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的祖先是宋國的貴族。孔子三歲喪父,少時“貧且賤”。長大后,曾當過管倉庫的“委吏”和管牛羊的“乘田”等小官,頗有實際才能。他學無常師,努力掌握三代文化,特別是周代的禮樂。三十歲左右,他開始興辦私學,在社會上漸漸有了名聲。五十歲時,他當上了魯國的“中都宰”。中都是魯國的公邑,邑宰的職位并不高。孔子在此任職一年,政績頗佳,“四方皆則之”。第二年,孔子升任魯國的“小司空”,是掌管土木的副官。后升任“大司寇”,是負責國家司法、刑獄和治安的最高長官,爵位為大夫。孔子以司寇之職攝行相事,即代理魯國最高行政事務。齊魯夾谷之會,孔子以智謀使魯國取得外交與軍事勝利。不久因政局動蕩、齊人離間,孔子不得已率弟子離開魯國,奔走于衛、宋、陳、蔡、齊、楚等國,度過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他的道德理想主義的政治主張不為各國執政者所采納,棲棲惶惶,找不到一個容身之所,在陳蔡竟陷于絕糧的窘境。但他仍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持守道義,席不暇暖,不畏辛勞,樂以忘憂,在困厄中與弟子“習禮大樹下”,“講誦弦歌不衰”(《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重返魯國時,已是六十八歲的老人了。他在生命的最后五年,專力從事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典籍,刪修“六經”。“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史記·儒林列傳》)“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穆,編次其事。”(《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對《詩》《書》的內容加以取舍和編排,又對《禮》《樂》作加工整理使之重新恢復。孔子晚年喜讀《周易》,乃至“韋編三絕”,并親自為《周易》作《傳》,后人稱之為《易傳》。他又依據魯國史官所記的《魯春秋》改寫成《春秋》,以褒貶是非善惡,史稱“春秋筆法”。孔子最大的貢獻是創造性地奠定了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觀。要了解孔子,《論語》是重要的資料,該書搜集了孔子與門人及當時人的一些對話,平易親切,耐人尋味,反復誦讀,加上自己的生命體驗,甚有裨益。要研究孔子,光靠《論語》是不夠的,大小戴《禮記》(《禮記》,又稱《小禮記》,是解釋《禮經》的書籍。西漢時,傳習《禮經》的有十三家,只有戴德、戴圣叔侄所傳之禮行于世。戴德傳《記》85篇,稱為《大戴禮》;戴圣傳《禮》[《禮經》]49篇,稱為《小戴禮》,即習稱的《禮記》)及漢代人編撰的一些書、出土簡帛中都保留了不少七十子后學傳述孔子思想的資料,應予以充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