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世潮評:新時代人生哲學隨筆三百篇
- 顧龍友
- 3083字
- 2022-07-22 16:08:11
無聊與充實
無聊這個詞,在人際口語交流中常用。無聊是什么東西、成因有哪些、何以擺脫?對此,頗有一議之必要。人的一生中回避不了無聊,應當直面和處置。
歸納起來,無聊大抵有如下八種表現:一是無所事事型。清朝吳趼人所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曰:“這位督辦,那時候正在上海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無所事事,即閑著不做任何事。這里的“不做”,包括不想做、不肯做、不好做、不會做、不敢做、不能做。沒有任何事可做,不去做任何事,當然閑著無事。無事容易生非,生非包括喟嘆“無聊”。二是精神空虛型。人是物質和精神的集合體,缺一不可。只有物質、沒有精神,如同行尸走肉;只有精神、沒有物質,純屬子虛烏有。一個人如果精神空虛,生活無所追求,也無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沒有意思,便難以擺脫無聊思維之困擾。三是心灰意冷型。人倘若灰心喪氣、意志消沉,匱乏信念、缺少進取,自然難有人生之樂趣。還有一些人,因長期干著重樣的工作、做著重復的事情,容易失去當初的新鮮感和興趣心,時而會感到單調、枯燥而乏味,尤其是在機械性的勞作帶來身心疲憊的時候,這種情緒更甚。四是剛愎自用型。清朝曾樸所著《孽海花》中言:“我的眼光是一直線,只看前面的,兩旁和后方,都悍然不屑一顧了。”人在世上,如果總輕視別人的言行、能力和成果,總認為別人的東西不值得自己去耳聞目睹、去學習效仿的話,那么,無聊之意便會油然而生。五是苦悶無助型。元朝關漢卿所著《竇娥冤》中道:“可憐我孤身只影無親眷,則落得吞氣忍聲空嗟怨。”有些人,總覺得苦悶不堪,也想找他人傾訴和求助,然而,搜腸刮肚也找不到合適的對象,終使自己陷入了孤立無援之中。這些人容易生發無聊之感。六是偏執厭倦型。漢朝劉向所著《說苑》中寫:“一噎之故,絕谷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有些人在事業上或婚姻上一旦遭遇失敗或經受挫折,就萎靡不振,且厭倦這、厭倦那,自覺或不自覺地扭曲了與他人的關系,從而自我無聊起來。七是渾噩混昏型。一些中國人見面問候,不說“你好”“哈啰”,而說“混得怎么樣”,通常回答“瞎混唄”。盡管多為應付,但也表現出了某種情緒,即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某些無聊。不少的混者,無論工作,還是生活,迷迷糊糊,昏昏沉沉,只為討口飯吃,其他不去多思。八是萬念俱灰型。有些人似乎看穿了世上任何人、任何事,對自己來說,什么都無所謂,于是走上了極端。這些人往往抑郁,其中不乏自覓短見者。人若無聊至這個地步,就“非人”了,作為社會、組織、家庭應給予更多的關懷,以防出現萬一。
人活得好好的,為何感到無聊?其原因諸多。人生觀、價值觀的改變是主因。人之所以要活,是因為活著有意義、有價值,在生理上、心理上能獲得快樂和滿足;有更高追求的,則想獲得某些功名,甚至希冀永續某些存在。若死去,對本人,說到底,也就沒有意義了。故而,平民百姓普遍有這般淺顯的認識:“好死不如賴活著。”人在世上,評判一切,往往基于客觀,由主觀決定,主觀就是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許多人的無聊感,源于人生觀、價值觀的改變。這時候,他們生理上、心理上所體驗到的,是不符合自己人生觀、價值觀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無聊感也是人在工作、生活中缺乏目標,且無法從中獲得充實感的一種心理狀態。通常,擁有積極主動意識、精神的人,很少會覺得工作、生活無聊。與此相反,那些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找不到工作、生活目標的人,則容易陷入無聊的思緒之中。人行世間,誰都想活得滋潤一些,要說沒有愿望,那是不真實的。然而,有些人不從實際出發,把自己的工作、生活愿望定得過高,一旦不能實現,便反向思與行,即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還有一些人的無聊感,其形成有因,情有可原。其情,主要是客觀原因,即欲干不行、欲罷不能,只好死等。承受這種無聊感,無異于煎熬。當然,有些人無聊感的產生,還源于精神上的某些疾患。無聊對人來說,危害巨大。人生短暫,沒有時光任其無聊。無聊了,勢必影響工作、生活之數量和質量。同樣的壽命,有無無聊、無聊多少,將關涉人生的得與失、成與敗。英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無聊感強烈與感覺充實者相比,因心臟病或中風致死的可能性要高出2.5倍,因而無聊可能是折壽的心理因素。有研究人員調查了7,524名公務員,通過追蹤20多年的健康狀況,結果發現,在死亡可能性上,當年“感覺格外無聊”者比“感覺充實”者高37%。
誠然,無聊在形態、性狀上有差異,有的貌似,有的實有;有的一時,有的久長;有的稍惡,有的更惡;有的單獨,有的連鎖;有的初起,有的終了。無聊的領域和內容廣泛,有政治上的無聊,有經商上的無聊;有處事上的無聊,有做人上的無聊;有說話上的無聊,有行動上的無聊;有做工上的無聊,有務農上的無聊。凡人凡事,是否無聊,既有公認的,也有自認的。長時間瞪大眼睛看著油漆干透,應該被公認為很無聊的工作了。然而,美國一位名叫托馬斯的博士,卻全身心地投入到觀察油漆變干的研究里。因為他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知道如何制造出更耐用的漆料。針對“你最喜歡的數字”這個問題,英國一位數學家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了網上調查。在4.4萬張有效選票中,從高到低依次受歡迎的數字是7、3、8、4、5。其實,世界各地民眾對哪個數字最受歡迎,是不一樣的。長期背井離鄉的人,在與老家的人通電話時,或在接待老家來人時,常常會問及“誰走了(死亡)沒有”。問及這些,對外人來說,是無聊;對本人來說,很重要。以上三例說明,是否無聊,人的主觀意識很強。換言之,這個東西,你認為有意思、有意義,他卻認為沒意思、沒意義;反之,亦然。而這,不足為奇,因為有些內情,別人不僅不能明了,而且難以理解。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東西,初起無聊,漸漸地變得不無聊了,如一些人結成緣是這樣的,一些事辦成功也是這樣的。還有,一些人的錦囊妙計是在自己無聊的閑暇里萌生的,一些人的真知灼見是在別人無聊的東拉西扯中獲得的。
無聊,對人來說,畢竟不是積極向上的心緒,偶爾有些,倒無大礙,倘久久有之,則頗多負面。擺脫無聊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是充實。首先,精神上要充實。有道是,再窮不能缺精神,再苦不可沒精神。同理,再閑不能缺精神,再空不可沒精神。只要事業上肯追求、生活中定目標,人就會有動力,像車轱轆那樣永遠向前,無聊之感自可消遁。當年被國民黨反動派關押在集中營里的革命志士,他們有無所畏懼的精神在支持著自己,不會感到無聊。如今一些在兒女家做家務、帶小孩的老年人,他們有甘之如飴的精神在支撐、激勵著自己,自然不會覺得無聊。其次,時間上要充實。從一定意義上說,忙碌是醫治無聊的良藥。一個機關,一個單位,如果大家整天忙不迭,即使在班上,相互之間連多說話的時間都難有,那就不會有人感到無聊。環顧左右,我們不難發現,好多老人喜歡去外地游山玩水、去公園又歌又舞、居家里書畫兼作、在茶室邊品邊談,真可謂老有所事、老有所樂。與此相反,有些老人,無為與無聊相生相伴。再次,心理上要調適。應當指出,不少人的無聊并非與生俱來,換言之,并不是一開頭、一起始就有。必須承認,對所有人來說,成功和圓滿并不是普惠的,能從分母上升為分子的,畢竟只有少數。對每個人來說,人生之初、之中、之末,也不可能盡遂心愿。作為個人,切不可簡單地以自己的人生成就來判定自己的人生價值,因為自己的人生成就并不全取決于自己的努力奮斗。倘能從心理上如此調適自己,即可甘心平凡、拒絕無聊。荷蘭阿姆斯特丹一間15世紀教堂廢墟上有這樣一段文字,“事情已經過去了,就不要再奢望它有所改變”。中國人經常這樣告誡,“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這些,我們首先要有心理上的準備。如是,好多的無聊,似煙似霧,大多不會產生,更不會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