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以追求解釋力為研究的重要目標

早期傳統(tǒng)古音研究的一個首要任務,是為解釋經(jīng)典文獻服務,具體說,它是為訓詁服務的。承認這點并不貶低它在學術史上的價值。人文科學是以認識自己為終極目的的,六經(jīng)皆史,為解釋文獻典籍服務,就是為史料服務,也就是為還原自己的歷史服務。人文科學同樣是追求真理的,檢驗真理的重要標準就是要符合語言文字的客觀實際。

(一)上古音研究首先要服務于對文獻字、詞及其意義進行的解釋,通過這種解釋做到對文獻思想內(nèi)容的還原。

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后,傳統(tǒng)“小學”這個“附庸于經(jīng)學”的特點,曾經(jīng)被不少人否定過,但是,如果我們把它看作是一個起點,一個過程,而不是終點的話,這應當是一個最好的起點。漢語音韻研究一切好的品質(zhì),正是這個從語言文字實際出發(fā)又為解釋語言文字服務的起點帶來的。

“小學”為解讀古代文獻服務,清代著名的乾嘉學者戴震對此有過明確的說明。他的著名的比喻說:“六書、九數(shù)等事,如轎夫然,所以舁轎中人也。”注2“六書”就是漢字造字的方法,轎中人就是經(jīng)典中的道,語言文字是抬“道”的轎夫,也就是負載思想的工具。他說:

經(jīng)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未有能外小學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語言,由語言以通乎古圣賢之心志,譬之適堂壇之必循其階,而不可以躐等。是故鑿空之弊有二:其一,緣詞生訓也;其一,守訛傳謬也。緣詞生訓者,所釋之義非其本義;守訛傳謬者,所據(jù)之經(jīng)并非其本經(jīng)。注3

文字、音韻、訓詁之學是古代的小學,小學是為大學“學以致其道”打基礎的,學道超越小學,就會蹈空。這就清楚地說明了音韻學解釋文獻、還原文獻思想內(nèi)容的功能。清人戴震曾舉例說,是漢代人提出了“古音”的概念,他說:

古音之說,雖近日始明,然鄭康成氏箋《毛詩》云:“古聲填、窴、塵同。”及注他經(jīng),言“古者聲某某同”“古讀某為某”之類,不一而足,是古音之說,漢儒明知之,非后人創(chuàng)議也。注4

《豳風·東山》一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傳:“烝,窴也。”箋:“蠋蜎蜎然特行,久處桑野,有似勞苦者。古者聲窴、填、塵同也。”毛傳說“烝在桑野”當讀作“窴在桑野”,鄭箋說“窴在桑野”是“塵在桑野”。因為“窴、填”與“塵”古音同,“塵”通“陳”,都有故舊即陳舊義(《釋詁下》:“塵,久也。”),“塵在桑野”就是久在桑野的意思。又《小雅·常棣》四章:“每有良朋,烝也無戎。”箋:“古聲填、窴、塵同。”又:“常棣之華,鄂不韡韡。”箋:“不當作拊。拊,鄂足也。……古聲不、拊同。”在這里,鄭玄明確提出“古聲某與某同”的論斷,目的就是通過古音關系來解決古代文獻的用字問題,從而解釋文獻的意義,正確闡發(fā)古書的思想。

(二)從解釋具體意義提高到解釋語言文字中反映的語音現(xiàn)象,從一些與今音不同的情況中看到材料的時代、地域差異。

語音隨時代而變,后人閱讀古代韻文感到不協(xié),更加從音韻方面產(chǎn)生了解古音的需要,進一步促進古音研究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六朝、隋唐的“協(xié)句”“協(xié)韻”說,實際上接觸到了語音演變、古今音異的問題。羅常培先生說:沈重等人的“所謂‘協(xié)句’、‘協(xié)韻’,與他家所謂‘取韻’、‘合韻’等,皆指古音而言,此唐以前人已知古今音異之證”。注5按照當時的讀音,很多古代韻文無法押韻了,為了解釋這種現(xiàn)象,才有了“協(xié)句”“協(xié)韻”之說。如,《召南·何彼襛矣》一章:“何彼襛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雝,王姬之車。”“華”與“車”為韻,《釋文》:“車,協(xié)韻尺奢反。又音居。或云古讀華為敷,與居為韻。”陸德明說“車”字“協(xié)韻尺奢反”,“或云古讀華為敷”,不管是讀“車”為尺奢反,來與麻韻的“華”協(xié),還是讀“華”為敷,來與魚韻的“車”(音居)協(xié),猜測古音的讀法,就是為了解釋以今音讀《詩》感到不押韻的現(xiàn)象。通過這種解釋,六朝、隋唐發(fā)展了漢代關于古今音異的思想。

音韻學與文字學、訓詁學的明確分界,始于魏晉時代,到有清一代的乾嘉時期,音韻學不但明確了自己的研究對象和領域,而且有了自己獨特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但是,上古音的研究仍然是在追求解釋力的目的下發(fā)展的。“方音”“合韻”概念的提出,增加了新的解釋角度。

顧炎武從《詩經(jīng)》與《周易》《楚辭》的用韻差異出發(fā),提出先秦有方音。他在《易音》中說:

真諄臻不與耕清青相通,然古人于耕清青韻中字,往往讀入真諄臻韻者,當繇方音之不同,未可以為據(jù)也。《詩》三百五篇并無此音,孔子傳《易》,于《屯》曰:“雖盤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于《觀》曰:“觀國之光,尚賓也;觀我生,觀民也;觀其生,志未平也。”是“平、正”皆從“民”字讀矣。于《革》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至屈、宋亦多此音,《離騷》以“名”從“均”讀,《卜居》以“耕、名、生、清、楹”從“身”讀,《九辯》以“清、平、聲、鳴、征、成”從“人”讀,而秦漢之書亦時有之。……今吳人讀耕清青皆作真音。以此知五方之音,雖圣人有不能改者。

他認為:《詩經(jīng)》時代中原地區(qū)耕、真是不同的韻部;孔子齊魯方言以及《楚辭》代表的楚方言中耕、真常有合韻,這種合韻正是方音的表現(xiàn)。

江永進一步提出,不只是《騷》《易》用韻與《詩》韻有方音的不同,就是《詩經(jīng)》中也有方音。他在《古韻標準》“平聲第一部總論”中說:

《詩》中亦有從方音借韻者,東冬鐘既借侵,亦可借蒸,皆轉(zhuǎn)東冬鐘以就侵蒸,非轉(zhuǎn)侵蒸以就東冬鐘也。要之,此皆方音偶借,不可為常。

讀音和押韻違背了常態(tài),是時代變化和地域差異的反映。站在統(tǒng)一、規(guī)范的角度衡量“方音偶借”,就是一種“合韻”。規(guī)律之外,還有新的規(guī)律,不論是用古今音變,還是用方言分歧來解釋“合韻”現(xiàn)象,都使我們一步步接近了上古漢語語音的事實。音韻學的解釋力,在這里更好地顯示了出來。

(三)對字詞語音關系的解釋,也就是對漢字構形系統(tǒng)、詞源系統(tǒng)的解釋,是古韻學解釋力的進一步拓展。

“古音”概念的最初提出就是緣于對上古漢語事實解釋的需要,古音研究的發(fā)展就是緣于對眾多上古漢語事實的綜合、全面解釋。古代漢語語言文字材料是古音學的土壤,對語言文字現(xiàn)象的解釋是古音學發(fā)展的動力,從這塊土壤里成長起來的古音學,是為了解釋漢語言文字現(xiàn)象,也只有從漢語言文字土壤里成長起來的古音學,才能真正解釋這些現(xiàn)象。人們以前往往說,清代古音學的發(fā)達推進了訓詁學和文字學的發(fā)展,殊不知清代音韻學的發(fā)展,實際上也是以訓詁和文字材料來推進的。正是古音學和語言文字解釋之間的這種互動和辯證關系,成就了乾嘉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高峰。乾嘉學者哪一個不是從解釋上古語音現(xiàn)象的宗旨出發(fā)來發(fā)展自己的音韻體系的?戴震的九類二十五部與《轉(zhuǎn)語》、王念孫的古韻二十一部與《廣雅疏證》、段玉裁的《六書音均表》與《說文解字注》,都是以語言文字材料進行古音研究,又以自己的古音體系解釋漢語古代文獻和漢字中存在的語音現(xiàn)象的。

語音相同相近的關系除去偶然的情況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詞語淵源上的聯(lián)系。從漢語同源詞的兩兩系聯(lián),到成群的局部系聯(lián),再到網(wǎng)絡狀的詞族系聯(lián),人們一直在探討漢語詞匯之間在不同階段的淵源關系。這種探討,使音韻學的解釋語言現(xiàn)象的目標從文獻解釋的目的,提升為語源學的目的。

詞源關系的探討一開始就以語音為線索,所以,上古語音關系是詞源研究最重要的標準之一。最初的詞源關系研究是零星的,因為,在古音學還沒得到很好發(fā)展的時代,是不可能有條件進行較為全面、較大規(guī)模的詞源關系研究的。到了戴震、段玉裁、王念孫時代,古音體系的框架基本構成,就有可能進行較系統(tǒng)的詞源關系研究。他們把自己建立的古音體系,首先施之于文字訓詁學中的音近義通現(xiàn)象。段玉裁《六書音均表》成而后注《說文》,王念孫用他的古韻二十一部疏證《廣雅》,都是以當時古音學的最高成就解釋古代文獻中的音義關系,達到因聲求義的頂峰。

在戴、段、二王的訓詁學之后,章太炎要開拓的是現(xiàn)代語言學意義上的詞源系統(tǒng)研究。詞源系統(tǒng)的研究需要一個古音系統(tǒng)的支持。在王念孫、江有誥的古音二十二部基礎上,章太炎從“脂”部中立一“隊”部,成為二十三部,并創(chuàng)制了《成均圖》。上古文獻和字書中表現(xiàn)出詞的同源關系,不是同一時、地的產(chǎn)物,用一個統(tǒng)一的音系去解釋,語音關系會很紛繁,因此,清人開始用“轉(zhuǎn)”的概念來描寫各部類之間的多元關系。這些各種各樣的“轉(zhuǎn)”如何從現(xiàn)代語音學的音理上解釋?它們之間是散亂的還是互有關系?章太炎綜合清代古音學體系對各部之間關系的安排意見,使韻類的多重的復雜關系統(tǒng)一于一個整體的理論框架之中,解釋了上古漢語同族詞的孳乳與變異。

王力的《同源字典》弁以《同源字論》,其中的《韻表》和《紐表》就是解釋同源詞語音關系的標準。跟章太炎一樣,除了聲、韻的部類劃分,他還建立了聲、韻的系統(tǒng),據(jù)以確定對轉(zhuǎn)、旁轉(zhuǎn)、通轉(zhuǎn)、準雙聲、旁紐、鄰紐等語音的遠近親疏。這些都是為了用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發(fā)展出的復雜的語音關系,來解釋復雜的詞族關系。

古音研究的這種追求對語言事實的解釋力的傳統(tǒng),是值得我們繼承的。古音研究如果不能解釋古代文獻中反映的各個層面的語音事實,它的科學性是很難得到證實的,方法再“現(xiàn)代化”,也難以論定其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安县| 永寿县| 新绛县| 苏尼特右旗| 兴安盟| 伊春市| 交城县| 图们市| 静安区| 枣强县| 宜良县| 英德市| 龙口市| 池州市| 凉山| 巴南区| 古田县| 永济市| 嘉善县| 泾源县| 福鼎市| 罗平县| 昔阳县| 米易县| 阳城县| 盐源县| 藁城市| 海宁市| 青海省| 莱西市| 云龙县| 江都市| 三门峡市| 罗田县| 石屏县| 霍林郭勒市| 南岸区| 谷城县| 海口市| 读书| 务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