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遵循“內證為主”的基本原則

從清代就發展起來的考據學,到了二十世紀,由微觀的個體考證發展為宏觀的系統考辨。這種考辨必須經過“發疑—取證—推論”的過程才能得出結論,而結論的正確與否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證據的可信程度。上古音的研究在取證上一直遵循“內證為主”的基本原則。

與論證的主體同時代、同類別的事實證據,就是“內證”,這些材料是保留在古代文獻和韻書中的。音韻學的內證材料包括:

(一)古代韻文。誰都知道,科學意義上的上古音韻部的研究是從《詩經》韻腳的系聯開始的,但韻文材料在反映上古音韻部關系上數量不足。首先,先秦十三經不重復的單字將近6000個,至于魏晉,《昭明文選》的用字將近萬字,而《詩經》入韻字只有1850個注6,據此不能確定其他幾千個字的音讀。其次,有些入韻字出現的次數少,與之押韻的字也少。例如,在《詩經》中,“包、誘”只在《召南·野有死麕》一章中各出現一次,除二字相押外,不再與第三個字押韻;“條、聊”二字,各出現兩次,但兩次都僅僅是這兩字相押(《唐風·椒聊》一、二章);……遇到此類情況,系聯必然中斷。所以,必須補充其他韻文材料,《易經》《尚書》《左傳》《楚辭》《老子》《管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典籍中的部分韻文,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詩經》韻腳的不足。

(二)漢字的諧聲偏旁。漢字的諧聲偏旁彌補了韻文材料的不足。吳棫的《韻補》已經注意到利用諧聲考求古音,顧炎武大量考證諧聲材料,段玉裁提出“同聲必同部”,作出了規律性的總結。錢大昕在古聲母考求上也利用諧聲,如“古讀馮為憑,本從冰得聲”注7,憑字之聲符相同而推定其必同韻部、同聲母。以諧聲推斷字的古音,如“麟”字歸部的推定,大前提是如下的語音定律:造字時所取聲符的韻跟諧聲字的韻必定相同;小前提是如下的事實:“麟”與“粼”同從“粦”聲;結論是:“麟”與“粼”同部。(《唐風·揚之水》二章“粼、命、人”為韻,在真部。)清代研究上古音的學者,沒有不采用諧聲來推導、證明古音的。不過,必須明確,諧聲時代“聲符”相同,卻不能直接拿來作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需要經過甄別和整理:第一,時有古今,地有南北,所以同一個聲符在先秦兩漢的不同的時地可能代表著變化了的不同音值;第二,漢字不是標音文字,漢字的聲符是起區別作用的,只是與所諧字近似;第三,聲母中同部位的字或同為鼻音的字(明泥疑來等)聽起來音感相近,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憑借耳力嚴格分辨的;第四,漢字在一個很小的兩維空間構形,早期的非形聲字,時常可以記錄不止一個詞,是為同形字,所以它在作聲符時也常常代表不同的音;第五,較晚時期的形聲字,有時是早期古文字中多體象形字的理據重構,并非原初的形聲字。這些復雜的現象如不認真分析,就會產生對語音現象的錯誤解釋。

(三)古代文獻的字用材料。研究上古音的語音規律,首先要考慮聲、韻的類別與聲類、韻類的配合關系。上古聲母方面的一些主要的語音定律,如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娘日歸泥、照二歸精、照三歸端、喻三歸匣、喻四歸定、古無邪紐等,很多是通過古代文獻中的字用材料和直音材料來證明的,諸如異文中的同音借用字、同源通用字,以及聲訓、讀如、讀若等。韻部方面的一些主要結論,從顧炎武十部,到王力三十部(戰國),俞敏三十二部等,也都用先秦兩漢文獻中的假借、直音和讀若等材料來作為輔助的證據。

內證為主的原則,要貫穿到語言比較、對音等研究方法中。如果我們想從與其他語言的比較中找出上古語音的狀態,首先要把從上古文獻材料中歸納、整理、驗證過的語音系統描寫出來,一切比較和構擬如果不能符合形音義全面的事實,就難以成為結論,甚至不能成為科學的假說。這就是“內證為主”的基本原則。內證為主,外證為輔,不僅僅是音韻學的原則,而且是一切科學研究必須遵從的最起碼的原則。

內證為主,在親屬語言比較中,就是先要系聯上古漢語內部的同源詞,再系聯所謂的親屬語言內部的同源詞,然后對兩方面的同源系列進行聲音和詞源意義的全面比較。僅僅從個體詞的語音相似來確定同源,難免會產生附會,是有一定危險性的。例如:有人根據上古漢語與藏語的“米”聲母都是唇音而斷定它們是同源詞,他們忽略了,漢語的“米”與“迷、謎、瞇”等詞同源,詞源意義為“細小、隱”,而古代藏語的“米”與“結籽”相連,它們在各自的語言里屬于不同的詞族,也就有著不同的詞源意義。把詞匯意義的對譯當成詞源意義進行詞源比較,難免會產生借詞與同源詞混淆的問題。再如:有人把漢語的“含”與藏語的“含食”比較,又把上古漢語的“念”與藏語的“思想”比較,也忽略了上古漢語“含、念”等是同源詞,其共同的詞源意義“隱于內”,不應當按照詞匯意義分別進行比較。正是因為沒有對上古漢語同源詞進行系聯而僅僅進行單個字的比較,很多比較帶有隨意性,同一個詞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遵循以內證為主,外證為輔的原則來進行親屬語言比較,應當先各自進行內部的系統研究,各自形成系統后,如果有可比性,再進行相互的比較。如前所說,章太炎在《成均圖》里從音理上厘定了二十三部的關系,同時又有《文始》之作;王力先生在前人古韻學的基礎上,創建了科學的音系研究方法,同時又有《同源字典》之作。他們都首先在上古漢語語音與詞匯的關系上下功夫,在上古漢語音系與同源系列互證的事實上下功夫。

在歷史比較語言學里,有一個構擬出的“始源語”概念:

“始源語”又稱母語、基礎語。歷史比較語言學用語,指一個語系中最古老、最原始的語言,作為這一語系各個成員的共同始源,其他語言都是由它繁衍出來的。例如,漢藏語系的始源語是原始漢藏語,印歐語系的始源語是原始印歐語。始源語已不復存在,它是運用歷史比較法根據同一語系諸語言中已經證實的形式構擬出來的,所以只是一種假設的語言模式。注8

如果我們將其他語言的語言形式認定為漢語虛擬的始源語,而放棄漢語內部由同族詞系聯得到的實際讀音形式,這種方法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少呢?堅持內證為主的原則,不是不可以采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只是要把漢語自身的上古音形式當成主證,而把與其他語言比較得到的語音形式當成旁證。當二者發生差異時,要慎用虛擬的外證,避免把其他語言的狀態強加給漢語。

利用現代方言上推古音時,要考慮方言的地域差異與古今差異經過數千年的歷程,分化與融合共存,發展多途,演變多向;從音類上追溯語音演變擴散的層次不可簡單化,驗證古音的音值更需謹慎。

各地方音比通語更有存古性,由此,清代以來的古音學家都不同程度地利用當時的方音來研究古音。除了傳世文獻中的方音材料,近現代被用來研究上古音的還有現代方音。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受西方語音學影響,一些學者擬測中古音韻母音值的主要根據不但有現代漢語各地區的方言,還有漢音、吳音、高麗音、安南音等。這些材料中的方音信息,可據以考古音,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材料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古音音值,不同方音之間,哪一種方音的哪一種成分更接近古音的真實,這需要具有科學的語音歷史演變的觀點、具體材料具體分析的方法、綜合比較各種材料的能力。

高本漢用現代方言材料構擬中古漢語語音,其《中國音韻學研究》第四卷《方言字匯》利用了26種方言,其中包括22種現代方言和“高麗”“漢音”“吳音”“安南”4種域外方言。他首先構擬了中古漢語的語音體系,又在此基礎上利用《詩經》等古代韻文,構擬出上古音系統(三十五部,含獨立的去聲韻)。注9高本漢的構擬,當時和后來的人都有不同意見。如,高本漢據高麗譯音,認為四等有介音。這個意見值得商榷。因為反切一、二、四等為一類,三等為一類(舌齒音二、三等為一類),四等與一等具有一致性,一等沒有介音,四等也就不可能有介音。又如,《廣韻》有開合同韻和開合分韻的做法,高本漢根據現代的一些方言和蟹攝的安南譯音,提出合口介音分兩種:u和w。這遭到普遍的批評。因為《廣韻》中開合分韻的,有的在《切韻》中本來并不分。陸志韋說:

二三四等的合口,高氏一概作w,惟獨文韻系作u,而真韻系的w跟諄韻系的u居然并駕并驅。那都是陋點。《切韻》并不分真諄(就說《廣韻》吧,諄韻系也并非沒收有開口字。兩個合口可以強作分別,兩個開口怎么辦呢?)。 注10

諸如此類的意見還有很多。高本漢運用西方語言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漢語音韻,方法上是比較現代化的,而不少結論受到懷疑,其原因是漢語的方言之間的關系與印歐語系各語言之間的關系并不一樣,前者要比后者復雜。從《切韻》到現代方言,是不是都有直接的對應?中間又有幾個階段?各階段中孰與孰對應?從上古音到《切韻》,是不是直接的相承與對應?上古音是不是一個包含著方音和歷時音變的復雜體系?再往前點說,上古音是不是一個理想的來源于同一母語的體系?這其中哪一個問題沒有解決,都可能影響到由現代方言上推上古音的結論。

對音的方法是要利用拼音的外語與漢語的對譯材料,將外語已經分析了的語音結構移植到漢語這種音節文字上來。這是研究上古音韻,特別是分析每一個音節的內部結構的很好的辦法。但是,運用這種方法,要考慮到音系不同,兩種語言對譯中具有不切合性,這種不切合性表現在:不同的語言之間,由于音系不同,此語言中的某些音,在彼語言中沒有相同的音來對應,只能用相近的音去代表。如,梵文與漢語的對音就不是十分精確。周法高說:

我們知道:早期的梵文譯音,除了用知、徹、澄母對譯梵文的?,?h,?,?h外,還可以用來母字對譯它們。這究竟是什么緣故呢?原來梵文的?等,相當于國際音標的等,在漢語里沒有這一類的音,于是除了借用知系字外,有時還借用來母字。注11

又如,俞敏先生在進行梵漢對音后發現“漢末的漢話沒有c組塞擦音”,證據是當時對譯c組的漢字雜亂。如,對譯c的有照組的“周、舟、旃、招、遮、瞻、震、支、真”,還有“坻”(定)、“作、甾”(精)、“沙”(心)、“懿”(影)、“檐、閻”(喻)。注12即,漢末對譯梵語的c的字,除了照三,還有定紐、精紐、心紐、影紐和喻紐的字。這說明兩種語言的音系不同,一些音的對譯無法完全準確,只能是相近的。如果沒有內證為主的原則,這些例外的情況發現不了,結論就容易錯誤。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川县| 潜江市| 榆树市| 贵德县| 望奎县| 武平县| 铜鼓县| 光山县| 资溪县| 鱼台县| 通州市| 万州区| 巴塘县| 宜城市| 天气| 广饶县| 仙游县| 玛沁县| 三明市| 屏山县| 邢台市| 永顺县| 屏东县| 禹城市| 靖边县| 长汀县| 宿州市| 河南省| 罗甸县| 平定县| 集贤县| 敦化市| 林州市| 黄石市| 渭南市| 合水县| 莎车县| 萨迦县| 苍溪县| 邛崃市| 洪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