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與環境約束視域下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提升研究
- 黃寶敏
- 4423字
- 2022-07-26 19:00:20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中國長期經濟增長過程中產生的能源效率低和環境保護不足問題日漸凸顯,其產生的最直接后果是能源安全和環境污染狀況的惡化,并已經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和居民的生存環境產生嚴重威脅,使中國面臨著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機,經濟增長質量有待提高。隨著環境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對企業生產過程中的能耗與環保要求逐漸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但卻對企業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沖擊,從而導致了能源環境約束與企業發展之間的暫時性矛盾。產生這種暫時性矛盾的根源在于,環境問題亟待解決,而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在能源與環境約束形成了對經濟增長的現實約束條件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勢在必行,對能源效率、環境約束與中國經濟增長質量進行研究具有時代急需性和現實緊迫性。
1.1.1 選題背景
社會生產的目的在于實現經濟增長。能源、環境和經濟增長統一于生產過程,因此在生產過程中伴隨著能源需求,而能源消耗也會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產生影響,三者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中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提高經濟增長的數量與人民福祉息息相關,資料顯示,中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可以拉動130萬~150萬人就業(李克強,2013),因此保證經濟增長的數量是穩定經濟發展的基礎。但只考慮數量而不考慮質量的增長不僅會導致能源等生產要素無以為繼,還必將對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造成無法修復的惡果。進一步,能源一旦枯竭必然導致經濟增長停滯,同時,外部環境污染也必然導致廠商無法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如此重復下去,能源、環境、經濟增長將陷入惡性循環。中國經濟在發展初期出現的“大躍進”等無視經濟發展規律而釀成的苦果正是前車之鑒。因此,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和均衡的發展由經濟增長數量和經濟增長質量兩個方面共同決定,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經濟穩定發展更需要能源、環境的合理配置和調整。
能源、環境與經濟增長相互作用關系的循環圖如圖1-1所示。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性增長由經濟增長數量和經濟增長質量兩個方面共同決定,能源與環境和經濟增長統一于生產過程,并與經濟增長相互制約。

圖1-1 能源、環境與經濟增長關系循環
從經濟增長數量方面來看,一方面,能源是提高經濟增長數量的重要投入要素,但過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卻可能加重能源負擔;另一方面,經濟增長數量在快速擴張的同時向大自然中排放各種廢氣、廢水和固定廢物等非合意產出,對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而環境的承載能力也會對經濟增長的數量擴張形成一定的限制。
從經濟增長質量方面來看,能源效率和環境問題是決定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因素,若要實現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必須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同時,若經濟增長以質量的提高為前提,則單位產值能耗逐漸降低,能源效率逐漸提高,自然環境日益改善,進而廠商生產成本降低,繼而生產力得以大幅提升,最終也必將引起經濟增長數量的擴張。經濟增長數量的提高意味著經濟增長的速度加快,其本身就是影響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因素。
我們從能源、環境與經濟增長關系循環圖能夠清晰地看出,實現能源、環境和經濟增長的和諧發展是提高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最終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然而,中國經濟增長往往注重“量”的擴張而忽略了“質”的提升,造成中國能源使用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威脅,并面臨著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消費水平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從絕對數來看,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呈快速增長趨勢,從1978年的3634.1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745632.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由1980年的910.9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606465.66億元,最終消費支出和居民消費支出分別從1978年的2232.9億元、1759.1億元上升到2016年的399910.1億元、293443.1億元左右。從相對數來看,GDP增長率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長,雖然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抑制了投資對GDP的貢獻,從而使中國2008—2009年的GDP增長率有所降低,但整體來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其他國家。經歷了30年兩位數的經濟擴張后,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發展明顯地表現出了經濟增長的數量特征。
然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數字的背后是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對能源的高度依賴造成了中國進入能源重化工時代。2002年中國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而到2007年已經達到4倍。如果中國能源消費保持現有的增速,到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一半以上。同時,中國在生產過程中對能源消耗的過度依賴,使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基本穩定。尤其是近幾年來,中國各地的環境污染問題越發突出,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活質量。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對中國經濟造成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的處理成本占中國GDP的5.8%,其中由重金屬污染導致的農業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中國經濟增長伴隨著能源的過度消耗,而過度能源消耗又使環境污染問題惡化。隨著中國能源存量逐漸減少和全球能源逐漸枯竭以及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要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必須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減少環境污染作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發展戰略。因此,研究能源與環境約束和經濟增長質量的關系具有現實緊迫性和務實性。
1.1.2 研究意義
目前,全球經濟發展面臨著傳統能源逐漸枯竭、環境污染逐漸嚴重的現實。一方面,諸多學者從經濟、環境、能源等角度,對能源效率、環境變遷與經濟增長質量進行了理論分析和研究,并輔以大量的實證對理論進行補充和完善。另一方面,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世界各國都努力削減能源損耗、致力于實現能源供應安全目標,通過提高能源效率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善空氣質量,促進本國經濟可持續增長。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經濟發展,出現了環境、能源等不可持續的問題,進而使中國面臨著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機,最終不利于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本研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基于發展經濟、環境經濟學等相關理論,結合中國目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探討中國經濟增長的階段性特征,對能源效率、環境變遷與經濟增長質量關系的理論與實踐進行深入研究,不但對保證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并且對保證中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順利步入高等收入國家行列及子孫后代擁有安全的生活環境具有現實價值。具體來說,本研究的意義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一方面使中國經濟取得了較大發展,并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生產效率的低下以及產品價值的低端化,從而使中國面臨較大風險的“中等收入陷阱”危機。多數對“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的研究方法停留在現象歸納和定性分析上,本研究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壓力增大和逐步步入中等收入階段的雙重歷史條件下,通過建立經濟計量模型研究不同收入階段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動力特征,并對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進行分析,進而探討規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合理路徑,對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和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2)產業結構升級是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體現形式,是關系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因素。大多學者認為,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舉措,且主要應用理論闡述和定性描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通過實證研究方法,從三個層面研究產業結構升級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性:一是產業結構升級與居民收入水平的倒“U”形關系;二是控制變量不同取值水平下,產業結構升級對居民收入水平影響的非線性關系發生變化;三是產業結構升級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存在著顯著的區域差異。本研究對此方面的研究豐富了相關研究的研究內容與研究范式,為該領域以后的研究發展提供了重要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際應用價值。
(3)目前,對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理論及測算方法研究,沒有完整地模擬出生產的真實過程,尤其是對非合意產出問題的研究缺少完整性,從而導致理論模型與實證結果之間產生了一定的偏差。在對生產過程的傳統研究中,也較少同時考慮能源與環境的共同約束。而經濟實際運行過程中,忽略環境質量的經濟增長必然會產生嚴重的污染問題,中國逐漸惡化的環境問題已經證實了這一觀點。因此,在傳統經濟增長理論中加入環境約束變量,將成為中國未來研究經濟增長的新發展趨勢,并且該問題的研究也具有緊迫性。為了更加全面地研究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能源效率問題,我們同時考慮能源投入和環境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以使我們的研究更加符合真實的生產過程,并為以后的相關研究提供理論與實證支持。因此,本書在對全要素能源效率進行研究時,更加全面地考慮了要素投入和非合意產出對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響,對于糾正偏差、保證估計結果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重要意義。
(4)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認為,環境隨著經濟的增長將逐漸惡化,但是當經濟增長達到一定程度時,環境惡化狀況會自然得到改善。國內外學者對中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及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是否存在進行了相關研究,但尚未形成統一意見。究其原因,已有研究大都運用本質上仍為線性關系的模型來研究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的非線性關系,因而造成估計結果的偏差。本研究克服以往研究的不足,基于面板平滑門限回歸模型研究中國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非線性關系,并對中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進行再檢驗。通過建立合理的非線性模型,研究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非線性關系,以檢驗中國經濟增長的真實質量,更加精準地檢驗中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否存在,為中國環境政策提供理論與實證支持。
(5)本研究將經濟增長質量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首先,基于供給與需求沖擊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方法,從狹義方面對經濟增長質量進行微觀效率評估,并具體對東、中、西部地區全要素生產率進行了測算與評價。其次,綜合經濟增長質量的單指標構建與評價、經濟增長質量的各維度指數合成與實證分析、經濟增長質量綜合指標合成與實證分析等內容,從廣義方面對經濟增長質量進行了綜合評估,以便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模型與實證分析的結果對于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提供了客觀真實的依據,也為提高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幅度提供了一個大致的預測空間,因此對探討中國經濟發展的科學路徑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6)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在特定的約束條件下使經濟資源達到有效的配置。目前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是能源和環境約束,因此如何動態調整二者與經濟增長的均衡關系是經濟發展的首要條件。本書建立包含能源及環境約束、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增長質量三個變量的時變參數向量自回歸模型,對三者之間的動態作用路徑、均衡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入研究,實證分析了能源及環境約束、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增長質量間的動態均衡狀態,這對于提高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具有切實可行的政策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