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戈拉
  • (印)泰戈爾
  • 5579字
  • 2022-07-20 17:08:01

譯本序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是我國讀者比較熟悉的印度作家。他在一生漫長的八十年中,辛勤地從事文學藝術的創作活動,直到逝世前不久,還在孜孜不倦地寫作。他寫了五十多部詩集,一百多篇短篇小說,十二部中、長篇小說,二十多個劇本,還有許多游記、書簡、回憶錄以及有關文學、哲學、教育、宗教、社會方面的論文和專著。此外,他還譜寫了兩千多首歌曲,畫了近兩千幅畫。

他那些內容深刻、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對印度近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豐富了世界文學的寶庫。

泰戈爾從十多歲起就寫詩,他的詩集《吉檀迦利》榮獲一九一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人民稱他為“詩圣”“印度的良心”。他不僅是一個杰出的詩人,也是一個反帝、反封建的戰士。魯迅先生說:“泰戈爾富有民族思想,是個愛國詩人。”一九○五年,英國殖民地總督寇松在印度公布一項法令,陰謀將孟加拉分割為兩個部分,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這種政策遭到了印度人民強烈的反對,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民族解放運動。泰戈爾熱情地投身于這個運動之中。他登臺演說,揮筆賦詩,鼓舞印度人民的斗志。后來,由于他反對暴力行動,主張多做些“建設性的”工作,比如消滅愚昧與貧困等,于是專門從事創作和教育工作,不再直接參加民族解放運動。一九○一年他在圣諦尼克坦辦了一所學校,一九二一年改建為著名的國際大學。但在一九一九年,英國殖民政府為了鎮壓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命令軍隊在阿姆利則開槍打死打傷了一千多名印度人,制造了“阿姆利則慘案”。泰戈爾拍案而起,給印度總督寫了一封義正詞嚴的信,提出強烈的抗議,并聲明放棄英國政府授予他的“爵士”稱號。從那時起,他再度參加了熾熱的反帝斗爭。他不僅關心印度的命運,也很關心世界各國人民。一九三四年,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他憤怒地譴責了意大利侵略者;一九三八年,捷克受到德國法西斯的蹂躪,他堅決支持捷克人民反法西斯的斗爭。

泰戈爾是中國人民的朋友,早在一八八一年他二十歲時,就寫了《死亡的貿易》,譴責英國帝國主義向中國傾銷鴉片、毒害中國人民的罪行。當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踏進中國神圣的領土時,他以古稀之年,抱病參加印度人民聲援中國人民的斗爭,并且發宣言、寫文章、演說、賦詩,用各種方式給中國人民以巨大支持。他曾預言:“中國這種巨大的力量,一旦能讓她在現代化的道路上運行,那就是掌握現代科學,那時世界上恐怕沒有力量能阻擋她向前邁進。”

泰戈爾重視并熱愛中國文化。他喜愛屈原、白居易、蘇軾的詩和老子的哲學。他曾兩度訪問中國,宣傳印中人民友好。他提倡研究中國文化,并在他創辦的國際大學開設中國語言和文化的課程,使印度人民加深了對中國人民和中國文化的了解。

周恩來總理生前訪問國際大學時,曾稱贊:“泰戈爾不僅是對世界文學做出了卓越貢獻的天才詩人,還是憎恨黑暗、爭取光明的偉大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中國人民對泰戈爾抱著深厚的感情。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忘記泰戈爾對他們的熱愛。中國人民也不能忘記泰戈爾對他們艱苦的民族獨立斗爭所給予的支持。”

* * *

泰戈爾以他的浪漫主義的詩歌揚名于世。然而在他六十余年的創作活動中,對當時印度現實生活反映得最深刻和廣泛的,還是他的小說。他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提出了許多重大的社會問題,反映了那個時代印度人民的生活與斗爭,表達了人民的心聲。

泰戈爾生活的時代正是印度人民遭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的時代,在他的心靈上深深地刻下了祖國淪亡、民族屈辱、人民生活極端困苦的烙印。因此,他的作品大多具有反帝、反封建和要求民族獨立的鮮明色彩。

他的短篇小說揭露了地主、高利貸者對農民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刻畫了英國殖民主義者騎在印度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丑惡嘴臉,反映了種姓制度、包辦婚姻和婦女殉葬等封建迷信的習俗給人民,特別是婦女帶來的極大危害。這些短篇小說的情節和布局、人物塑造、景物描寫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泰戈爾的十二部中、長篇小說是他豐富多彩的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當中,除了取材于莫臥兒王朝歷史事件的兩部歷史題材的作品之外,其他十部,如描寫婦女悲慘命運的《小沙子》(1903)、表現封建道德和民主思潮沖突的《沉船》(1905)等都是以社會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在他的長篇小說中,最杰出的是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的《戈拉》。這部長篇小說從一九○七年到一九○九年一直在《布拉巴西》雜志上連載,一九一○年印成單行本,后來翻譯成多種語言,受到印度國內外人士熱烈的歡迎,成為印度現代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重要的作品之一。孟加拉著名文學評論家蘇庫馬爾·森說:“在情節展開的廣度和藝術手法表現的深度方面,完全有理由稱《戈拉》為現代印度的《摩訶婆羅多》[1]。”

這部作品以十九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的民族解放運動為背景,反映了印度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梵教徒和新印度教徒之間的矛盾以及印度近代先進人物摸索民族解放道路的艱苦歷程。

英國殖民主義者在鎮壓了一八五七年的印度民族起義之后,鞏固了它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但印度的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個新興的階級也開始出現并逐漸成長。到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日趨尖銳,被壓榨得走投無路的農民紛紛自發起義,人數眾多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階層業已形成,其中不少人已經認識到英國殖民統治給印度帶來的災難,于是民族解放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在他們當中,思想上主要分為兩派。一派主張改革印度教,吸收歐洲文化,爭取較大的政治權利。參加這一派活動的有梵社。但到了六十年代,這個團體的部分教徒,過多地吸收了基督教的觀點,輕視本國文化。一八六五年它分裂為兩派,一派是印度梵社,一派是元始梵社。泰戈爾在《戈拉》里沒有涉及元始梵社的活動,提到的是印度梵社,并且恰如其分地批判了它輕視本國文化的缺點。

在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中,代表知識分子另一種思潮的是新印度教。這一派主張發展民族文化,恢復民族自尊心,反對崇洋媚外,反對殖民主義者對印度人民的殘酷壓迫。但他們認為要恢復民族自尊心就得嚴格遵守印度教的一切傳統,甚至是腐朽的傳統。泰戈爾通過《戈拉》這部作品歌頌了新印度教徒反對殖民主義壓迫、熱愛祖國的思想,同時也批判了他們維護種姓制度、遵守印度教各種腐朽傳統的錯誤做法。

《戈拉》是泰戈爾的長篇小說的代表作。它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是因為它表達了印度人民渴望獨立與自由的愿望,揭發了殖民主義的罪行,激發起人民的愛國熱情。同時,它還批判了那些崇洋媚外的洋奴和不肯腳踏實地、切實做點工作的知識分子,批判了種族主義、復古主義和歧視婦女的錯誤思想,而且深刻、全面地反映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時代孟加拉社會的風貌。而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顯然也是使作品得到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首先,他塑造了各種類型知識分子的動人的形象。在這里,我們只提出六個典型人物——兩個青年、兩個姑娘和兩位老人。他們全都是熱愛祖國、反帝反封建的知識分子,然而他們有著不同的世界觀和鮮明的個性。這部作品的中心人物戈拉是泰戈爾塑造的一個印度民主主義者的典型。他從小就是學校和附近一帶孩子的頭頭。后來成為印度愛國者協會的主席。他生活唯一的目標就是要解放祖國。他堅信祖國一定會得到獨立和自由。他是一個寧死也不向殖民統治者低頭的硬漢,是一個路見不平、挺身而出的英雄。他曾三次面對面地和英國殖民者進行斗爭,并且被捕入獄。他這種沒有絲毫奴顏婢膝的品質是殖民地人民最可貴的品質。印度評論家S.K.班納吉說:“戈拉就像是渴望自由、憤怒地為反抗自己的社會和政治上處于奴隸地位而斗爭的印度心靈的化身。”

但戈拉認為造成印度一切災難的根源是人民群眾愚昧無知、知識分子脫離群眾以及忘記了印度的光榮歷史。因此,當前的任務是喚醒人民,使他們相信自己的力量,恢復對祖國的信仰,尊敬和熱愛自己的國家。但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無條件地遵守印度教的一切傳統,因為只有這樣,群眾才不會忘記印度光榮的過去,才不會崇洋媚外,對自己失去信心。他認為只有祖國獨立自由了,才能著手改革宗教。因此,他為印度教的一切傳統,包括種姓制度、偶像崇拜、婦女無權等落后反動的傳統辯護,并且身體力行,嚴格遵守印度教一切教規。這當然是行不通的,首先就造成了自己內心的矛盾,造成了和自己親人之間的矛盾。在他愛上了信奉梵教的蘇查麗妲之后,內心的矛盾就更加尖銳了。他在農村的經歷使他清楚地認識到印度教傳統的危害性。但只有在他知道自己不是婆羅門的后代之后,他才徹底地擺脫了印度教傳統的束縛,才感到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印度人,沒有種姓,沒有教派,可以一心一意地為三億印度人民服務了。經過艱苦的斗爭實踐,戈拉終于認識到:印度人民要獨立,就要同時反封建,就要沖破種姓制度的束縛,不分宗教信仰,團結一致,才能戰勝敵人。泰戈爾通過戈拉,明確地說明了他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復古主義和種姓制度的主張。

戈拉是一個意志堅強、行動果斷的人,他的同窗好友畢諾業卻比較軟弱。他是一個有教養的孟加拉名門子弟,他聰明好學,克己謙讓,尊重婦女,不迷信宗教。泰戈爾常常利用他和戈拉的辯論來闡明自己對婦女、宗教、愛情等問題的看法。畢諾業的缺點是猶豫不決,遇事遷就,雖然終于沖破了封建枷鎖,和羅麗妲結了婚,但比起勇敢堅強的羅麗妲,就顯得遜色多了。

羅麗妲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印度新型婦女。她對殖民統治者無比憎恨,她反抗社會上一切邪惡勢力,疾惡如仇,勇敢果斷;雖然受到哈蘭的迫害,但寸步不讓,和他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她那寧死不屈的精神,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蘇查麗妲是另一種類型的婦女。她溫柔嫻靜、喜歡深思,雖然不像羅麗妲那樣無所畏懼、勇于斗爭,但一旦下了決心,也能堅持到底。她熱愛祖國,想做一些有利于祖國的事,但卻找不到可以為祖國出力的工作,就連她和羅麗妲創辦的女子學校也被哈蘭所破壞。羅麗妲和蘇查麗妲的遭遇,說明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印度婦女的艱難處境。不經過艱苦的斗爭,是爭取不到自由和幸福的。

在年青的一代遇到困難、無法解決的時候,他們就去找帕瑞什先生。帕瑞什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帕瑞什先生是一個心胸開闊、從容恬靜的人。他反對種姓制度,反對印度教腐朽的傳統,也反對梵社的宗派主義。他不重視梵教與非梵教之分,只是追求與真神結合,追求永恒的真理。他尊重別人的信仰,尊重個人自由,鼓勵年輕人獨立思考。認為有勇氣在生活中解決新問題的人才能使社會進步。因此,當他的女兒愛上了一個不同教派的青年時,他不顧親友反對、社會非難、教社懲罰,仍然堅決地支持女兒的“叛逆”行動。他的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了泰戈爾的思想。但在這部作品里,泰戈爾多方面肯定的人物恐怕是戈拉的母親安楠達摩依。她雖然是一個印度教徒,但并不遵守教規,不尊重封建落后的風俗習慣。她心地善良,溫柔體貼;她頭腦清醒,鎮靜堅定。在畢諾業猶豫不決的時候,她開導他;在羅麗妲陷于孤立的時候,她不怕別人議論,不顧家人吵鬧,給她具體幫助,為她安排婚事。她認為結婚就是兩顆心結合在一起,不同宗教的人照樣可以結合。她有帕瑞什先生的開明思想,但比他果斷堅強。她是泰戈爾心目中理想的印度婦女。在小說結尾的時候,戈拉情不自禁地喊出了“您是我的媽媽!……我到處尋找的媽媽原來一直坐在我的屋子里”。

此外,作者還成功地塑造了幾個反面人物的形象,通過他們,尖銳地諷刺了崇洋媚外的“高等印人”、渺小可笑的貪財訟棍和只會夸夸其談、不能切切實實地做點有益工作的大學生。這樣,泰戈爾就從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的活動中,反映出當時孟加拉復雜的社會生活。

在這部長篇小說中,泰戈爾不但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動人的形象,在情節、布局、心理刻畫和景物描寫上也很有他的特色。

《戈拉》的故事情節是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展開的。戈拉的愛國激情促使他和殖民主義者、洋奴買辦不斷發生沖突,他的宗教信仰也使他和他的家屬、他的內心、他的愛情不斷發生矛盾。這些矛盾沖突推動著故事向前發展。

在戈拉入獄之后,作者安排了女主人公蘇查麗妲的姨媽寄住在帕瑞什先生家,為帕瑞什太太所不容,蘇查麗妲只好跟她和弟弟一起搬出去另立門戶。這就為戈拉出獄后提供了和蘇查麗妲單獨見面、交流思想的場所,為兩個人的愛情奠定了基礎。最后,正當戈拉決心犧牲愛情、為印度教和為民族解放斗爭獻身的時候,情況起了突然的變化,戈拉發現他根本不是印度人,不受印度教規的約束,他可以全心全意地為三億印度人民工作,把整顆心交給蘇查麗妲了;錯綜復雜的情節至此發展到最高潮。起伏的情節、謹嚴的布局使小說充滿懸念,扣人心弦。

其次,這部小說的心理描寫也是很成功的。泰戈爾利用心理描寫巧妙地暗示戈拉和蘇查麗妲、畢諾業和羅麗妲之間愛情的萌芽和發展,他們的矛盾和痛苦。戈拉深深地愛上了蘇查麗妲,但兩個人的宗教信仰不同,不能結婚。在蘇查麗妲的姨媽要求他勸蘇查麗妲遵守印度教規,嫁給她為她選擇的對象時,戈拉心如刀割,但他還是用理智壓住感情,寫下了古圣梵典里訓誡婦女的一段話。作者對他那時的心情和蘇查麗妲見到這張紙條后的心理都有十分動人的描繪。另外,畢諾業第一次看到蘇查麗妲、第一次到她家時的內心活動,羅麗妲盼畢諾業來、又怕他來的矛盾心理都寫得深刻而細膩。

泰戈爾是一個詩人。他的散文也充滿了詩情畫意。他對大自然的描寫,不是單純的描寫,而是為了襯托人物的心境。例如:戈拉和蘇查麗妲長談之后,一個人在河邊漫步,作者對他那時的心境有這樣一段描寫:“河上水波不興。系在碼頭上的船只發出閃爍的燈火。黑暗的夜色似乎全部集中在對岸樹林濃密的簇葉叢中。這一帶的上空,木星就像黑夜的警覺的良心,一直守望著大地……在這個秋天的夜晚,他站在河邊,看著朦朧的星光,聽著模糊的市聲,面對著充塞整個宇宙的難以捉摸的奧秘,仿佛進入了忘我的境界。”

讀完了這部作品,作者強烈的愛國心、高超的藝術技巧和詩一般的文學語言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泰戈爾的這部作品為世界文學的寶庫增添了一顆明珠。

劉壽康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


[1] 《摩訶婆羅多》,印度兩大史詩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宁县| 如东县| 嵊泗县| 建始县| 鄂州市| 社旗县| 健康| 米林县| 韶关市| 肇州县| 钦州市| 长子县| 镇安县| 独山县| 临安市| 密云县| 柞水县| 彭泽县| 辉南县| 武强县| 大新县| 镇原县| 兰溪市| 汝阳县| 台东市| 阿拉善右旗| 黑龙江省| 万源市| 新巴尔虎右旗| 通海县| 哈密市| 武平县| 刚察县| 应用必备| 绥中县| 福州市| 萍乡市| 浦县| 仪陇县| 旺苍县| 洛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