力強等特點。經脫膠后取得的韌皮纖維用于純紡或混紡制作麻布和編制麻袋。原產于非洲,公元前已經在印度次大陸種植。自印度引種到中國臺灣后,遍植于許多省份。目前東方主要產區為中國、印度、泰國、俄羅斯東部和孟加拉國。

(五)茼麻

茼麻亦稱青麻、白麻、野麻、孔麻,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大,呈心臟形,邊緣呈鋸齒狀,全葉生有茸毛。莖直立,有青、紅、紫三種顏色。花呈鐘形,橙黃色。其莖皮纖維可用于制作麻袋、麻繩、麻包等。主要產區為中國、印度、俄羅斯東部。

(六)菽麻

菽麻亦稱印度麻、太陽麻,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單葉,矩圓披針形,花呈蝶形,黃色。可用作飼料和綠肥,莖皮纖維可用于制作紙張、麻袋、繩索等。原產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中國以臺灣最早種植,現以南亞、東南亞種植最廣。

這些植物纖維被人類發現以后即被大量應用,因而促進了人工栽培。總之,在東方自然環境中所產植物纖維,成為東方服飾中占一定比重的特色質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鞍山市| 宁津县| 密云县| 姚安县| 治多县| 洛扎县| 屏边| 绩溪县| 科技| 岫岩| 连平县| 鹤山市| 离岛区| 桦甸市| 拉萨市| 东安县| 阜宁县| 建昌县| 连江县| 且末县| 扎赉特旗| 襄垣县| 当雄县| 龙陵县| 东台市| 林口县| 比如县| 沭阳县| 分宜县| 宜兴市| 甘孜县| 平乐县| 全椒县| 定兴县| 梁平县| 闽侯县| 哈巴河县| 宁陵县| 广水市| 新泰市| 井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