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大政治學評論(第9輯)
- 肖濱主編
- 3072字
- 2022-07-22 11:11:48
四、啟蒙民族主義的侵略性
盡管“三導向說”敏銳地注意到,不能把維護國家主權的正當性納入侵略性的范疇,但吉登斯等人還是把民族主義的侵略性看作民族主義導向國家主權的結果,似乎與公民身份毫無關系。這種歸納方法盡管看到了民族主義侵略性所產生的真實的一面,但也造成了兩種不利的結果:一是把公民身份置于國家主權的對立面,認為公民身份催生民族主義的啟蒙性,國家主權則只會催生侵略性;二是忽視了實際政治中許多公民身份導向的民族主義也具有侵略性的事實。
首先,必須指出的是,公民身份與國家主權之間并不是彼此對立的關系。國家主權、公民身份和民族主義本質上都是現代的現象,它們之間相互關聯,而不是彼此對立。現代公民身份以國家主權的出現作為前提。主權的出現意味著清晰領土邊界的確立,只有在這一前提下,才能談得上個體在國家中的明確的成員資格,并在此基礎上討論個體對于國家所具有的權利和義務。反過來,國家主權也以公民身份理念作為基礎,現代國家都建立在公民身份所蘊含的“人民主權”觀念的基礎上。從民族主義的維度來看,如吉登斯所言,如果不存在“人民主權”這一產生于近代歐洲的自由主義理念,民族主義也就不會出現(Giddens,1995:192)。這一點可以從民族主義和人民主權觀念同時誕生于法國大革命這一事實中得到印證。從本質上說,民族主義是人民主權觀念的文化表達,它為國家主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心理動力。吉登斯等人之所以會潛在地把國家主權與公民身份對立起來,是因為他們在分析民族主義與國家主權或者公民身份的聯系時,割裂了后兩者之間的聯系。當然,強調主權與公民身份之間的關聯并不意味著必須持一種僵化的觀點,認為它們對民族主義具有同樣大的影響,而是要表明,如果把它們潛在地對立起來,將會扭曲我們對于民族主義的認識。
前文已經分析了公民身份導向下的民族主義的啟蒙性,強調了公民身份與國家主權之間的關聯而不是對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就可以對民族主義的侵略性視而不見。不論在歷史上還是當代,侵略性民族主義都是大量存在的現象。那么,由此引申出來的一個問題是:這種侵略性又是如何產生的?對于這一問題,首先必須強調的一點是,吉登斯的觀點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特定條件下,領袖人物所倡導的學說對于侵略性民族主義的生成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吉登斯,1998)。這里,不能把領袖人物等同于一般的政治領導人物。前者的特征在于:他們具有非常深厚的群眾基礎,獲得了人們廣泛的心理認同。在國家主權受到外在威脅——不論這種威脅是實際存在的還是想象出來的——的條件下,領袖所倡導的價值對于民族性的生成意義重大。如果領袖所倡導的是一種良性的、啟蒙的學說,民族主義也將相應變得具有啟蒙性,反之,則可能形成侵略性民族主義。“回歸對領袖的形象以及他/她所代表的象征和主義的認同,這是民族主義的基本特征。無論是良性的抑或好戰的,它都表現為對‘群體內’的強烈心理依附和對‘群體外’的區別對待”(Giddens,1987:179)。這一觀點至少說明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民族主義侵略性與以前封建君主等的侵略性存在區別;二是侵略性民族主義與公民身份存在關聯。從前者而言,侵略性民族主義是一種有著廣泛群眾基礎和得到人們心理認同的侵略性,前現代時期的各種侵略性則主要表現為個人的侵略性以及對部下或者臣民的脅迫。從后者而言,現代歷史上出現的侵略性民族主義大多與民主政治聯系在一起。民主政治、魅力型領袖和具有煽動力的學說結合在一起,成為侵略性民族主義生成的基本要素。如果法西斯主義是侵略民族主義的典型的話,吉登斯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它與公民身份之間的關聯:“法西斯主義國家是下列兩個方面的成功結合:首先是侵略或者排外性的民族主義,其次是對作為共同體利益最終仲裁者的國家的普遍忠誠。”(Giddens,1987:178)
除了由于領袖人物的導引而形成侵略民族主義的情形之外,即使在代議制民主正常運作的條件下,民族主義也很有可能表現出侵略性,這種情形或許代表了侵略性民族主義生成的另一種方式。侵略主要針對其他的民族或者國家,民族主義對外的侵略性與對內的啟蒙性可以實現完美的結合,這不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今時代都不是什么罕見的現象。在英國的歷史上,議會的職能在相當長一段時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制止各種瀆職和不法行為,保持公共生活的和諧;二是圍繞對外戰爭問題進行辯論和做出決定。這種運作方式給英國帶來的結果是多方面的:戰爭的決策機制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展;戰爭的持續動員和勝利凝聚了民族的成員,激發了民族的自豪感;源源不斷的戰爭收入則推動英國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那里,民主國家就像一個股東享有充分權益的大型有限股份公司,議會是董事會,國家的成員則是股東。如果戰爭能夠獲益(無論是經濟上的還是意識形態上的),那么,這筆生意就可以做,如果賠本或收益甚微,那么,這筆生意就不要做,因為它有損大部分股東的利益,股東們就有權否認國家的戰爭行為(陳曉律,2008)。通過這種方式,對內民主與對外侵略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促進的機制。“民族主義”一詞似乎并不適合于美國,因為它沒有悠遠的民族記憶和民族文化,也沒有可以引起民族悲情的歷史創痛。但是,美國特殊的歷史卻孕育出其獨特的民族性:一種以移民文化為基礎、以成就為導向、面向未來而不是過去的民族主義。安納托爾·列文認為,美國民族主義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公民民族主義,體現在“美國信條”上,即對于自由、立憲、法律、民主、個人主義以及政教分離等的信念;一是奉行“大棒”和擴張政策的超級民族主義。同時,他還提出,前者是美國力量的支柱,是美國影響世界的支柱,它對人類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Lieven,2004)。但是,過去十余年的世界形勢似乎表明,美國的公民民族主義與對其他民族和文化的侵略是相容的,這從美國對伊拉克、前南聯盟、阿富汗等國的入侵,從當今美國與伊朗等國的緊張關系中可以得到印證。
綜合以上所有的分析,可以看出,也許,公民身份導向的民族主義并不像吉登斯等人所認為的那么簡單,僅僅用“啟蒙性”就可以概括其所有的性質。本文沒有否認這種民族主義所具有的啟蒙性質,但要求對啟蒙的條件作更深的分析、對啟蒙的內容持更廣的視野。同時指出,在強調這種民族主義所具有的啟蒙性的時候,還必須看到它對于其他民族、族群或者群體所具有的排斥性和侵略性,并且從全球化發展、國內外形勢變化的動態的角度來看待這種啟蒙性,國際移民、恐怖主義等外生變量可以影響甚至改變民族主義的啟蒙性,使之走向封閉、排斥甚至是侵略。
參考文獻
陳曉律:《第一個工業化民族的民族主義》,《世界歷史》,2008年第3期,14—27。
安東尼·吉登斯:《民族—國家與暴力》,胡宗澤、趙力濤、王銘銘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
肖濱:《民族主義的三種導向——從吉登斯民族主義的論述出發》,《開放時代》,2007年第6期。
Brubaker,R. 1992. Citizenship and Nationhood in France and Germany(Vol.21).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aulks,K. 1998. Citizenship in Modern Britain.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Faulks,K. 2000. Citizenship(Key Ideas).
Foucault,M. 1997. Ethics: Subjectivity and Truth(Vol.1). New York: New Press.
Giddens,A. 1985. 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Vol.2).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iddens,A. 1987. 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Vol.2).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iddens,A. 1987. Social Theory and Modern Sociolog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A.,& Dallmayr,F. R. 1982. Profiles and Critiques in Social Theor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iddens,A.,& Merton,R. K. 1987. Sociology: A Brief But Critical Introduction. Harcourt College Pub.
Giddens,A.,& Pierson,C. 1998. Conversations with Anthony Giddens: Making Sense of Modernit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eater,D. 2004. Citizenship: The Civic Ideal in World History, Politics and Education.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Kymlicka,W. 1995.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Marshall,T. H.,& Bottomore,T. B. 1992.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Vol.2). London: Pluto Press.
Martin,P. 2003. Bordering on Control: Combating Irregular Migration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No.13).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Messina,A. M. 2007. The Logics and Politics of Post-WWII Migration to Western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even,A. 2004. America Right or Wrong: An Anatomy of American Nationalism(Vol.2012).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ster,R. 1997. Citizenship: Towards a Feminist Synthesis. Feminist Review,57(1),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