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哲學史
  • 郭齊勇編著
  • 5286字
  • 2022-07-22 11:14:24

第二節 《易經》、陰陽、五行、和同

中國先民認識自然、社會、人身與人生,經歷了復雜的過程。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在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活動中,力圖把握天、地、人、物、我等各種現象,特別是身邊的現象及現象間的因果聯系。人類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利用占卜來預測吉兇,占卜使用的道具各異。三代時人,遇到祭祀、征戰、農事、商旅、婚嫁諸事,常以龜占卜,以蓍占筮。例如殷人常用龜卜,即在龜甲上以刀鉆洞,以火烤之,從龜甲裂紋的形狀變化,判斷所卜問事的吉兇。殷墟甲骨卜辭就是一些占卜結果的記錄。周人并用龜卜與筮占。所謂筮占,是以蓍草的排列組合方式的不同,來對占問事加以解釋、判斷或推理。筮辭記錄下來以后,被編成不同的筮法體系,以后的筮占還要根據經過編排的筮辭,對照著查看、推演。卜法、筮法各有不同的系統,不同的規則,卜筮者的主觀臆測當然也加入其中。

傳說夏有《連山》,殷有《歸藏》,周有《周易》,都是占筮之書,大約是不同時代盛行的若干筮法中的幾種典型。這些體系的形成,均經過了由簡單到復雜的漫長過程?,F在我們看到的《易經》,有六十四卦的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辭,盡管這些筮辭在內容上缺乏內在聯系,但在形式上卻編排成有條理的體系。據說是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即重疊八卦成六十四卦而形成了《易經》。從《易經》卦爻辭中所保留的社會歷史資料來看,有些卦爻辭在殷周之際就有了。

《易經》不出于一時一人之手,其卦爻辭是長期積累的產物,大約編纂于殷末周初。而且從西周到漢代,很可能有不同的筮占體系,《易經》也有不同的編排系統,其卦爻辭日漸豐富,其具有數學變化規律的形式系統也日漸嚴整。從《左傳》《國語》看,春秋(所謂春秋時期自周平王東遷算起,約前770年至前476年)前期雖有不同的筮占體系,然卦象、卦名已逐漸統一,卦爻辭各不相同。春秋中后期,用《周易》來解釋各類事物的例子漸漸增多了。

《易經》的符號是卦畫,文字是筮辭。卦畫有兩個基本符號,即兩種爻:“”與“”。由三爻組成一卦,共有八卦(經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六十四卦(別卦)由八卦兩兩相重演變而成。如乾()、坤()、泰()、否()、謙()、豫()、剝()、復()等。

每一卦和爻下均有簡短的卦辭和爻辭。開始時,兩爻并不代表陰陽,很可能是長短蓍草的表示,以后才有了奇偶的意思。由一長兩短或兩短一長蓍草的不同排列,就有了經卦。八卦在開始時也不具有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事物的意義。以上意義都是在春秋時,人們增加上去的。

西周時期《易經》的編排體系,我們還不清楚,但今天我們看到的《易經》的祖本,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春秋時人們有了陰陽的觀念,又有了卦象說,其編排結構大體上反映了對陰陽力量的相對、消長、轉化和事物發展變化的一些簡單的看法。例如乾卦,為卦象符號,乾為卦名。其卦爻辭:

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貞”是卜問,“利貞”是利于卜問。每卦六爻,自下而上為序,第一爻稱“初”,第六爻稱“上”,凡陽爻稱“九”,陰爻稱“六”。這一卦開始亨通,利于卜問。第一爻喻象為龍潛伏在底下,未可施用。第二爻,龍出現在原野上,利于見位高的人。第三爻,君子白天勤勉不倦,晚上警惕,常常如此,即使遇到危難仍不會有災害。第四爻,龍跳到深水里,可以無災害。第五爻,龍飛躍上天,象征騰升,利于見到位高的人。第六爻,龍飛到極高,物極必反,將有兇災。最后總結:本卦六爻都是陽爻,稱“用九”。群龍卷在一起而不見其首,這就沒有亢龍之悔,故總體上是吉卦。本卦通過對自然、人事經驗的總結,反映了作易者對事物變易的看法,有一定的哲理性。例如事物或人的發展由低到高,由新生到成熟,發展到一定地步或地位,就要注意是否會走向反面。人們如何避免“咎”———災害或過錯呢?要善于進行調整,以避免發展的極限。對于人自身來說,不能太滿太過,應有憂患意識,保持勤勉謹慎的狀態。看來人們是可以有作為的,可以避免兇禍,爭取好的結果。

爻與爻、卦與卦之間,也反映了作易者或編纂者的相互聯系、相對相關、互補互動的意識。乾與坤、泰與否、謙與豫、剝與復之間,都是兩兩相對,相互關聯與轉化的。泰卦的卦象是乾下坤上,本身是吉卦,象征天地陰陽交合通泰。但九三爻指出:“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即注意平與陂、往與復之間的變化,沒有一直平坦而不陂斜的道路,沒有永遠向前而不曲折反復的進程。上六爻為變爻,喻象非常不好,貞吝(即貞問不利)。否卦的卦象是坤下乾上,天地陰陽不能相交合,萬物不通,閉塞,本身是兇卦。但九四爻開始轉好,九五爻指出:“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毙菔窍矐c。意思是能注意到閉塞而加以警惕就是好事,所以大人吉。警惕著危亡,就會像系縛在豐茂的桑樹上一樣穩固。上九爻為變爻,指出閉塞不通之時不會太長,開始不利,而后喜事就來了。所有卦中,一般二爻、五爻是吉、無咎,后人理解為取剛柔的中道、平衡,這可能也反映了《易經》的創作者在總結各種經驗時,重視和合、中平的意識,防止過與不及。

“氣”與“陰陽”的觀念出現在春秋初期。周幽王二年(前780),西周都城鎬京附近的涇、渭、洛地區發生地震。掌管記事、占候、星歷職務的太史伯陽父說:

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ā秶Z·周語上》)

伯陽父認為天地間有一統一的“氣”,叫“天地之氣”,其間有一定的次序。人事秩序的混亂會導致天地之氣的失序。天地之氣中,有一部分叫陽氣,有一部分叫陰氣。他以陰陽兩種氣、兩種力量失去其固有的秩序,即正常的關系、位置與平衡,陰氣壓住了陽氣,使陽氣伏在地下不能上升、散發,來解釋地震發生的原因。他同時指出,陽氣失去了正常的位置,陰陽二氣不能通暢往來,地下平衡的破壞,將導致水源的阻塞,水不能潤土,即成旱災,老百姓將缺乏足夠的生活資料,國家就會滅亡。他警告說,從前伊、洛干涸,夏朝就滅亡;黃河干枯,商朝就滅亡;國家一定要依靠山岳河流,地震發生,山崩流斷,正是周朝的亡國之兆。伯陽父以自然界陰陽二氣的對立、聚散、屈伸、消長,內在固有的關系、秩序與綜合平衡,以及自然與人事之間的相互影響來解釋、推演地震現象。

春秋時期用陰陽二氣解釋星象、氣候、災害、音律、疾病的現象甚為普遍。秦國醫官醫和為晉侯看病,論證人身之氣與天地之氣的關系:

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災。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左傳·昭公元年》)

這就把天地之一氣分為陰、陽、風、雨、晦、明六種氣,把諸色、聲、味、疾均視為六氣運行的結果。其中反映的是秩序和平衡的思想。醫和的意思是:人之氣與宇宙之氣相感通,六氣之間有一種關系,人在某一方面不夠節制,感應的某種氣偏多,就會打破人身系統的平衡,產生某種疾疾。他把六氣與四時相配合,強調按四時序(順)五味五色五聲之自然,即對此三者的享受要有節制。當然,用六氣來說明世界的變化,不如陰陽二氣方便。

中國哲學的宇宙自然論不是原子論、構成論的,而是氣論、生成論的。“氣”與“陰陽”的范疇表達了一種宇宙的秩序與關系,方便說明宇宙的生成演化?!皻狻本哂袩o形無象、無所不包、彌淪無涯、能質混一的特性,是能動的、生機的、連續的、整體的。“陰陽二氣”的表述則把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據,立足于內在的諸種力量中相互克服、制約的兩種主要力量。這兩種力量又是交互作用,相互補充與促進的。但在一系統中,需保持均勢與平衡,任何一方偏勝,不能“交通成和”,則失去正常的秩序。因此,人們要善于“燮理陰陽”。“氣”論與“陰陽”觀不僅用來說明自然,也被用來說明社會、人事、人文現象、人身與人心等。它尤其方便說明自然、社會、人事之間也處在一個大系統之中。

當然,春秋時期也有思想家把天道與人事分開處理。據《左傳·僖公十六年》記載,宋國發生了隕石現象和六只鹢鳥倒退著飛過都城的事,周內史叔興認為:“是陰陽之事,非吉兇所在也?!彼鞔_提出“吉兇由人”的觀點,把“陰陽之事”限定在自然世界。據《左傳·昭公十八年》記載,子產也有把天道人事分開來的思想,指出:“天道遠,人道邇?!睋秶Z·越語下》,越國的范蠡也把四時運行的“天地之常”看作是陰陽二氣運行的結果,指出人們只能遵循天地的常規,按照星辰出沒和四時運行來行動:

古之善用兵者,贏縮以為常,四時以為紀,無過天極,究數而止。天道皇皇,日月以為常。明者以為法,微者則是行。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與之俱行。

在此基礎上運用陰陽剛柔之兵法。

“五行”范疇在文字上見于《尚書》的《甘誓》和《洪范》。在前12世紀中期武王克商后,箕子對武王講治國之道,“五行”被列為九條大法的第一條: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尚書·洪范》)

人手有五指,故常列舉五種事體。這里列舉的是與人之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五種重要資材,并指出其特性和味道。從三代到春秋,人們認為這五種材料各有主宰的神靈,國家專門設置五行之官供奉這五種神靈,并舉行祀典。

晉郤缺對趙宣子說:“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左傳·文公七年》)子罕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五行與谷并列而為六府,是民生不可或缺的生活資料。從夏代開始,六府就是管理這六種生活資材的部門。春秋時期,人們一般把“五行”視為五種通用的資材。就其效用而言,謂之“材”;就其通用而言,謂之“行”;就其收藏而言,謂之“府”。據《國語·鄭語》周太史史伯對桓公說:

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

史伯指出,以土與金木水火和合,產生了豐富多樣的世界。這也是以五行作為基本材料。史伯的重心是說多樣性的重要,不相同的東西的雜合,多樣性的統一(和)乃是人與萬物得以生長繁衍的基礎條件。簡單的同一(同)不可能生出任何新的東西。他奉勸周王室多聽不同的聲音,不要拋棄“和”的法則而專門喜歡同一。在“和實生物”的思路下,五色成文,五音成聲,五味成食,“五行”產生百物。

春秋后期齊國政治家晏嬰也主張去同取和。他強調:“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在過與不及之間保持中道,求得為政之“平”。就君臣關系而論,晏子指出:

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傳·昭公二十年》)

更早以前,人們在人口的繁衍上已認識到血親之異緣、遠緣的優勢。在“五行成百物”“和實生物”“和同之辨”中,春秋時人已明確認識到“和”是“生”,即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原則,認為差異性、多樣性、多元性才具有生命力、生機。人們在對自然界、社會政事和人自身的經驗中,已有了差異統一、生態平衡的認識。世界不可能單一化、同質化,以同裨同,以水濟水,那樣萬物不可能繁榮滋長。因此,人世間需要有多種意見、各種力量的并存共處,以他平他,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相濟相生。

前510年,晉國史官史墨評論季氏趕走魯昭公這件事時指出:

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配)耦。王有公,諸侯有卿,皆有貳也……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故《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比笾?,于今為庶,主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壯”,天之道也……(《左傳·昭公三十二年》)

在史伯論“和實生物”、晏嬰論“和同”中已有了“多”中之“兩”的意識,注意到“以他平他”和君臣之可否相濟相成,而在史墨論“物生有兩”中,則進一步看到多樣性中有主導性的兩種力量的搭配、對立與互易。他運用了《周易》“大壯”卦來說明。“大壯”的卦象為乾下震上,震為雷,即雷在乾上。如以乾喻君,雷為臣,則君臣易位是正常的。社稷本沒有常主,君臣之位也不是固定不變的。

思考題:

1.在殷周之際,周公等人的觀念發生了哪些變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有什么意義?

2.試談《易經》中相互聯系和變化的思想。

3.談談最早的“氣”與“陰陽”的學說。

4.為什么說“和”是世界生存與發展的原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水市| 黄山市| 九江县| 灌南县| 通山县| 海原县| 根河市| 沽源县| 根河市| 敦化市| 麦盖提县| 瑞金市| 太康县| 通渭县| 石城县| 都安| 班戈县| 惠州市| 日照市| 广宗县| 祥云县| 新乡县| 新沂市| 定边县| 铜梁县| 南平市| 乾安县| 左云县| 时尚| 敖汉旗| 疏勒县| 弋阳县| 黄大仙区| 沙河市| 乌拉特后旗| 通道| 凤阳县| 博湖县| 新巴尔虎右旗| 民乐县| 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