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世潮評:新時代人生哲學隨筆三百篇
- 顧龍友
- 3222字
- 2022-07-22 16:08:13
愚忠與愚孝
忠與孝,這個話題既古老,又沉重。中國自有文字記載起,這個話題的使用頻率就特高。這也難怪,每個人都生活在國中和家里,即使有時國不是國、家也不成家,但通常都有管束自己的集體和生養自己的父母,于是,就需要有法律的、道德的準則來規范國中和家里的各種人際關系。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就多有論述,如孔子的哲學思想和社會思想,核心是“仁”和“禮”,里面就包括了對社會、家庭秩序的構建。宋代朱熹推崇“三綱五常”,其倡導的標準是: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諸如這些,對國家、家庭的建設與發展有著很大的積極意義和良好的推動作用。時至今日,其科學原理、合理內涵在中國的治國理政中仍多有運用,且賦予了具有時代特征的新意,而其中的一些,在全面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有充分體現。
忠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忠,就是對君主忠,換言之,對皇上忠。廣義的忠,包含了對君主、對上級、對父母忠,還包括了對親人、對情人、對友人忠。姚雪垠所著《李自成》中寫道:“有這樣忠心耿耿的將士,面前橫著天大的困難我也不怕!”郭小川所著《團泊洼的秋天》里敘述:“戰士自有戰士的愛情,忠貞不渝,新美如畫。”忠,忠誠也,主要用在對君主、對上級。遙想當年,蜀國國君劉備托孤時曾對諸葛亮明確表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當時,諸葛亮完全可以名正言順地取劉禪而代之,然卻依然竭誠忠于主子,集賢相、廉吏于一身。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中,出于強化統治和制度文化的需要,歷朝歷代都大力宣揚忠君思想、褒獎忠君臣子。為此,身為清朝皇帝的乾隆,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下詔,為抗清死難者公開平反。這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是一件驚天動地、匪夷所思的事。乾隆之所以要冒巨大的政治風險,根本目的是要大樹忠君價值觀,并以此來進一步鞏固清朝的統治。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而今的中國社會已是民主社會、法治社會,雖然忠的涵義已與封建社會不可同日而語了,但忠在許多地方、許多方面仍居首位,如同數字中的“1”與“0”的關系,忠是“1”,沒有這個“1”,再多的“0”也毫無意義,甚至只有負面意義。
忠與被忠,具有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毋庸諱言,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大大小小數百個君主,有的是明君、昏君,有的是慈君、惡君,有的是仁君、暴君。作為臣子,當然希望君主是明君、慈君、仁君。筆者認為,忠與被忠的要義是信仰和利益。只有信仰一致、有利可圖,才能構成忠與被忠。而且,檢驗忠與被忠的關鍵也是信仰和利益。中國歷史上著名刺客豫讓有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人們奮斗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因此,評價人的忠與被忠,必須從信仰和利益上考量。當然,君主總會要求臣子不顧一切地忠,即使自己再昏庸、再殘暴、再荒淫,也要求臣子忠貞不貳,否則,就是叛逆,當予誅殺。這實際上是嚴重違背人性的。然而,這種殘酷,卻在中國封建社會不斷上演。一代又一代的君主,從最高統治需要出發,大肆頌揚不顧一切的忠,其中包括對昏君、惡君、暴君的忠。這樣的忠,無疑是“愚忠”,甚至是為虎作倀、助紂為虐。不過,很多時候,這些臣子已深陷其中,身不由己,同上了一條“賊船”,縱然明知是窮途末路,也只能鬼使神差,任憑命運擺布。這些臣子,哀哉,悲也。通過浩如煙海的中國史書,我們不難看到“愚忠”的種種情形。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孝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其基本內涵有三:一是尊祖敬宗,二是善事父母,三是傳宗接代。其中,善事父母,要做到有愛、有敬、有忠、有順。善事父母完全應該,我們每個人均由父母所生,其“十月懷胎”之恩,其“哺乳喂食”之情,必須終生銘記。是父母給了自己生命,沒有父母便沒有一切。用比山高、比海深來形容父母之恩之情,一點不為過。“百事孝為先”,中國各個朝代都把孝置于家庭倫理關系的首位,也把孝作為處理一切人際關系的基礎。歷史上,“二十四孝”曾廣為傳播,許許多多的大偉人,既業績輝煌,又善事父母,不愧為楷模,世人敬之、仰之。而今,孝作為一種“文化基因”,仍深深根植于國人身心。每到春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奔波或定居在外的兒女,通常都會以適當的方式表示對父母的孝。隨著中國老齡化的加劇,各級政府益發重視“夕陽產業”,著力發展養老事業,多途徑、多形式愛老、敬老。在全國性的評選表彰“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也不乏善事父母的典型。需要指出的是,歷經時光的變遷和世風的洗禮,今朝之孝與往昔之孝,賦予的內容、方式已不盡相同,有些還具有顛覆性,再也不以父尊子卑、父主子從的不平等關系作為孝的基礎,更強調了自由、平等、公正。
不容否定,在孝的問題上,自古以來,有思想糟粕,也有行為糟粕,及至眼下也不能全免。不是么,有些父母依然把兒女當作“私有財產”,要求無原則地服從,稍不如意,責備有加,甚至還動用拳腳。事實上,兒女的確有難處,而父母卻不體諒。筆者曾見一敬老院的大廳里有一條醒目的標語:孝敬今天的父母就是孝敬未來的自己。作為忠告和提示,此意正確。從法律上、道德上,子女理應孝敬父母,同時,這樣做,也給自己的子女樹立了榜樣。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還可加上這樣一條標語:渴望今天的孝敬應當反思昨天的自己。這是寫給老人的。筆者認為,孝的要義是情感的回報。《三字經》里就說:“子不教,父之過。”培養和教育兒女,乃是父母的天職。在自然界,那些豬、牛、羊和狗、貓、兔等動物,對剛生下來的小崽,都能悉心照料,更何況是人呢,生了兒女必須對兒女負責。可現實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在這方面做得太差了,而到了年老,想到念及兒女了,期待兒女來孝敬了。這就有悖于孝的要義。父母與兒女,盡管在血肉上永遠割舍不了,但僅僅因為此,就無條件地要求兒女這樣或那樣孝敬,這也有失公允和合理。行文于此,筆者并不是在苛求老人。還有一些父母,對自己的父母不孝敬,卻一味要求兒女對自己孝敬,好像只有他(她)生了兒女、父母沒有生他(她)似的。在孝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具有一定的遺傳性。有些家庭一代一代孝敬老人,有些家庭一代一代虐待老人。這是好的樣子與壞的樣子無形中在起作用。
中國人口眾多,國力有限,面對風起云涌的“白色浪潮”,為促進全民和諧和全面小康,從上到下應當大力弘揚基于互益的孝。我們每個人都要老,老人風燭殘年,總體上屬弱勢群體,現況也確實需要得到關懷。這里所說的互益,并不是指人到老后還得為兒女操勞,而是指人在老前對兒女、對家庭應該多作貢獻,即使作不了多大貢獻,但須盡到心、盡到力。在孝的理念上,我們一方面要堅持“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人不能忘本、忘恩。另一方面要堅持“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每個人須對自己行為的后果擔責。誠然,單方面的“自損盡孝”,難能可貴,那屬于道德高地,可以宣揚甚至褒獎,但不必也不能要求人人如此。社會財富總是有定數的,我占用多了,你就占用少了。孔子有言:“老而不死,猶如賊。”此言盡管不對,對老也大不恭,但不能說毫無道理。年幼的得長大;年輕的,要發展;而年老的,該見識、經歷的也都有了,且去期一般不會太遠。因此,對兒女來說,盡孝須趕早;而對父母來說,受孝應知足。要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條基本規律,就是對幼的比對老的更重視。筆者認為,社會上,在單方面的“自損盡孝”中,有一些可歸屬于“愚孝”。做兒女的不計前嫌盡孝,做父母的雖然已經無法彌補、改正,但也應該感念愧疚。“理解萬歲!”在盡孝與受孝上,相互的理解同樣比什么都重要。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從一定意義上說,忠與孝并不像登攀高峰那么簡單,需要人們付出更多的心智、財物、體能甚至靈魂和生命。在中國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中,忠與孝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要求一代一代人去不斷繼承和創新,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豐富內涵、完善方式,弘揚奉獻精神、積極身體力行,使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文化和傳統道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