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世潮評:新時代人生哲學隨筆三百篇
- 顧龍友
- 3069字
- 2022-07-22 16:08:11
服軟與吃硬
軟,一般指柔軟、軟弱,如軟綿綿等;硬,一般指剛強、堅毅、如硬邦邦等。二者相對。本文所述的軟、硬,是指人際交往中尤其是家庭成員相處中的態度和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服軟,即服從、聽從、順從軟的,這里的軟,包括好言好語、好聲好氣、小恩小惠等;有的人吃硬,即只有遭受、遇到、碰上硬的,才肯敗下陣來,這里的硬,包括堅決的斗爭、強烈的對抗、殊死的競爭等。二者途徑迥異,結果類似。類似在于,二者均“偃旗息鼓”“相安無事”了,然而,其心甘情愿的程度不同。后面有無“故事”,也不同。人是具有豐富情感的最高等動物,通常只愿意服軟,而不希望吃硬。之所以有人吃硬,一來有特定的境遇,如生死決斗、狹路相逢等;二來由自身因素所致,如性格倔強、脾氣暴躁等;三來源于對方的不當,如火上澆油、欺人太甚等。事實上,使人服軟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如:夫妻之間,產生了矛盾,發生了爭執,甚至一方口手粗野了些許,這時候,另一方給個笑臉、送個摟抱、來個嬌昵,起碼可紓解緊張關系,甚至可消弭怨恨氣息。人在世上,最理想的境況是,不行硬的、多施軟的,見軟即服、不到硬時,以和為貴。當然,有的時候,屬于迫不得已,只能以牙還牙,來個以硬對硬,那須另當別論。
要使別人服軟,自己當有本事。據載,2012年法國大選開鑼之際,奧朗德當時的“第一女友”瓦萊麗在奧朗德競選總部隔壁設立了辦公室,負責為奧朗德競選打造新形象。在瓦萊麗的調教下,奧朗德“脫胎換骨”。以前的奧朗德身材矮胖,有著圓鼓鼓的臉龐,總是戴著厚重鏡片的眼鏡,也總是穿著松垮無形的西裝,看上去怎么也沒有“總統相”。瓦萊麗為奧朗德換上了時尚無框的眼鏡,并量身定做了西裝外套。奧朗德還在瓦萊麗的要求下,放棄了紅酒、奶酪、巧克力蛋糕等“最愛”,成功地減少了十五公斤體重。除了對奧朗德外表上的改造,瓦萊麗還不時提醒奧朗德注意言行舉止。奧朗德經過訓練后形成的抑揚頓挫的新語調,甚至有些像法國歷史上有名的總統密特朗。在瓦萊麗的幫助下,奧朗德在法國的支持率節節攀升,最終贏得了總統大選。不難分析,奧朗德之所以如此聽話,主要是瓦萊麗在調教上有本事,能讓奧朗德服帖,瓦萊麗所做的,也確實能使奧朗德增色。奧朗德絕非唯唯諾諾之人,他不可能平白無故地對瓦萊麗言聽計從。
在人際交往中,能使對方服軟的方法很多,其中最簡便、最見效的方法莫非贊美了。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指出:“渴望得到賞識是人最基本的天性。”星期六,老公出去與朋友們打了一天牌,很悠閑;老婆一個人在家里里外外打掃衛生,很勞累。這時,有的老婆對老公產生埋怨、責怪也是正常的。如果老公回到家后美言老婆幾句,這時候,老婆即使有脾氣,說不定也不好意思發出來。星期天,老婆有公干去單位加班,老公休息在家。做午飯時,老公不小心把飯煮焦了,把菜燒煳了。老婆跨進家門后,如果老公先說抱歉,并言老婆辛苦,這時候,老婆縱然想啰嗦幾句,說不定也不便開口了。兒子平時學習比較馬虎,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這時候,做爸爸的,如果不是一味訓斥,而是既嚴肅指出問題,又給予積極鼓勵,說不定兒子日后的學習會因此而大大改觀。在現實世界里,贊美能激發他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大家知道,在萬眾注目的奧運、亞運、全運賽場上,觀眾們的熱烈鼓掌、教練們的激情擁吻,無一不是對選手的贊美。好多選手,正是在這種贊美下,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了極致。當然,贊美也不應、也不能濫施。在家也好,在外也罷,贊美必須視人視情,必須適量適度,否則,往往會造成負面影響,結果適得其反。在這個問題上,雨果有直言:“我寧可讓別人侮辱我的好詩,也不愿別人贊美我的壞詩。”為防止別人“不愿”,贊美者的出發點、落腳點務必真誠。要清楚,誰都不想承受“軟刀子殺人”。
通常情況下,服軟的人多,吃硬的人少。何故?這須從人性上探究。世上,再剛強的人均有柔弱的一面。筆者分析,人在以下三種情形下容易表現出柔弱:一是在被愛擊中時。愛確能感染人、感動人、感化人。如:對正欲跳樓、跳江等自尋短見者,只要有人在旁用言語深深打動他(她),就有可能“轉危為安”。又如:相處不溫不火的一對戀人,只要一方投入更多的愛,即有可能“柳暗花明”。二是在觸及心靈深處時。在戰爭年代,敵對雙方,若一方被另一方俘虜,另一方則常以“先禮后兵”“軟硬兼施”的方法,逼一方出賣變節,其中的“禮”“軟”,盡是一些可觸及心靈深處的東西。三是在無能為力時。有言道,鳥至將死,其鳴亦哀。眾多人顯露出柔弱,乃在身陷困境、險境、絕境之時。在很大程度上,人性中的柔弱一面,決定了人離不開吃軟。同時,生存法則也告訴人類,軟繩可以捆硬柴,而硬竿捆不了硬柴。硬碰硬,常常是兩敗俱傷,應盡最大可能避免,因為硬碰硬之后,即使當面和好了,也會留下心里疙瘩,甚至是仇恨的種子,日后一有時機,便易萌發。這樣的教訓,在世間太多太多了。
人來世上走一遭,好可以的話,誰都不想、不愿去爭斗。換言之,誰都不想、不愿來硬的、使硬的。但是,不少時候,來硬的、使硬的,確也避免不了。這就有個策略問題。也就是說,在什么時候、對何種東西服軟,在什么時候、對何種東西吃硬。倘處置妥當,則獲益豐碩。公元1346年,劉伯溫隱居于鎮江北固山。一天,他立在危巖上騁目遐思。這時,山下來了一位修長消瘦的年輕人。其一臉苦惱地說:“先生,我在東市賣菜,雖然利潤微薄,卻也過得日子。可最近,冒出幾個痞子,非要向我收保護費。要是給了他們,我的日子就沒法維持了!”他笑了笑,問了年輕人姓什么、住哪里,然后教了對策。年輕人剛走,又來了一位矮黑粗壯的漢子。其聲音洪亮地說:“先生,我在西市賣肉都十幾年了。昨天,竟來了幾個痞子,要收什么保護費。我是不是要教訓他們一頓呢?”他笑了笑,問了漢子姓什么,住哪里,然后教了對策。在一旁種菜的弟子看了、聽了后很納悶,便問他:“同樣一個問題,您教給兩人的對策怎么會截然相反呢?”他解釋道,年輕人在當地人丁單薄,又生性怯懦,就算交了保護費,也難保不再受人欺負。我教其手持利刃,獨戰群痞,可以讓其一戰成名,從此無人敢再欺負。而那漢子,殺豬出身,孔武有力,又是當地大戶。我讓其宴請痞子,再多請朋友和族人作陪,也就是向痞子展示實力。一場酒席下來,他們多半就成了痞子拉攏的對象。痞子不但會退還保護費,從此還會成為朋友。世上好多事,并無固定的處置方式。如上所述,服軟抑或吃硬,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分別情況分別對待,既不可想當然地去耍軟的,也不可想當然地去來硬的。其愿望與歸宿,往往不會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
世上一點兒不服軟的人幾乎沒有,世上一點兒不吃硬的人也幾乎沒有。從一定意義上說,服軟并非卑劣,吃硬也并非尊貴;反之,亦然。這要看服軟、吃硬的目的和對象。倘不分青紅皂白,什么都服軟、什么都吃硬,那就成問題,甚至是致命傷。從人生總體來說,作為血肉之軀,還是多服軟為好。“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頭”“直直木桿易遭折,彎彎扁擔不易斷”說的即為此理。事實上,人還真的不需要時時處處吃硬。健全的人性,不會時時處處吃硬。個人的生命和能耐,畢竟有限,以有限的生命和能耐,去對付無限的世人和世事,那是不明智的。當然,服軟與吃硬,各有兩面,即服軟、使之服軟與吃硬、使之吃硬。無論哪面,都有道道兒。就拿說服人來說,只要我們真心誠意地去尊重他、包容他,總是能夠感化他、軟化他的,就怕我們不愿為、不去為、不會為。對那些吃硬的人,只要我們擁有謀略,硬中有軟、軟中帶硬地應對,也是有望“化干戈于玉帛”“化腐朽為神奇”的。這些,無論對家庭,還是對社會、都大有裨益。和諧社會、和諧家庭,需要更多更多的人服軟、使之服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