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魯迅與野史

魯迅一直重視歷史典籍,對于野史筆記更為留意。他說過,讀史,“尤其是宋朝明朝史,而且尤須是野史;或者看雜說”228。

野史是對“正史”而言。正史是統治階級官方修定的史書,清乾隆時選定從《史記》至《明史》等二十四部史書作為“正史”。野史指的是中國古代私人編撰的史書;雜說即雜記,往往記一時之見聞和一事之始末,或者常有掌故性質的史書。野史雜說,統稱為雜史,它的特點,據《四庫全書總目》所言,其一是體例雜,“義取乎兼,包眾體,宏殊名”;其二是內容雜,“大抵取其事系廟堂,語關軍國,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編;或但述一時之見聞,只一家之私記;要期遺文遺事,足以存掌故,資考證,備讀史者之參稽云爾。”野史雜記在我國可以說始于秦漢,出現最早的有《山海經》《穆天子傳》以及漢應劭的《風俗通》等;唐代興盛了起來,到宋代幾乎每一個作家都寫有一本筆記,著名的如唐李肇《國史補》、五代王定?!掇浴?,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周密《武林舊事》、沈括《夢溪筆談》、方勺《泊宅編》等。明代野史筆記空前繁榮,全祖望說:明代野史,不下千家。梁啟超也指出:“明清鼎革之交一段歷史,在全中國史上實有重大的意義,當時隨筆類之野史甚多,雖屢經清廷禁毀,現存者尚百數十種?!?span id="egiu9mn" class="super">229

野史筆記內容非常廣泛,包括自然、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各個方面,諸如典章制度、地區經濟、人物傳記、農民起義、風土民情、朝野掌故、生產技術、文學藝術、奇說異聞、花卉草木、鳥獸蟲魚、自然災害、物產資源、山川河湖、名勝古跡等等,可謂無所不包。正史與野史在史料上的價值,實甚懸殊,有人對兩者作了比較:因正史貴志綜約,別記文每增益;因國史牽延忌諱,野乘反存實錄;因社會瑣細不登國史,私家摭拾信有足征230。因此,野史筆記對于擴充歷史的內容、增補官修正史的不足,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時,就曾取材于南唐尉遲偓《中朝故事》、劉崇遠《金華子》等書;元修《金史》,就據金劉祁《歸潛志》作藍本。

魯迅從小喜歡野史筆記。他十四五歲時,閱讀的注意力就轉向了所謂的“雜學”方面,讀了《立齋閑錄》《曲洧舊聞》《竊憤泉》《玉芝堂談薈》《雞肋編》《明季稗史匯編》《南燼記聞》等。后來,又接觸了明季顧亭林、黃梨洲、王船山等遺老諸書,家藏的《經策統纂》一書后附有部分《四庫書目提要》,啟發他搜求各種“雜類書”。他晚年曾回憶說:

我常說明朝永樂皇帝的兇殘,遠在張獻忠之上,是受了宋端儀的《立齋閑錄》的影響的。那時我還是滿洲治下的一個拖著辮子的十四五歲的少年,但已經看過記載張獻忠怎樣屠殺蜀人的《蜀碧》,痛恨這“流賊”的兇殘。后來又偶然在破書堆里發現了一本不全的《立齋閑錄》,還是明抄書,我就在那書上看見了永樂的上諭,于是我的憎恨就移到永樂身上了。231

閱讀野史對魯迅認識中國的歷史和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有的材料還成為他以后的創作素材。他曾說過,《故事新編》中的《鑄劍》,“出處忘了,因為是取材了幼時讀過的書,我想也許是在《吳越春秋》或《越絕書》里面”232。

魯迅為什么如此注重野史筆記?應注意到這兩個方面:

第一,魯迅認為,封建社會官修的正史,其材料的可靠程度遠不及野史筆記。這種看法是正確的。當然,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也有不少史家,不為權勢所迫,秉筆直書,敢于說真話,為后代保存了大量確鑿的史料?!按掼虖s其君”,董狐寧冒殺頭之禍,也決不改寫歷史事實,被傳為美談;司馬遷敢于諷諫漢皇帝,也是頗為勇敢的。但總的說來,“官修”而加以“欽定”的正史,雖然擺出一副“史架子”,什么“本紀咧、列傳咧”,其實“里面也不敢說什么”233。魯迅分析了正史記載不大可靠的三條原因:

一是本朝人歷史由別朝人做。我們翻著舊史就會發現:某朝代的年代長一點,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點,其中差不多沒有好人。為什么呢?因為年代長了,做史的是本朝人,當然恭維本朝的人物;年代短的,做史的是別朝人,便很自由地貶斥其異朝的人物?!八栽谇爻畈欢嘣谑返挠涊d上半個好人也沒有。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頗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說壞話的公例?!币虼藲v史上的記載,“有時也是極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234。

二是統治者從有利于維護、鞏固自己統治的需要出發,“字里行間也含著什么褒貶的”235??鬃幼鳌洞呵铩?,就特別重視利用褒貶的手法,借以達到“亂臣賊子懼”,收到“正名”“定分”的效果。例如,楚國當時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它的國王雖自稱為王,《春秋》上卻始則書“荊人”(稱地不稱國)、繼書“楚人”(稱國),至宣公四年后始稱“楚子”。又如,宣公二年記載的“晉趙盾弒其君夷皋”,實際上弒君的不是趙盾而是趙穿。自《春秋》上寫為趙盾。因趙盾身為上卿,負有討賊之責,卻放棄職守,故坐以弒君之罪,以誅其心。顯然,這樣寫出來的歷史,很難說是“信史”。

三是刪削篡改,有意粉飾。魯迅說過,“《頌》詩早已拍馬,《春秋》已經隱瞞”236。據《春秋谷梁傳》成公九年:孔丘編《春秋》時,“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例如晉侯傳見天子,《春秋》為了維護周天子的尊嚴,便有意粉飾,變其文為“天王狩于河陽”,這叫做“婉而成章”?!对娊洝防锏摹吨茼灐贰遏旐灐贰渡添灐?,雖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多是統治階級祭祖酬神用的作品,旨在歌頌祖先的豐功偉烈,“大率嘆美”237。魯迅指出:這經過改削的十三經二十五史,便成為“酋長祭師們一心崇奉的治國平天下的譜”238。

魯迅因此指出,汗牛充棟的皇皇正史,“涂飾太厚,廢話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細來。正如通過密葉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見點點的碎影。但如看野史和雜記,可更容易了然了,因為他們究竟不必太擺史官的架子。”239當然,“野史和雜說自然也免不了有訛傳,挾恩怨,但看往事卻可以較分明,因為它究竟不像正史那樣地裝腔作勢”240。

魯迅特別重視野史,但對正史并不是采取簡單的一筆抹殺的態度。相反,他通過除涂飾、去廢話,披沙揀金,努力察出正史的底細來。在他的雜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正史材料,以古鑒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他還有一段名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然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241

第二,在魯迅的青少年時代,正是推翻滿清統治的革命戰爭如火如荼展開的年月。為了揭露滿清殘暴,激發民族氣節,那時聚在日本的革命派中間,有一些人專意整理出版明末遺民的著作和滿人殘暴的記錄,如《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略》《朱舜水集》《張蒼水集》《黃肅養回頭》等,輸入國內,以制造“光復”的輿論。這對魯迅是有影響的。三十多年后,魯迅還回憶起這時候的情景:“留學日本的學生們中有些人,也在圖書館里搜尋可以鼓吹革命的明末清初的文獻”;他甚至記得當時湖北留學生辦的《漢聲》雜志增刊扉頁上的四句話:“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光祖宗之玄靈,振大漢之天聲?!?span id="2mfsdjs" class="super">242

在野史雜說中,魯迅之所以特別留意宋明野史,大約有三個原因:

一、官修的“正史”即《二十四史》,雖都是站在地主階級立場、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的,但前四史和魏晉南北朝的史書,容或記載朝野的遺聞,社會風俗的情狀,農民的暴動,疇士異人科技學家的事跡。而宋代以后的史書,只不過是官樣文章,動涉忌諱,或避而不談。因此要了解宋明的真實歷史,就不能不有賴于大量的稗乘雜家了243。

二、宋明兩朝都滅亡于少數民族,代之而起的是元、清。魯迅通過野史筆記,研究宋、明兩朝,特別是宋末、明末腐敗的政治,探討它們滅亡的原因。例如,明末社會十分腐朽,宦官魏忠賢等專權,通過特務機構殘酷壓榨和殺戮人民。魏的閹黨把大批反對他們的正直的士大夫,如東林黨人,編成“天鑒錄”“點將錄”等名冊,按名殺害。魯迅指出:“滿洲人早在窺伺了,國內卻是草菅民命,殺戮清流”“鷹犬塞途,干兒當道,魏忠賢不是活著就配享了孔廟么?”244 三十年代初,周作人、林語堂等借鼓吹袁中郎等明人小品來宣揚所謂“空靈”,魯迅在《讀書忌》一文中引用明末遺民屈大均《翁山文外》中有關殘酷的民族壓迫的記載,主張讀一點野史筆記之類的作品,借以提高人們抗日的民族意識。他說:“明人小品,好的,語錄體也不壞,但我看《明季稗史》之類和明末遺民的作品卻實在還要好,現在也正到了標點、翻印的時候了:給大家來清醒一下?!痹诋敃r民族危機的情況下,魯迅的主張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魯迅深感不管是北洋軍閥的殘酷壓迫,還是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都與宋末明末的腐敗情形相似。他在一九二五年曾指出:

秦漢遠了,和現在的情形相差已多,且不道。元人著作寥寥。至于唐宋明的雜史之類,則現在多有。試將記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現今的狀況一比較,就當驚心動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時間的流駛,獨與我們中國無關。現在的中華民國也還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245

魯迅一九三五年又說:“偶看明末野史,覺現在的士大夫和那時之相像,真令人不得不驚。”246“中國事其實早在意中,熱心人或殺或囚,早替他們收拾了,和宋明之末極像?!?span id="dv2xiox" class="super">247魯迅正是通過對宋明野史的研究,認真總結階級斗爭的規律。

魯迅閱讀野史筆記,從中探索愚弱的國民性形成的原因,并且緊緊結合斗爭實際,尖銳地抨擊了反動派承襲老譜的伎倆,指出了他們必然滅亡的命運。

魯迅認真考察歷史,看到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被虐殺的悲慘命運。他憤慨地說:“自有歷史以來,中國人民是一向被同族和異族屠戮,奴隸,敲掠,刑辱,壓迫下來的,非人類能夠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過,每一考察,真教人覺得不像活在人間?!?span id="8bfjptj" class="super">248統治者對待反抗分子或者違背他們旨意的人,或者他們認為有罪的人,制造了種種慘無人道的酷刑。魯迅說到古代的酷刑,從周到漢,次于“大辟”的,有一種施于男子的“宮刑”,也叫“腐刑”,對于女性則叫“幽閉”。宋明野史筆記中有關酷刑的記載比比皆是。讀這些野史,“有些事情,真也不像人世,要令人毛骨悚然,心里受傷,永不全愈的?!?span id="ztdpvbk" class="super">249據記載,朱元璋所用的酷刑有三十多種,最喪失人性的就是“剝皮揎草”。《安龍逸史》載永歷六年明朝孫可望黨羽張應科殺御史李如月,剝皮示眾,“應科促令仆地,剖脊,及臀,……及斷至手足,轉前胸,猶微聲恨罵,至頸絕而死。隨以灰漬之,紉以線,后乃入草,移北城門通衢閣上,懸之。”明初,永樂皇帝剝了景清的皮,也就是用這方法的。魯迅說:“大明一朝,以剝皮始,以剝皮終,可謂始終不變”250。

魯迅從《立齋閑錄》中永樂的上諭,看到了這位明朝皇帝的兇殘猥褻,據永樂立法,罪人不僅自己要被剝皮,被油炸,還要牽連到妻女,被送到“教坊”里去做婊子,而且要“轉營”,即到每座兵營里住幾天,供士兵凌辱,并讓生下“小龜子”和“淫賤材兒”;如果死了,那就“著狗吃了:欽此!”這就是明代統治者的虐政。在《病后雜談》《病后雜談之余》中,魯迅執意要弄清一件明代的史實,就是明永樂皇帝油炸了建文皇帝的忠臣鐵鉉后,他的兩個女兒則發付教坊做婊子。后來二女獻詩于原問官,被永樂知道,就赦過出來,嫁與士人了,魯迅卻想到,在下過不少兇殘猥褻的上諭的永樂皇帝治下,“做一首詩就能超生的么?”他查閱了杭世駿的《訂訛類編》,發現這詩并非鐵女所作;又據另一本書說法,發現鐵鉉有無女兒還是一樁疑案。魯迅因此指出:“中國的有一些士大夫,總愛無中生有,移花接木的造出故事來,他們不但歌頌升平,還粉飾黑暗?!边@種不敢正視現實人生,習慣于瞞和騙,即是國民性的弱點。

“然而酷刑的方法,卻決不是突然就會發明,一定都有它的師承或祖傳”251。魯迅結合現實斗爭,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鎮壓、屠殺人民的罪行。國民黨反動派是在血泊中建立起法西斯統治的,繼承了歷代反動派的衣缽,無所不用其極。魯迅一九三三年說:“現在官廳拷問嫌疑犯,有用辣椒煎汁灌入鼻孔去的,似乎就是唐朝立下的方法,或則是古今英雄,所見略同?!?span id="fogjxvq" class="super">252但現在所謂文明人制造的刑具,殘酷又超出于此種方法萬萬。上海有電刑,一上,即遍身痛楚欲裂,遂昏去,少頃又醒,則又受刑。曾有連受七八次者,即幸而免死,亦從此牙齒皆搖動,神經變鈍,不能復原。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反動統治者不僅用虐殺手段鎮壓人民,而且用盡辦法在思想上鉗制人民。魯迅抨擊了清政府刪改、禁毀古書,特別是野史雜說的行徑,揭露了中國文化史上這黑暗的一頁。

刪改古書是清代統治者的創舉,是與他們大興“文字獄”相聯系的兩項文化統制政策中的一種。清政府從消弭漢人民族意識維護自己統治的需要出發,將認為內容“悖謬”和有“違礙字句”的書都列為禁書,分別予以“銷毀”或“撤毀”(即“全毀”或“抽毀”)。魯迅說:“現在不說別的,單看雍正乾隆兩朝的對于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253集中反映清政府這一毒辣政策的,可以說是編纂《四庫全書》。清政府以編輯《四庫全書》為名,對全國所存的書籍作了一番檢查,其中不利于清朝統治者的書籍全都沒有列入,而在列入的圖書中有部分也被刪或抽毀。禁毀的一個重點就是明末野史。乾隆在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年)致各地督撫的上諭中提出:“乃各省進到書籍,不下萬余種,并不見奏及稍有忌諱之書,豈有裒集如許遺書,竟無一違礙字跡之理?況明季末造野史甚多,其間毀譽任意,傳詞異詞,必有抵觸本朝之語,正當及此一番查辦,盡行銷毀,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風俗,斷不宜置之不辦。”后來又擴大到宋元時期的史書,凡是對于遼金元等少數民族“語句乖戾”“議論偏謬”的,都在刪改或銷毀之列。據統計,全國范圍內列入全毀的書目有二千四百多種,抽毀的書目有四百多種,銷毀的總數在十萬部左右。魯迅就將宋代晁說之的《嵩山文集》舊抄本,與《四庫全書》中的有關部分逐字逐句作了對比,發現僅《負薪對》這一篇里,“非刪即改,語言全非”的地方很多254。他又把宋代莊季?!峨u肋編》的元鈔本,與《四庫全書》的改刪加以對照,指出清朝“不但興過幾回‘文字獄’大殺叛徒,且于宋朝人所做的‘激烈文字’也曾細心加以刪改”255。魯迅激憤地指出:“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里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span id="6fhm4nt" class="super">256魯迅認為,反動統治者的這些文化統制政策,對于中國國民性弱點的形成有很大影響,是“遺留至今的奴性的由來”。

本文原載《人文雜志》1989年第3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称多县| 静安区| 日喀则市| 天台县| 日土县| 新建县| 临夏市| 抚顺市| 博罗县| 乡宁县| 双辽市| 赤水市| 石棉县| 波密县| 澄迈县| 张家港市| 长宁区| 高青县| 忻城县| 师宗县| 南部县| 花莲县| 兴仁县| 安乡县| 孟津县| 河津市| 乐亭县| 武川县| 台中县| 稻城县| 桐梓县| 正阳县| 甘南县| 德钦县| 香格里拉县| 文化| 特克斯县| 漾濞| 宜城市| 行唐县| 梅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