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緒思維與邏輯思維
人的大腦有兩種主要思考判斷形式。我們對于人的思考判斷形式的理解一般只是指向邏輯思維,這是因為思維的構成較為復雜,對于思維的解釋往往與意識融合在一起,但是哲學、心理學等專業對這些概念內涵有不同的解釋,同時又涉及廣義與狹義之分,因而我們只是選擇簡單的方式去理解思維形式,而忽略了人的思考判斷形式除了我們所熟悉的邏輯思維之外,還存在情緒思維的作用。
認識情緒思維,首先必須厘清思維、意識、認識、情緒之間的關聯關系及表達形式,并在此基礎上從生理和心理的本能活動中尋找答案。
1.思維與意識、認識在廣義上具有相似含義
從一般廣義上理解,也就是在我們常用的詞典中,意識是指人的所有主觀活動過程,認識在一般意義上與意識同義。在人的意識或認識活動過程中,思維也可以被視為是對于意識、認識活動的另一種概念表述。
由此可見,一般廣義上所指的人的意識活動、思維活動和認識活動具有相似的含義。
對于意識的認識,是一個充滿期待,也隨時會遇到困惑的過程,“意識研究是一個新的多學科的話題。這會使生活變得復雜,因為認知科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有時會在完全不同的方面用同一個術語。”由于意識構成內容復雜,有不同視角的解讀,因此,與意識相對應的思維便也有了不同的解讀。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孝威曾與相關領域的學者,從腦科學、心理學、認知科學、哲學、語言學等學科領域對思維若干問題進行了較為綜合的評述和研究。唐孝威認為,“思維是非常復雜的現象,人們對于思維有各種不同的認識,因而思維有許多不同的定義”。
基于思維理解的復雜性,在不同的專業研究中,上述概念的內涵又有其差異和區別。
從傳統哲學的視角,對于思維的理解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思維概念可以與意識同義,指人的全部意識活動,包括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從狹義的哲學視角看,意識涉及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是哲學探討的永恒主題,而思維只是其中一個構成內容,“意識也作為思維的同義詞,但意識的范圍較廣,包括認識的感性和理性階段,而思維則僅指認識的理性階段。”哲學狹義的思維概念只是指理性認識,理性認識往往又被理解為人類的認知活動,由學習和記憶等過程所構成。
心理學上所理解的“意識”或“思維”,與語言表達聯系在一起,是指人類特有的心理(思維)現象,即借助于語言對客觀現實世界的反映。
本書是從廣義上理解思維的含義,在這個意義上,思維的含義更多地與意識同義,這也與相關學者在對意識的諸多定義進行歸納后所總結出的意識的共識含義相似:“①意識是一種主觀體驗;②意識是感覺、知覺、感情、動機、注意等精神因素的總和。”
為了實現理解的一致性,本書在此將思維與意識、認識做相似含義理解,也就是說,思維是包含了情緒活動的過程。
2.思維活動內容存在多樣性,有不同的表達形式
對于思維內容的理解,源于研究者對于意識的深化研究。
古代的哲學家、邏輯學家就試圖對思維或者意識構成進行系統的解釋,由于意識與大腦的研究緊密關聯,受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的限制,傳統對于思維或意識的認識主要體現在籠統的主觀體驗范疇。
現代思維科學加入了心理學、腦科學、教育學等研究視角,在人類對于思維的認識方面有了許多新的發現。隨著研究儀器與研究手段的發展和多學科研究共同努力,20世紀90年代以后,意識問題研究逐步得到了推動與發展。
對于意識認識的深化,首先體現在對意識結構構成的認識上。對多學科的知識進行綜合理解后,唐孝威等認為意識內部結構有四個要素:意識覺醒、意識內容、意識指向和意識感情。
意識內容是人的大腦活動主要構成物,它既是感知、學習過程中所涉及的信息內容,又是大腦儲存這些信息,并通過加工等復雜形式,最后輸出的某種信息內容。
如果將思維與意識做相似含義的理解,意識內容及其活動過程,就是我們所理解的思維內容及其活動過程。思維活動即意識活動又與其他意識要素都有聯系,這其中情緒在思維活動中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這種在情緒和情感方面的主觀體驗構成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普遍存在的,因而是意識的要素之一。這個要素稱為意識感情要素”。
在對于思維活動形式的研究中,一般認為思維形式與思維內容是關聯在一起的,是思維內容在表達過程中產生的表達途徑及相應的工具。
思維形式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思維形式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存在多樣性。“思維的類型是多樣的,每一種思維類型在思維形式上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思維形式也是多樣的。”
目前在有關思維的專業詞典中,對于思維形式的界定已經體現出類型表達的含義,“人類思維分為抽象思維、形象思維、靈感思維,思維的類型不同,思維形式的表現也不同”。由此可見,當情緒構成了一種獨立的思維內容之后,與此相對應的思維形式也就應運而生。
3.情緒提供思維活動本原內容,并形成獨立的思維形式
在思維或意識研究中,意識從何而來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到21世紀初期,神經科學的學科研究結果已經初步論證了這個命題,即意識來源于人的大腦皮層,“意識是腦的機能和屬性。現代神經生理學、腦科學、心理學等學科對此已做了大量的有力的科學證明”。
(1)心理學、腦科學等研究證實,情緒是大腦的生理性產物,構成了意識內容的最初來源。
在一些哲學家看來,情緒與思維形式的關聯已經進入其視野,思維的基本形式在于感受與表達的融合,在感受材料構成中,情緒是一個基本的來源。“在整個身體內,各種不同的情感類型有一種復雜的協調。身體的組織使得感受的統一體(作為一種有知覺能力的存在的動物)從這些身體活動中取得了它的復雜多樣的經驗。”
隨著腦科學研究的發展,哲學研究者也認識到思維內容與方式和大腦的神經回路關聯密切,由于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一個人在用大腦思維時,總是以一定的方式規范思維的對象、組織主體的思維活動,不同神經回路的構成方式是產生不同思維方式的內在生理根據”。
隨著對情緒研究的深入,情緒對于思考判斷的影響顯現出了愈來愈多的證據,一些哲學研究者提出了情感思維的概念。
認知哲學一些研究者已經扭轉了以往將情感與思維相對立的觀點,提出“認知是情感化的”的觀點,認為“情感認知是一種被情感因素,諸如特殊情感、情緒或動機所影響的思維形式”。情感思維以帶有感情色彩的情緒信息作為認知對象,是一種基于主觀體驗的直接認知。
相對于邏輯思維來說,情感思維被視為一種新的思維類型或思維形式,情感思維的提出,可以被視為是將情緒與思維內容和形式予以關聯的初步探討。
相比較哲學對于情感思維的初步探討,心理學等學科對于情緒對思維的影響研究,一直以來都在實驗手段的進步和多學科研究成果的推動下不斷深入,從生理和心理本能揭示情緒思維的存在及影響。
對于情緒與大腦的關聯研究,使得心理學在20世紀70年代已經形成了一種理論觀點,認為情緒是一個獨立的過程,雖然對這個過程的工作狀況是如何的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這種理論影響下,對情緒由產生到對人的思維及行為產生影響開始有了系統的研究。
心理學研究認為,情緒是意識內容的最初來源,“情緒是一種主觀體驗,為意識提供最初的來源。人類嬰兒有機體內部器官的正常和異常活動所引起的感受變化就是最初的意識”。與此同時,情緒又是以一種狀態存在的,可以作為一種本原的意識存在影響人的思維活動。
傳統心理學將情緒視為與理性相對立的一種影響意識的存在物,因而情緒常常被視為是一種無組織的紊亂或瓦解存在狀態,并不參與思維活動,尤其是思考判斷過程。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情緒的真實情況與瓦解的概念并不相符,“從情緒所包含的體內外變化來看,情緒活動在整體上是處于一種有組織的狀態而非瓦解狀態”。
從進化取向進行研究的心理學家,認為情緒對意識或思維的影響不是任意的,不是無方向或無選擇的,而是旨在服務于有機體,使之更適宜地生活,更方便于完成某種活動,更有利于認識外界和采取應答反應。
以前對于思維的認識認為,思維主要由理性認識所引導,情緒在其中只是起著干擾的作用。現代對于思維的認識隨著腦科學和情緒研究的不斷深化,越來越清晰地揭示了情緒在思維過程中所起到的獨立引導作用。
(2)大腦意識涌現與信息競爭理論認為,人的思維是一個不同神經回路信息競爭與控制的過程。
人的思維是一個信息加工過程,也是一個各種信息競爭的過程。總體來看,人的思維是一個有意識的過程,也被視為意識涌現現象。意識涌現指的是通過多個腦區的激活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大腦皮層給定腦區的信息加工從無意識轉變為有意識的動態過程。
思維和意識涌現是人的大腦里面多個腦區信息加工的競爭過程,在這個競爭過程中,進入有意識活動的信息即成為當時影響思考判斷的主導因素。“在某一時刻,大腦皮層的一個腦區在輸入信號的作用下激活。在同一時間內,大腦皮層還有許多激活的腦區,這些腦區之間競爭注意資源。一旦大腦皮層某個腦區的激活進入意識,就會對其他腦區的激活起抑制作用,從而保證在同一時間進入意識的只有一個事件。”
1644年4月4日,吳三桂在進京歸降李自成途中,大腦里面占據主導的信息是歸降后如何適應李自成的領導,為自己及手下的人馬獲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機會。
當吳三桂在途中得知自己的父親和愛妾陳圓圓遭受屈辱經歷后,在強烈的情緒刺激下,情緒思維主導下的信息開始參與大腦皮層腦區的激活活動。
吳三桂產生的情緒免不了憤怒與恥辱,為李自成出爾反爾傷害家人的行為感到憤怒,為愛妾被擄感到恥辱。
吳三桂在強烈的憤恨情緒主導下進行了新的思考判斷:個人忠孝不保,名節已失;李自成只是一介草寇,不值得投靠參與;由李自成所帶來的侵害刻骨銘心,此仇必報。
在吳三桂新的思考判斷中,很顯然,由情緒主導的報仇判斷信息在與前期邏輯主導的歸降判斷信息競爭中獲得了優勢,吳三桂自此在報仇信息主導下開始了新的行為選擇。
大腦的意識過程是不同區域神經回路共同工作的結果,有的意識內容通過邏輯思維形式予以表達,有的意識內容通過其他思維形式予以表達,而隨著對情緒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發現情緒有其獨立的意識內容,那么情緒內容的表達方式也就有可能有其獨立特征,研究者雖然還沒有使用情緒思維這個概念,但情緒思維作為一種獨立的思維形式開始逐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
(3)情緒智力理論證明,情緒及其帶動的思維過程是一種獨立的智力形式。
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情緒智力研究雖然沒有采用情緒思維的概念,但是情緒智力的內涵與思維形式密切相關,情緒智力努力要證明的就是情緒對思維的影響是一種獨立的“智力”形式。
21世紀以來,隨著情緒智力作為一種獨立思維形式越來越多地受到其他領域的關注,有關情緒智力與管理、教育、文化等領域的相互影響研究更加深入,對于情緒智力作為一種獨立認識能力如何予以理解、其本身的影響維度構成如何的命題研究愈加深入。
這些研究的深入,使得情緒智力作為一種指導人際關系如何進行的思維維度也愈加清晰,這也就為情緒思維對于人際活動的影響是如何體現的命題相應地構建了認識維度。
(4)大腦雙加工理論認為,大腦存在先天感受和邏輯推理兩套不同的認知加工系統。
21世紀以來,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許多學者研究認為,人的大腦的運作可分為兩種不同的認知過程,提出了大腦雙加工理論。
雙加工理論認為,“人類有兩套不同的認知加工系統,而且有相應的神經大腦機制,分別是系統Ⅰ加工和系統Ⅱ加工”。
大腦系統Ⅰ加工的特征是思維快速、平行自動的加工過程,“主要包括一些先天獲得的反應模式和基于個體已有的知識經驗而快速啟動的激活。這種加工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
大腦系統Ⅱ加工的特征是思維緩慢、系列、需要工作記憶參與和控制的加工過程,主要涉及一些抽象的邏輯推理規則。
雙加工理論認為,個體在進行問題解決或推理的思維過程時,兩個加工系統可以同時被激活,它們相互競爭,產生抑制,從而決定個體的行為反應。
無論是大腦信息涌現競爭現象解釋、情緒智力理論,還是大腦認知過程的雙加工系統理論,多學科的研究成果都越來越清晰地論證了情緒思維作為一種獨立思維形式而存在,并且從生理本能來看,情緒思維的發生往往先于邏輯思維,對人的思考判斷會產生先天的影響作用。
從大腦的生理功能構成來看,人的思維既受理性的影響,也受情緒的影響,思維形式既可以由知識認知內涵(學習、記憶中所儲存的概念、原理等知識內容)所主導,形成邏輯思維形式,也可以由情緒認知內涵(心境意識、語義記憶等情緒內容)所主導,形成情緒思維形式,兩者都可以以一種獨立的思維形式影響判斷與決策。
感性認識過程的基礎形式是直接感覺,在感覺之上還有聯想、知覺。人的情緒作為生理本能的產物,主要在感性認識中發揮其影響作用。
理性認識過程的基礎形式是抽象概念,在概念之上還有判斷、推理。人的認知作為后天學習積累的產物,主要在理性認識中發揮其影響作用。理性認識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我們熟悉的邏輯思維形式。
傳統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活動主要由以邏輯思維為代表的理性認識所主導,所以通常我們所理解的思考判斷形式指的就是理性思維或邏輯思維形式。
現代研究已經證實,情緒在人的認識活動過程中,也會形成獨立的思考判斷形式,對人的認識過程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為了有別于邏輯思維形式,以情緒活動過程為主要構成內容的思維形式可以稱為情緒思維形式。
情緒思維作為人的另一種思維形式,其構成狀況是一個令人感興趣,也值得探討的話題。情緒思維的生理機理形成內容如何?對人的思考判斷會產生什么影響?這些問題與內容的構成,就是情緒思維研究要表現的基本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