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世潮評:新時代人生哲學隨筆三百篇
- 顧龍友
- 3315字
- 2022-07-22 16:08:04
自了與他了
中國漢字“了”,釋義之一是完畢、完結、結果。如葉圣陶《小病》中有言,“剛才的爭論就這樣不了了之。”這里的“不了了之”,指事還沒辦完,就放下不管,也算完事了。又如:曹禺《王昭君》中有言,“非但扣押,依我之見,立刻把他殺了,一了百了!”這里的“一了百了”,指主要的事了結了,其他的事也就跟著了結了。“了”是目的,“了”是歸宿,世上所有的人、事、物,最終都會“了”的。換言之,“了”是“了”,不“了”也是“了”;“了”算“了”,不“了”也算“了”。這是一條客觀規律,誰也違背不了。“了”的景況不一,有的是喜劇,有的是悲劇;有的是勝利,有的是失敗;有的是興旺,有的是消亡;有的是熱烈,有的是冰冷;有的是鮮亮,有的是灰暗;有的是宏大,有的是微小。“了”是告終,“了”是完成,凡人、凡事、凡物,不“了”并不見得就好,因為還在操心費力,因為存在各種變數,而“了”了則塵埃落定,“了”了則萬事大吉。自古以來有句俗話,叫“入土為安”,說的是,人死后,埋葬在地下,也就安全、安定了。世上所有的人、事、物,都各有生發的起始,“了”是其必然的結局,且“了”了對他人來說,也就沒了念想,沒了欲求,沒了責任。“了”了何等需!“了”了多么妙!
世間的“了”有兩種:一種是“自了”,另一種是“他了”。顧名思義,“自了”,依靠自己“了”也;“他了”,他人給予或幫助“了”也。“自了”,一如政治上的“自了”。中國歷史上的昏君,把好端端的江山給弄丟了,且性命不保;一些逆臣,害怕丟職罷官,自我消化負面政情,即若呈遞奏章,也是胡謅撒謊。二如本身上的“自了”。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身。”無論哪種學業,都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學好;不管哪種職業,都得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干好。學習任務、工作任務擺在面前,別人可以提供幫助,但替代不了。三如情感上的“自了”。“三角戀”也好,“婚外情”也罷,是你造成的,你就要負責,即負責妥善處理。此“了”盡管艱難,但必須“了”。四如生命上的“自了”。對生命最不珍惜的是自殺。這類行為有自沉、自殘、自焚、自刎、自縊等。凡自殺者,都是自己了斷生命。舊時,皇帝在位時即造陵,百姓在世時即置棺,是對自己生命的另一種“自了”。“他了”,一如改朝換代。世上沒有永恒的朝代,有的用武力打垮,有的由政變推翻,這些都是“他了”。二如法律制裁。人犯罪了,怎么辦?除投案自首、自我贖罪外,必須自己承擔后果,判刑、罰款、收繳等都是“他了”。三如優勝劣汰。曾有一句流行語:“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工作上不盡職盡責,老板解雇了你,這是“他了”。在位時不恪盡職守,群眾評議時就不投你的票,這也是“他了”。四如繼往開來。有的工程浩大,需要一代一代人接著建設,如中國的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三峽工程等;有的技術深奧,需要一代一代人接著研究,如核能技術、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作個不恰當的比喻,許多“自了”相當于內科治療,而許多“他了”則相當于外科手術。從程度和意義上說,“自了”在時間和空間上相對有限,而“他了”在時間和空間上相對無限;“自了”是一種相對主動的行為,而“他了”是一種相對被動的行為;“自了”的方式相對和風細雨一些,而“他了”的方式相對急風暴雨一些;“自了”的結果相對可控一些,而“他了”的結果相對不可控一些。
世上的人、事、物,很多時候,“自了”與“他了”,并不是“二選一”那么簡單。換句話說,并不是要么“自了”,要么“他了”。有的時候,你想“自了”不行,你想“他了”也不行;惟有“自了”不行,惟有“他了”也不行。如:有些領導把單位搞成了“爛攤子”。客觀地說,他們也想把單位領導好,可或許是自己能力不夠,或許是單位情況復雜,或許是外部環境制約較多,無法“自了”,最后只有拍拍屁股走人,留待接任者來處理。又如:在地震中、礦難中、滑坡中被困或被埋的人,光“自了”力不從心,光“他了”時不我待,只有“自了”與“他了”相結合,才有可能獲救。再如:好多疑難問題,包括對某些人物、事件的評價,在當時“自了”不了,必須到后來“他了”才行。俗話說:“屋漏在上,知之在下。”也許在當時,人們的認識不夠清楚,也難以統一。而到后來,一方面,問題真相大白,沒有什么可遮可掩的了;另一方面,人員都換了,評價起來較易客觀。從這點說開去,當代人寫當代史,本人寫本人回憶錄,在問題的真實性上難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古今中外一些人,包括一國之君等,之所以在事業上慘遭失敗,不僅是對手過于強大,也是自己過于無能。也就是說,不僅是“他了”的,也是“自了”的,即自掘墳墓的。從另一個角度說,是自己的過失給了對手機遇。可想而知,“不是我們國軍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了”這句話有多么可笑!有的時候,“他了”也是被“逼”出來的。也就是說,內部的矛盾和問題一旦到了十分尖銳的地步,外力的介入便成為必然的了。1833年,一個名叫斯科特的美國黑奴被主人賣給了有蓄奴制度的密蘇里州的一個軍醫。之后,他便跟隨軍醫來到了不蓄奴的伊利諾伊等自由州,在軍營里度過了四年。1838年,他跟隨軍醫又回到了密蘇里州。五年后,軍醫去世,他成為其遺孀的遺產。而密蘇里州有條法律,奴隸“一旦自由,永遠自由”。因此,1864年,在廢奴團體的聲援下,他以自由生活了四年為由,向密蘇里州法院提出訴訟,要求獲得人身自由。幾經周折,這樁官司最后打到了最高法院,經過一年多的“醞釀討論”,法院判定他敗訴。這原本只是發生在密蘇里州的一個黑奴的悲劇,卻引發了美國歷史上規模浩大的內戰,首席大法官也因此身敗名裂。當今,在國際地緣政治斗爭中,也有這類“他了”的例子。
“自了”與“他了”,各有好處,也各有壞處。“自了”最高的境界是若水。水往低處流,水容萬千物,水隨遇而安,水清澈見底,其胸懷博大。人這一輩子,來時爹娘未經你同意,去時閻王也不征求你的意見,掐頭去尾,在中間這段時間,自己的事除特殊情況外,一般應當“自了”。“自了”了,不給國家、不給單位、不給家庭添麻煩。這實際上是高度自覺。史載,朱元璋從登基到去世,三十多年里,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折兩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這個工作量恐怕現在很多人用電腦還難以達到。周恩來一生沒有兒女,但有六個侄兒侄女。他們在成年之前,都曾或長或短地在周恩來家中住過,回到自己家后,也經常前來看望。周恩來嚴于律己,身體力行,絕對不允許侄兒侄女接受任何特殊化的照顧。這種“自了”,令人敬佩。“他了”是一種智慧,相信別人、后人會比自己更有辦法、更有力量。通常,內科醫生不給自己開刀,因為“隔行如隔山”,因為怕痛自己下不了手。世上有好多的人和事,須留待后人去解決,因為時間是最好的鑒定師、分離器。有些小孩,父母再管也管不了、管不好,如偷竊、吸毒、賣淫等,非送到專門機構去管教、去矯正不可。當然,這也是一種無奈。“自了”與“他了”,大多不必驚天動地。每年,在由川入藏的公路兩旁,有一些巉巖崩裂下來,在其過程中,很多時候是悄然無聲的。在“了”人、“了”事時,悄有其特殊的效用,主要是回旋的余地擴大了。人生在世,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是在“自了”與“他了”或單用或雙用中一步步地“了”了的。就拿生命歷程來說吧,我們從母體來到世上,告別了嬰兒時代迎來了少年時代,告別了青年時代迎來了中年時代,最后誰也無法逃避死亡之神。每個時代的告別與迎來,都有不同內容的“自了”與“他了”。當然,有些人和事,“自了”與“他了”的方法、路徑多種多樣,絕不是“自古華山一條道”。就拿經營婚姻來說吧,凡成為“模范夫妻”的,有的可能是“男人要有權或有錢”,有的可能是“女人要學會堅強”,有的可能是“男人要有男人的樣子”,有的可能是“女人要學會矜持”,有的可能是“男人千萬不要寵女人”,有的可能是“女人一定要管住男人的錢”。其實,每個婚姻中的“自了”與“他了”的模式不盡相同。若不根據實際情況,照抄照搬某種模式經營婚姻,那肯定無成。正如鞋子穿得舒服與否,只有自己的腳才知道。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理論出發,人在世上,不管是學業之事、職業之事,還是生活之事、家庭之事,如何“了”,都應當從實際出發,注重效率和效用的最優化和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