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惠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分配問題研究
- 李建偉
- 1122字
- 2022-07-26 19:22:50
2.3 本章小結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普惠金融問題的研究是從普惠金融的對立面——金融排斥角度開始的,[124]并逐步從對小額信貸、微型金融的研究過渡到對普惠金融的研究。自2005年之后,國內學術界逐步展開了對普惠金融問題的研究,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國內的相關文獻多集中于普惠金融的理論解釋、作用機理、發展途徑及實現框架等方面,以規范性分析居多,但對于普惠金融發展綜合度量、評價的方式和手段以及經濟后果的研究成果相對不足。[125]
目前,我國普惠金融的度量研究還處于開創性的階段,少數被國內學者設計的普惠金融發展綜合指數框架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全面性相對不足。目前用來構建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的很多指標都是參考了以往國外的研究成果,雖然具有學術依據,但是由于關注度不夠,普惠金融度量研究領域的成果相對較少,因此國內學者在設計普惠金融發展指數框架時所能借鑒的相關指標也較少,很有可能遺漏一些重要指標,導致無法全面衡量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現狀。二是數據采集較難。測算普惠金融發展程度所涉及的數據較多,但可供直接借鑒的專門化的普惠金融報告卻很少,這就需要研究者從不同數據庫或來源采集所用數據,其中有些數據可以從官方統計數據獲取,有些數據需要各個金融機構或監管當局的匯總,但有些數據并不能從現有公開的數據中得到,如現有衡量普惠金融發展程度的指標大部分是用銀行的相關指標(因為銀行相關數據的易得性),這樣就無法兼顧其他金融機構,最終影響普惠金融度量的準確性。三是在確定普惠金融各維度指標的權重選擇方法,學者們所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很少有文獻深入考慮如何評價單個維度的貢獻。
所以,在未來普惠金融發展指數構建的研究方面,需注意:①在構建普惠金融指數框架時,需要選取合理的指標。所謂“合理”,就是選取的指標既能在較大程度上反映普惠金融發展的程度,又能在數據采集方面較易獲得;②由于各維度指標的權重直接影響著最終的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的準確性,所以在確定普惠金融各維度指標的權重選擇上(包括供給方和需求方的權重以及各個指標的權重),需要研究者更加專業、科學的考量。
對普惠金融發展的經濟后果特別是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方面的實證研究較少,研究方法較為單一、缺乏創新。從空間維度即省域層面看,由于各省份在地理位置上相互接壤且各地區內的市場關聯日益緊密,因此各個地區的普惠金融發展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地理上存在空間依賴性(空間自相關)和溢出效應,所以從省域層面考察普惠金融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時,切勿將各個省域獨立考察,務必考慮各省域在空間上的關聯性。
總之,隨著普惠金融的不斷發展以及相關統計數據的完善,普惠金融發展程度的測量與評價,其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等經濟方面的實證研究,勢必成為普惠金融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