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世潮評:新時代人生哲學隨筆三百篇
- 顧龍友
- 3030字
- 2022-07-22 16:08:09
專心與分心
專心,集中注意力也;分心,分散注意力也。世上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教育子女專心,常以“水滴石穿”故事誨之;又都會告勸子女不能分心,常以“小貓釣魚”故事誡之。人生在世,學習、工作、生活,無時無處不關涉專心與分心。從一定意義上說,專心與分心,決定著為人處事的成敗,影響著所言所行的得失。
專心與分心,對日常生活至關重要。駕車出去游玩,專心了,可保障人車平安,可免走冤枉路道。縫縫補補時,若分心,很難穿上針引上線。登樓梯,如不專心,無論上上下下多少回,都難以記清臺階數(shù)。節(jié)假日在家收拾,一分心,這里摸摸,那里摸摸,時間倒花了不少,活兒卻干得不多。與人交談,不聽對方言說,心不在焉,老是惦念著其他,只能支支吾吾。集體活動時,不聽組織者指揮,自行其是,有意或無意間擾亂了秩序。就餐時,不專心,一會兒接聽電話、一會兒發(fā)送信息,一會兒棄箸撂匙、一會兒狼吞虎咽,一會兒高談闊論、一會兒調侃逗引。排隊購物、買票、掛號、取款、安檢等時,時不時地變換隊列,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專心與分心,對學習研究至關重要。古時孔子與子貢有這樣一段對話:孔子說,“子貢啊,你認為我能記住那么多是因為我學習得多嗎?”子貢答道,“是的。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原理把它們串連起來的。”孔子此言,指的即是一以貫之。何以做到一以貫之?專心也。人的一生中,博覽群書盡管必要,但只博不專不行。大凡對某一學問有專門研究的人,不啻博覽群書,最主要的能對某一學問深入鉆研,進而成為專家。達·芬奇畫蛋的故事告訴世人,人若欲在某個領域獲取卓越成就,必須專心致志地練就基礎功。茫茫學海,惟有集中注意力而非分散注意力,方能有所建樹,學文化知識是這樣,學技術藝術也是這樣。庖丁方為廚之時,所見不過全牛;三年之后,目無全牛;又過數(shù)年,乃以意念解牛。庖丁倘不專心,必無嫻熟之刀法。其解牛時的游刃有余,全在于心手相應。古之伯牙之操琴、郢匠之運斤、敦煌之壁畫、云岡之石佛、昭陵之石刻,均源于工匠、藝人之專心,而舍此別無他途。
專心與分心,對職業(yè)執(zhí)業(yè)至關重要。人在世間的時光可謂浮云朝露,短暫又短暫,若這也欲做、那也思干,很有可能一事無成,而專心投身于一兩件事,也許會擷取輝煌。比爾·蓋茨之所以能把微軟打造成“軟件帝國”,就因為他小時候便對計算機癡迷,而且在他創(chuàng)立微軟之后,也只追求一個目標,即只做軟件。陳景潤少年時就立志摘下數(shù)學王國的寶石——哥德巴赫猜想。他矢志不移,勤謹研琢,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在職場,大凡敬于業(yè)、精于業(yè)者,無不專心。他們作甚學甚、作甚務甚、作甚會甚、作甚成甚。諸如衛(wèi)星發(fā)射測控、發(fā)電輪機運行、大地測量觀測、醫(yī)院放射檢查、機械金屬加工等,當班工作人員無不專心關注儀器、儀表、器件上的“一舉一動”。貴為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當年在地質隊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在野外考察中,我從未定過一個‘遙測點’。因為我的良知不允許我那樣做。我決不能偷懶,否則我將痛苦不可釋。哪怕多爬一二個小時的山,我也要到實地進行觀測,認真記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可見,溫家寶在極其艱難的野外條件下,仍然那樣專心地對待自己的工作。
專心與分心,對婚姻家庭至關重要。相傳,春秋時,齊國的宰相晏嬰,才能出眾,治國有方,深受百姓愛戴。一天,國君景公的女兒看見晏嬰,產(chǎn)生了愛慕之心。景公疼愛女兒,便親臨晏家提親。盡管晏嬰的妻子又老又丑,景公的女兒年輕漂亮,然而,晏嬰忠于愛情,誓言白頭偕老,堅決辭謝了景公的美意。與此相反,古今中外,那些因不專心而導致家庭解體的比比皆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女戀愛,也得專心。有些人的客觀條件相當不錯,婚姻竟成了“老大難”問題,重要原因之一是分心,即這個談一陣、那個談一陣,自己缺乏準星,這山看到那山高、那山又看到這山高,如此拖來沓去、跌來宕去,時一過,境則遷。古人有言:“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世窮。”誠然,往昔的算計,主要是在人、財、物上厲行節(jié)約;而今的算計,則主要是在人、財、物上精準投資。而精準投資,離不開基于遠見卓識的專心。那種隨波逐流式的率爾投資,難以獲得高效回報。
世間的事物是相對的,專心相對于分心,分心相對于專心。在形態(tài)上,專心表現(xiàn)為集中、持續(xù),分心表現(xiàn)在散漫、斷續(xù);在目標上,專心表現(xiàn)在一元、單向,分心表現(xiàn)在多元、多向;在程度上,專心難于、可貴,分心易于、無謂。人的思與行有如下六種情形:先行后思,先思后行,邊思邊行;只思不行,只行不思,不思不行。其中,有的專心,有的分心;思與行統(tǒng)一為專心,思與行不統(tǒng)一為分心。常人都有惰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正如甩手容易擎手難一樣,分心容易專心難。古時倡導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說的即是專心。今日父母在教導、督促孩子學習時,少不了提醒“專心些”,這里的專心有認真、抓緊、嚴謹?shù)暮x。而人之分心,無需有意,不必刻意,由著自己的性子即可做到,而且許多時候是無為,所以比較輕松。盡人皆知,專心是成功的秘訣,專心是成熟的標志;而分心是失敗的原由,分心是淺薄的表象。分心有時就像傳染病一樣,一旦染上,任其發(fā)展,將會毀掉所有的注意力。
分心固然不好,專心也不能盲目。經(jīng)濟學上有個詞匯,叫“機會成本”。它的意思是,當你選擇一件事情時,必須放棄另一件事情,從而讓你得到價值的最大化。專心同理,當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人、事、物時,也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另人、另事、另物了。這時的選擇極為關鍵。專心的對象準確,專心也就值得、有益;反之,亦然。俗話所說的“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從一定程度上,也是個“機會成本”問題。人的時間、精力極為有限,人究竟應該專心什么?這要從不同層次的人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上考量。通常,人應該專心可做、能做、會做的事,再進一步,應該專心有潛力做、有可能做、有望做成的事。人之區(qū)別在于,有的專心容易做的事,有的專心不容易做的事;有的專心起來容易,有的不專心起來容易;有的專心了感到吃虧,有的不專心了認為吃虧。人生圓滿與否,許多方面恰恰在此分野。很多人自小懷揣美好的夢想,年輕時也都曾努力過,可最終為何百無所成呢?哈佛大學經(jīng)過深入研究,得出了一個關于成功的結論: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決定于業(yè)余時間,而一個人的命運決定于晚上八點到十點之間。實際上,此說的是專心問題,即業(yè)余時間專心做一些事,堅持數(shù)年之后,一定能獲成功。
一般來說,專于心,才能專于行。有興趣,容易專心,倘沒興趣也能專心,那是貴人了。這需有相當大的自制力。人能自我克制和約束,一時一地不太費事,長期永久確實很難。而長期永久,則須有定力。人在職場,寥寥二三十年,多則三四十年,此間最關鍵的也就只有一二十年,甚至區(qū)區(qū)幾年。在職業(yè)上的選擇,要保持定力,不可輕舉妄動。換言之,多專心,不分心。人在婚姻,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并不很久,更多的只是相依相扶地、平平淡淡地過日子。在配偶上的選擇,當堅持定力,除非迫不得已,務記“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富有還是貧窮,無論是健康還是疾病,我將永遠愛您,直至永遠”的誓言。人在學業(yè),不可心浮氣躁。大凡浮躁者,心思難以專注,宛若猴子掰玉米,掰一個扔一個,最終手里空空。在這方面,曾國藩的讀書經(jīng)驗對今天的讀書人來說,仍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其歸納為:日課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約守,不拘門戶;提要鉤玄,善于概括;挈長補短,與時變化。說來說去,不專心不成。學業(yè)路上,人當告別浮躁,寧靜心緒,持重言行,充分調動起自己的精氣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