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邏輯推導與知性抽象

畢達哥拉斯在宗教神秘的氣氛中,深入系統地發展了知性思維的方法,即一種主觀上推動科學研究的能力。這一點規定了古希臘人以至后來的西歐人思維方式的走向。埃利亞學派繼承與拓深了這一傳統,對邏輯推導與知性抽象進行了精確嚴格的探索,為日后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打下了基礎。他們也是從本體論的探討,進入知性思維領域的。

一、巴門尼德對“存在”范圍特征的邏輯論證

埃利亞學派因誕生并活動于南意大利的城市埃利亞而得名,與以克羅頓為中心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合稱為南意大利派。南意大利學派與東方的伊奧尼亞學派,不但在地理位置上,而且在思想傾向上都是遙遙相對的。

巴門尼德是埃利亞人,其思想的主要來源是畢達哥拉斯學派和塞諾芬尼。

畢達哥拉斯學派對巴門尼德有很大影響,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當時的南意大利,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最大。在早期的各派哲學中,畢達哥拉斯學派最重視哲學的抽象作用,他們從事的數學研究同邏輯思維也有很大關系。巴門尼德出身于豪門富家,到克羅頓求學是有可能的。據記載,巴門尼德還結識過畢達哥拉斯學派的阿美尼亞,因而對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學說頗有研究。

塞諾芬尼生于小亞細亞西岸的科羅封,他的思想是在伊奧尼亞產生的,但和米利都學派的思想有明顯的不同。塞諾芬尼在對傳統的宗教神話進行批判的過程中,提出了一種新的哲學思潮。一方面,他否認神的觀念本身的擬人化,即反對人們按照自己的形象來幻想和塑造神,這只是一些不真實的“意見”;另一方面,他重視抽象思想的作用,并以此來確立了一個唯一的、不動的神的觀念。這一思想顯然對巴門尼德的哲學有著比較直接的影響和啟發。塞諾芬尼在哲學上是從原來感性直觀意義上的本原論發展到巴門尼德抽象思維意義上的存在學說的思想先驅。

巴門尼德的哲學思考,集中在“真理”和“意見”問題上。在巴門尼德看來,以前的哲學家從米利都學派到赫拉克利特,思考哲學問題的出發點是把世界萬物的本原歸結為某種具體的感性物質,探討萬物是如何由此而生成和變動的;畢達哥拉斯學派雖然把萬物的本原視為抽象的“數”,說明數是如何生成萬物的,但只抓住了事物的量的規定性,未能揭示出物之所以為物的“質的規定性”。因此,巴門尼德認為,這些都只是“凡人”的“意見”。意見屬于此一是非、彼一是非的浮談,根本見不到“真理”。巴門尼德是要超越這些雜亂無章、是非不定的“意見之上”,去尋求那唯一的、永恒不變的真理。他把以前哲學家的種種觀點貶為凡人的意見,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要追求更高一級的真理。

巴門尼德在把哲學分為真理的和意見的兩部分之后,提出了研究真理的途徑,即把邏輯思維與感性直觀區分和對立起來。巴門尼德認為,感性的東西不僅不需要,而且只會妨礙人們尋求真理,因而是應當完全加以排除的。以前的哲學家正是由于停留在感性的水平上,才擺脫不了“凡夫俗子的意見”。感性是本質和現象渾然不分的直觀,它不脫離感性世界,而以對感性事物的經驗為依據。于是,巴門尼德給自己的哲學確定了一個原則:以理性為準繩,宣稱感覺是不可靠的。所謂以理性為準繩,就是把邏輯的思維形式和規律作為衡量思想本身以及思想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準繩。這就突出了邏輯思維在區分本質與現象中的作用。感覺所認識的一切現象和事物都是“假相”,感覺只能構成意見,只有理性即邏輯思維才可能獲得可靠的真理。

邏輯思維,這里主要指的是:知性邏輯思維,是一種以確定的抽象的概念為基礎,按邏輯思維的規律進行判斷、推理與論證的思維方式。巴門尼德以邏輯思維的方式討論哲學本體論主題時,撇開了感覺經驗而唯一訴諸邏輯論證,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存在”這個哲學概念,并認為“存在”與“不存在”是兩個絕不可以等同的概念,只有把二者對立起來,才能在思想上明確“存在”概念的內涵。

如何按照邏輯思維的規律進行推導,才能揭示“存在”概念的內涵呢?巴門尼德設想了兩條研究途徑。第一條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這是一條遵循真理的途徑。另一條是:存在者不存在,并且必定不存在。走這條路,什么都學不到,因為說存在的東西不存在,這是無法證明的。在巴門尼德看來,第一條途徑符合邏輯思維的規律,這里實際上已揭示了同一律A=A的內容;第二條途徑完全違背了邏輯,這里實際上已揭示了矛盾律A不能是非A的內容。這些看法直到亞里士多德才得到明確的規律性的表述。

巴門尼德沿著第一條研究途徑,對“存在”概念進行了邏輯的推論和進一步的規定,在西方哲學史上建立起第一個用純概念表示的本體論體系。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是哲學本體論較為完善的論述的起點,也是從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到埃利亞學派,這標志著希臘的哲學事業的初步完成。米利都學派提出了追求宇宙本原的要求,但仍為感性素材所羈絆;畢達哥拉斯徘徊于具體與抽象之間,終于抓住了宇宙自然第一個普遍本質,量的規定性,數量接近了概念,但尚未能成為一個完整的“質”的概念。巴門尼德對萬事萬物的最普遍的“質”的揭示即萬物均為存在,這樣就真正觸及了宇宙自然的根本。黑格爾說,真正的哲學從巴門尼德開始,不無道理。

巴門尼德的“存在論”揭示了“存在”范疇具有以下幾個相互聯系的特征:

第一,存在既不生成也不消滅,是永恒的。巴門尼德對這個特征的論證采用的是反證法,即如果認為存在有生滅,其來源只能有兩個:或者從存在產生,或者從非存在產生。如果說從存在產生,這樣就會有另一個存在者預先存在了;而如果說從非存在產生,更是不可思議,“無”不可能生“有”。巴門尼德規定和論證的存在無生無滅的特征,實際上是取消了以往自然哲學中所討論的本原問題,即如何從本原產生萬物的生成原理,從而把感性直觀層次上的本原論上升到邏輯思維層次上的本體論。

第二,存在是連續的、不可分的“一”。按照巴門尼德的推導,存在如是可分的,非連續的,就會發生存在的各個部分的聚合和分離的現象,這樣就會有生滅了。存在已被證明是無生無滅的,因而存在是個連續的一,不可分為部分。這就既否定了畢達哥拉斯學派關于數必然是可分的觀點,也否定了當時自然哲學以聚合和分離說明宇宙生成的觀點。作為存在,它不但沒有性質上的差異也沒有數量和程度上的不同,而是完全一樣的。

第三,存在是不動的。巴門尼德的存在,時間上無生滅,空間中也沒有運動。這是由前兩個特征推導出來的必然結論。根據第一個特征,存在不生不滅,已經得到證明;但巴門尼德在這里顯然又把生滅與運動兩個概念區分開來,不生不滅不等于沒有位移之類的機械運動。第三個特征所說的“不動”,“永遠在同一個地方”,是指存在是靜止的,連簡單的位置移動也不會發生。因為根據第二個特征,存在是連續的、不可分的、絕對同一的東西,其內部就不可能有任何運動的動力;而其外部沒有任何和存在不同的虛空,這就否定了可以進行運動的場所即空間,來自外部的運動也被排除了。

第四,存在是有限的,形如球體,從中心到每一個方向距離都相等。巴門尼德作了三點論證:一是存在不可能在某一方向大一點或小一點;二是沒有一個非存在能阻礙存在達到各個方向相等;三是每一方向距離相等的點,與邊界的距離也相等。巴門尼德在這里的論證,顯然是吸取了畢達哥拉斯學派關于圓是最完美的幾何圖形的數學哲學思想,并把圓形的性質放到存在上去,以此來論證存在是均衡而圓滿的。

第五,只有存在才是可以被思想、被表述的。巴門尼德認為,非存在既不能被認識,也不能被表述;唯有存在可以認識,可以用言詞表述;所謂思想就是關于存在的思想。在這里,巴門尼德首次提出關于對象的認識和語言表述的問題,詞與物的關系問題。

巴門尼德關于存在的幾個特征的邏輯論證,其實就是對存在概念內涵的揭示,是存在的主要規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巴門尼德關于存在的邏輯推導,其實質是建立在形式邏輯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礎之上,盡管他是不自覺地運用了形式邏輯的這些思維規律。巴門尼德的問題在將人類初期的思維活動規律,即知性思維規律,看成是宇宙自然的客觀規律。存在概念,知性抽象的存在概念,不過是對客觀存在的萬事萬物的點狀的靜態的空洞的概括。它雖抓住了事物的普遍的質,但卻是僵死的,它的外延的無限性,使其內涵等于零。而且由于他將存在歸結為思想的產物,因而是從唯心的角度提出了思想的存在的同一性問題。不過他的精確嚴格的邏輯推理與論證,在哲學上雖然捉襟見肘、寸步難行,但卻開辟了實證科學蓬勃發展的道路。因為它在日?;顒臃秶鷥仁墙^對的,而且是有效的。

二、芝諾反對“多”與“運動”的論證

巴門尼德的邏輯思維在人類認識史上屬于萌芽時期,但其思想理論的抽象性,不僅已超出了一般人的常識所能接受的程度,而且和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赫拉克利特等人的哲學理論迥然不同。因此,巴門尼德關于存在是不生、不滅、不變、不動的“一”的理論,在當時受到普遍的反對。一種新的特別是有偏執的學說在開始時遭到人們的反對是不奇怪的,但這也說明巴門尼德的哲學既需要辯護,更需要發展。芝諾和麥里梭的哲學就起了這樣的歷史作用,并從而形成了一個以邏輯推導與知性抽象而在古希臘哲學史上頗具影響的埃利亞學派。

芝諾是埃利亞本地人,是巴門尼德的忠實學生和親密朋友。芝諾哲學的特點不是正面發揮巴門尼德的觀點,而是通過把對立觀點中的矛盾揭露出來的方法,達到駁斥對方、維護巴門尼德的目的。芝諾的論證集中到兩點:一是反對“多”的論證,以維護存在是“一”的觀點;二是反對運動的論證,以維護存在是不動的觀點。

芝諾反對“多”的論證,主要是針對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事物是由數即許多點所組成的線、面、體而形成的;作為數的單位是不可分割的“一”;作為構成幾何形狀和具體事物的“點”則是有空間大小的,甚至還帶有感性的特征。畢達哥拉斯學派關于數的這些看法,有其客觀性,因為數不同于那些純粹抽象的概念,它不是純然思辨把握的東西,而是可以通過感覺直觀而領悟的。所以黑格爾認為數目是最無思想性的東西是正確的,芝諾是從純粹邏輯的抽象觀點反對畢達哥拉斯的。

芝諾對此提出的問題是:這許“多”的點(每一個“存在者”),是否有大?。咳绻麤]有大小,即空間不占有體積,那么再“多”也沒用,因為本身沒有大小的“點”合起來還是沒有大小,連一條線也組不成;如果有大小,那么“多”的點就會組成無限大的存在物,而按照巴門尼德所開創的埃利亞學派的看法,存在是有限的、有邊界的球體,無限的存在物是不可思議的。總之,在芝諾看來,只要肯定存在為“多”,就會產生“多”中的每一個是否有大小的問題,而無論有沒有大小都必然會導致荒謬的結論。

芝諾反對“運動”的論證有四個,即二分法、阿基里斯、飛矢不動、運動場。這些論證都是要說明:運動是矛盾的,因而是不可能的。

芝諾關于運動不存在的第一個論證是說,運動著的物體在到達目的地之前,必須要預先走完行程的一半。芝諾以空間的無限可分為前提,認為任何有限的一段距離都可以無限地分割下去,物體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里越過無限的點而到達終點。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中反駁芝諾時,區分了時間和空間的兩種含義的“無限”:一是可以無限地延伸;一是可以無限地分割。芝諾正是由于混淆了這兩個“無限”的概念,以致不承認在有限的時間內越過有限距離的無限的點是可能的。

第二個論證即所謂的阿基里斯,是全希臘跑得最快的人。芝諾說阿基里斯追不上烏龜,指的是在賽跑中最快的永遠趕不上最慢的。因為追趕者必須首先跑到被追趕者起跑的出發點,所以最慢的必然永遠領先。亞里士多德認為,這一論證和“二分法”一樣,都是從空間的某種分割得出不能到達的目的的結論。區別在于前一個論證用的是“二分法”,后一個論證是按一定的比例無限地縮小,永遠不可能相等。亞里士多德認為,在第二個論證中,芝諾實際上是預先設定了一個前提,即不允許最快的越過規定的有限距離。只要準許他越過界限,他是會追上龜的。

第三個論證“飛矢不動”,即從時間是由瞬間的總和這個假設中得出的一個結論。芝諾所說的運動都是指位置移動,位移離不開空間。如果某物處于和它自己的量度相等的空間里,它就是靜止的;如果說它不在某一點,那又是不可設想的,因為人們無法設想一個位移的物體沒有一個場所卻能運動;而運動著的物體在每一瞬間總是占據著這樣一個和它自身相等的空間,因此,飛著的箭就是不動的了。亞里士多德認為,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的,運動的物體總是在一定的、連續的時間里運動。如果承認時間是連續的,那就不能說飛矢在此一瞬間靜止于這一點上,彼一瞬間又靜止于那一點上。

第四個論證“運動場”,是假設運動場上有兩排大小相等、數目相同的物體,各以相同速度按相反方向通過跑道,其中一排從終點開始排到中間,另一排從中間排到起點。芝諾認為,這里就包含了一個矛盾的結論:一半時間等于一倍時間,因而運動是不真實的。亞里士多德認為,芝諾這個論證的錯誤在于:用作比較的兩排物體,一排是靜止的,另一排是按著相反方向作同速運動的,所以時間是不一樣的。

芝諾對運動的四種反駁,在科學認識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指出,芝諾從沒有想到要否認作為“感性可靠性”的運動,問題僅僅在于運動的真實性。這就是說,芝諾的運動悖論啟示我們:不能滿足于感官對運動現象的確認,問題在于我們能不能在思維中理解和把握運動,即如何在概念的邏輯中表達運動。芝諾的論證思路是,如果我們在邏輯思維中發現運動是矛盾的,而且又不能解決這一矛盾,那么我們就不應在思想上肯定運動的真實性,只能把運動看作是感性思維中的假相。芝諾從邏輯思維上揭示了運動本身是矛盾的,與從感性思維上認為運動是自然合理的相比,顯然更深刻些。正因為如此,芝諾在當時被人們公認為最有智慧的人。

芝諾做出的這樣的論證,多達40個,這表明,他已具有相當高的抽象思維能力。黑格爾稱芝諾的出色之點是“辯證法”,這里的辯證法,不是日后我們所理解的辯證思維,實際上是論辯技巧,知性思維方法。他使埃利亞學派的純思維成為概念自身的邏輯推導與知性抽象,成為科學的靈魂。芝諾的錯誤和巴門尼德一樣,即沒有把思維邏輯與客觀邏輯區分開來;沒有把邏輯矛盾與真實矛盾區分開來。巴門尼德和芝諾都要求邏輯思維中概念的確定性,要求思想在規定存在時必須符合邏輯規律。但他們沒有認識到,反映和表現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的思維并不違反邏輯。他們只是抓住了矛盾的一個方面,并使它孤立化和絕對化,而未能把對立面統一起來。

三、麥里梭對巴門尼德“存在”學說的修正和補充

埃利亞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麥里梭。麥里梭是薩摩斯人,是巴門尼德的學生。他生活在和恩培多克勒、阿拉克薩戈拉斯、留基伯同時,巴門尼德的存在學說不僅遇到舊的學派的反對,也受到新的學派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麥里梭不可能再去維護巴門尼德學說中有明顯破綻的地方,而是對其學說進行了修正和補充,并提出了新的論證。麥里梭關于“存在”的基本思想及其論證的邏輯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存在是永恒的,因為它不可能從無中產生。巴門尼德的“存在”原來是沒有時間性的,存在不是過去存在,也不是將來存在,而是現在這樣的存在。麥里梭把“存在”看作是有時間性的,提出了“永恒”的新概念,認為存在的永恒性表現為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即從時間上說過去、現在、將來永遠存在。

第二,存在是無限的,因而也是無形體的。這是麥里梭對巴門尼德存在學說的一個重要修正。按照希臘的傳統觀念和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觀點,圓形和球體是最圓滿的,圓滿的東西是有限的,而無限的東西具有不確定性,是有缺陷的。巴門尼德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認為存在具有球的形體,是有限的。存在是有限的球體,這一觀點在巴門尼德的存在學說中具有邏輯上的不徹底性,因為如果存在是有限的球體,那它就有體積,就得承認在它的界限以外還有他物;如果存在是有體積大小的,也就有部分,那存在就是“多”而不是“一”了。麥里梭用無限的無形體的存在代替巴門尼德的有限的球體的存在,并從三方面論證存在是無限的。

一是從存在的永恒性出發,認為存在既然是無始無終的,因而是無限的。麥里梭把存在置于時間之中,首先從時間的角度論證有限和無限的問題。

二是把存在的無限性視為論證“存在是一”的充分必要條件,否則存在就是“多”而互相限制。巴門尼德論證存在是一而不是多,是以存在是連續的、不可分的觀點為依據的。麥里梭從空間的有限和無限的角度論證存在是一,對巴門尼德“存在是一”的論證是一個重要的補充。麥里梭認為,如果存在是無限的,它就是一;因為如果它是二,這二就不能是無限的,而會互相限制。唯一的存在只能是無限的。麥里梭和巴門尼德一樣,否認虛空的存在,但他不僅僅以存在的充實性為依據,還認為只有承認存在在空間上是無限的而不是球體,才能徹底否定虛空,從而堵塞了使存在成為“多”和產生運動的可能性。

三是認為只有無限的存在才是圓滿的,完善的,沒有缺陷的。

第三,麥里梭將存在人格化,認為存在既然是圓滿的、完善的、充實的、無限的,那么存在就是無痛苦、無悲傷、健康的東西。巴門尼德從有限的、圓形的傳統觀念出發,論證存在是圓滿的、完善的,但他沒有把存在人格化。麥里梭為了論證存在是擁有力量的,沒有任何東西比真正的存在更強有力,存在的力量是偉大的、無限的,就將一些人性的,甚至神性的內容加到存在上去,使巴門尼德的存在染上了人格化的感情色彩,以致神化了。麥里梭對巴門尼德存在學說的修正和補充——存在的永恒性和無限性,正是體現了一種神的特性和色彩。

為一種謬誤的觀點作辯護,只能陷入更深的謬誤的泥淖之中。麥里梭對巴門尼德的存在學說的辯護,也許緩解了某些論證上的邏輯矛盾,從而略能自圓其說。但是,卻將其引向論證上帝存在的道路,完全偏離了科學與哲學的知性分析與辯證綜合的軌道。因此,這種修正補充,實質上是一種倒退。

以巴門尼德為代表的埃利亞學派,揭示了宇宙自然的質的規定性,較為系統深入地發展了知性思維的方法,因此,無論在哲學方面或科學方面都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德县| 金塔县| 建始县| 绥阳县| 二连浩特市| 青阳县| 玉门市| 静海县| 宣恩县| 辉县市| 巧家县| 宁蒗| 当涂县| 那坡县| 华宁县| 桂林市| 南宫市| 开鲁县| 缙云县| 平遥县| 房产| 体育| 温宿县| 开封市| 新乡市| 新疆| 金山区| 临海市| 平利县| 泰安市| 汾西县| 平遥县| 台州市| 仁布县| 扬州市| 乃东县| 东海县| 左权县| 汕尾市| 固原市| 无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