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惠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分配問題研究
- 李建偉
- 3418字
- 2022-07-26 19:22:49
2.2 普惠金融相關文獻綜述
2.2.1 國外相關文獻綜述
普惠金融理念興起的原因在于金融排斥的存在,金融排斥是傳統金融風險管理理念下的時代現象,國外傳統的金融機構很早就關注那些遭受金融排斥的弱勢群體,隨后小額信貸產生并逐步發展為微型金融,直至普惠金融理念的誕生。因此金融排斥(普惠金融的受制原因)成為國外學者早期研究普惠金融的重要領域。
現有文獻對于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沒有一個共識性的定義,多數學者認為金融排斥是指經濟主體中的弱勢群體由于自身缺陷、制度等相關因素很難進入金融服務體系,缺乏正常的渠道獲得必要的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32,33]最初Leyshon和Thrift(1993,1994,1995)研究了金融服務的地理可及性以及銀行的網點布局,從金融地理學角度提出了金融排斥現象。[34,35,36]之后Kempson和Whyley(1999)開始關注金融排斥的人文指向性,并將金融排斥劃分為地理排斥、價格排斥、評估排斥、條件排斥、營銷排斥和自我排斥六個維度,明確了經濟、社會、文化及空間等要素對金融排斥的影響,[37]至此,金融排斥由早期簡單的地理排斥概念發展成為一個多維度的動態復合概念。
隨著金融排斥理念的推廣,更多的學者開始集中研究誰被排斥、為什么被排斥、排斥的程度及影響。
誰被排斥,也就意味著金融排斥的對象是哪些,其經歷了從微觀到宏觀的拓展,“被排斥主體”微觀層面包括個人、家庭和企業,宏觀層面則包括社區與區域。Conroy(2005)認為貧困人群和弱勢群體是金融排斥的主要對象,[38]Collard等人(2002)把金融排斥外延拓展至涵蓋微觀企業的商業社群層次。[39]而Chant Link(2005)把金融排斥外延擴展到企業和區域層次,認為金融排斥理論不僅適用于個人、家庭,也適用于企業、社區企業組織和區域;金融排斥不僅影響到個人、家庭、企業這些微觀主體,而且也能使區域經濟遭受損失。[40]來自英國2002—2003年的調查數據也表明金融排斥的對象主要是低收入家庭,65%的無銀行賬戶家庭來自于三個數量龐大的收入最低層級。另外,從地域上看,約50%的被排斥人群居住在英國50個最落后的城鎮或社區,一些收入極低的地區已出現金融服務沙漠化。
“為什么被排斥”研究的是金融排斥的形成原因或影響因素,Ce-bulla(1999)把金融排斥劃分為主體排斥和結構排斥兩種,其中主體排斥是指個人主動地拒絕或避免接受金融服務,而結構排斥主要是指由機構或金融系統引發的排斥。[41]Allen等(2013)也提出了相似的存在金融排斥兩種主、客觀原因。[42]Morrison(2001)則主要從營銷行為方面分析了金融排斥的原因,認為經濟個體如果達不到金融企業營銷標準就會被排斥在金融服務范圍之外。[43]
在影響因素方面,FSA(2000)認為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是影響金融排斥的兩大因素,研究重點逐步從地理排斥延伸到社會排斥。[44]Ameriks和Zeldes(2004)、Gardener等(2004)、Guiso(2008)等學者則進一步研究家庭人口、居民年齡、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對金融排斥的影響,認為這些方面會通過家庭收入、財富和認知能力等路徑影響或加劇金融排斥程度。[45,46,47]另外,Devlin(2005)基于地區差異角度研究了居民階層及區域金融發展程度對金融排斥的影響度。[48]
毋庸置疑,金融排斥是社會不平等的重要體現,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危害)是巨大的,其阻礙了弱勢群體對金融服務的可得性,最終導致弱勢群體更加貧困,直接或間接拉大城鄉收入分配差距。Alwyn就認為金融排斥程度的高低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存在密切聯系。
鑒于金融排斥的危害,各國試圖采取各種措施來破解金融排斥,從起初的小額信貸到后來的微型金融,再到聯合國在“2005國際小額信貸年”上正式提出了普惠金融體系(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這一概念,國際上也稱為“包容性金融”。
作為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的延伸及發展,普惠金融是金融服務理念的提升,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持續發展的、能為所有層面的群體提供合適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金融體系”,為國家整體金融發展戰略服務,以解決金融排斥問題。相對于金融研究的主流領域,起初學者對普惠金融的關注略有不足,不過隨著這一理念重要性的不斷提升,學術界關于普惠金融領域的研究成果日漸豐富。
自普惠金融理念被提出后,國外學者對普惠金融內涵展開了研究,主要圍繞著需求方和供給方兩個維度來考量其內涵。有些學者在定義普惠金融概念時,考慮了需求方和供給方兩個維度的因素,如世界銀行扶貧開發小組CGAP(2006)把普惠性金融體系分為客戶、微觀、中觀、宏觀四個層面,這里的客戶層面是指普惠金融的需求者,而微觀層面則為普惠金融的供給方即普惠性金融機構。[49]Nachiket Mor和Bindu Ananth(2007)指出可把普惠金融理解為人人都有能力利用比較方便、靈活的方式獲得包括儲蓄、貸款、保險在內的基本金融服務,這些金融服務供給者在提供這些服務時必須考慮其花費的所有成本。[50]
有的學者是從需求方維度來闡釋普惠金融內涵的。需求方維度主要是指從客戶自身(尤其是貧窮人群、小微企業等)的承受力出發,重點考慮這些群體獲取金融服務的成本、及時性等要素,Mohan(2006)、Claessens(2006)、Rangarajan(2008)和Khan(2011)等學者都認為普惠金融就是使社會各階層尤其是貧困、低收入群體能夠以可負擔起的合理成本及時、公平地享受金融產品及服務的過程。[51,52,53,54]
另外,還有部分學者從供給方維度(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多樣性)來解析普惠金融的內涵。印度政府的Planning Commission(2009)認為普惠金融除了包括信貸形式之外,還包括儲蓄、保險和匯款等其他一系列形式的金融服務,其發展須增加對于弱勢群體真正需求層面的覆蓋。[55]Hannig和Jansen(2010)認為普惠金融就是要把非銀行用戶納入正規金融體系,使其有機會享受到信貸、儲蓄、支付及保險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務。[56]Demirguc-Kunt和Klapper(2012)認為狹義的普惠金融是指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途徑,但是目前普惠金融的范疇則更加廣泛,既包括正規賬戶的存貸款,也有諸如手機支付等可替代正規賬戶的手段,此外還包括醫療和農業保險等。[57]
普惠金融研究最關鍵的環節在于如何對其發展水平做出科學的測度及評價。國外學者主要通過金融服務的滲透性和使用效率(需求方維度)以及成本和便利程度(供給方維度)等幾個維度來測度和評價普惠金融發展程度。Beck等(2007)開創性的構建了測度金融部門覆蓋面的8個指標,這些指標提供了普惠金融不同維度方面(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及實際使用)的重要信息,[58]但缺陷是還沒能夠用一個綜合指數來測度普惠金融。Sarma(2008)也認為單一的反映普惠金融的指標之間存在矛盾,而且任何單一的指標都不足以反映金融包容的全部信息,甚至會造成金融包容程度的偏差。[59]
為此,Sarma和Pais(2010)在參考人類發展指數(HDI)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普惠金融的綜合測度方法,即利用金融服務地理滲透性、使用效用性、產品接觸性三個維度信息構建了普惠金融發展指數IFI(Index of Financial Inclusion),其中銀行賬戶擁有率、營業網點數、存貸款與GDP之比幾個指標分別反映了金融服務地理滲透性、產品接觸性、使用效用性三個維度信息。[60]Arora(2010)也從銀行服務范圍、便利性以及使用成本三個維度比較分析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服務水平的差異。[61]
然而Sarma和Arora的方法都存在缺陷,其中Sarma未考慮使用金融服務的成本,Arora則忽略了金融服務的使用情況。Chakravarty(2010)改進了計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的方法,使之更加成熟、完善。[62]之后Gupte等(2012)在綜合以上提及的幾種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相關不足進行了改進,從覆蓋面、使用效用性、交易便利性和交易成本4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指標設計。[63]Rahman(2013)用滲透便利程度、使用效率、吸納率、滿意度四個維度來衡量普惠金融發展水平,這四個維指標的加權平均數就是最終的普惠金融指數。[64]
Ambarkhane等(2014)不僅關注了銀行相關服務,還把保險、養老金、金融知識和匯款等其他服務也考慮在內,并從供給方、需求方、基礎設施建設三個維度來測度普惠金融,同時納入限制普惠金融發展的指標,建立普惠金融指數。[65]由此可見,雖然學者們提出的測量指標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以包容最大的區域和人群為標準來衡量金融包容水平。
金融包容在促進信貸市場可得性、消除貧困等方面作用顯著,因此發展普惠金融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有著深遠意義。Anne Stuhldreher(2005)認為擁有銀行賬戶對一個貧窮家庭相當重要,因為銀行賬戶可使這類家庭有機會進入到正規金融市場中,從而成為金融資產的所有者。[66]而普惠金融與貧困之間又存在相關性(Honohan, 2008),[67]很多欠發達國家處在赤貧線以上的窮人都將得益于這樣一個普惠金融體系(Brigitte Young, 2010)。[68]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普惠性金融體系,必將陷入持續的收入不均和經濟增速放緩境況(Beck,Demirguc-Kunt和Martinez, 2007)。[58]Chattopadhyay(2011)測算出包容性銀行體系的缺失會使GDP損失1%。[69]Demirguc-Kunt和Klapper(2012)[57]也認為普惠金融能幫助貧困群體得到儲蓄和借款,從而能夠積累資產并建立個人信用,使未來更有保障。Kapoor(2013)[70]指出金融包容性就是一個均衡器,它既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又能讓所有公民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