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國際傳播研究(總第9輯)
- 吳應輝
- 959字
- 2022-07-22 11:15:56
三、澳大利亞漢語課堂中的文化教學策略
(一)中小學漢語課堂中的文化教學策略
文化教學策略需因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甚至教學條件而異。對于澳大利亞中小學來說,雖然澳洲聯(lián)邦教育部于2013年出臺了中文教學大綱,給中文教師提供了規(guī)范性的指導,但是對教材的選取、教學方法的運用都沒有做出明確規(guī)定,完全由教師個人決定,有相當大的靈活度。例如,墨爾本半島中學的周曉康老師采用吟唱歌謠的方式來教授中文課(如周曉康, 2010),而有的新南威爾士州的中小學老師則采用多媒體網(wǎng)絡平臺,通過教學生做手工、做中國菜、組織表演、參觀有中國特色的景點、展覽等方式來吸引更多的學生學習中文。一項問卷調(diào)查顯示,這些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文化活動深受中小學生喜愛,大大激發(fā)了他們學習中文的熱情(Gao,2014)。
(二)高校漢語課堂中的文化因素及其教學策略
澳大利亞各高校在教學目標的制定和教材的選取上都有其獨立性與自由度。文化因素也以不同的方式納入漢語教學中,從選編有文化知識點的教材,到明確剖析語言點中蘊含的文化信息,從組織長短期中國留學項目、開設沉浸式課程,到安排學生與漢語母語者進行網(wǎng)絡視頻交流。也有大學使用多媒體動畫模擬中國的真實交際場景,讓學生在網(wǎng)游中習得漢語(Huang & Grant,2010)。一項問卷調(diào)查顯示,包含英文注釋、介紹文化熱點、重視文化差異的教材,深受海外中文專業(yè)學生歡迎(Gao,2014),《中文聽說讀寫》( Yao & Liu,2009)就是其中很好的一部。該教材以學習者母語和文化為出發(fā)點,明確對比了漢英兩種語言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信息,許多學生表示自己之所以學習漢語便是出于對異域文化的好奇。漢字對英語母語者來說,是個難點,但根據(jù)漢字的形音義編成小故事、順口溜,便可將難點轉化成學生的興趣點,編故事本身需要體現(xiàn)漢語以形表意的文化信息,因此,讓海外學生對漢字及中國文化相當著迷。此外,突顯文化差異的任務設計及互動可讓學生意識到兩種語言在詞匯、語法和語用上的差異,更好地提高語用能力。比如,教師在組織角色扮演時,安排不同組的學生分別拜訪中式家庭及西式家庭,讓學生在練習語言的同時,有意識地感受到稱謂方式在兩種文化中的差異,教師還可選取播放反映中國真實交際情境的相關視頻,讓學生在提高言語技能的同時,感受到漢英在詞匯、語法、語用及文化上的差異,從而有效地提高運用漢語的交際表達能力,避免現(xiàn)實交際中尷尬局面的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