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惠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分配問題研究
- 李建偉
- 601字
- 2022-07-26 19:22:47
1.3 本書的創新與不足
1.3.1 創新之處
(1)雖然現有文獻大都提過普惠金融概念,但多用某個具體指標來替代和衡量,無法反映金融發展的“質”,亦無法精確測量出金融發展的普惠程度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即使在少數的綜合指數設計中,也未深入考慮各維度指標的權重選擇以及如何評價單個維度的貢獻。
本書為了避免用已有研究的相關指標或指數來衡量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的缺陷,本書為了首要的重點是在遵循多維客觀反映、數據來源可得、計算方法科學、便于時空比較原則的基礎上構建一個較為綜合、完善的普惠金融指數,以精確測量我國及各省域金融發展的普惠程度。
(2)從時間維度視角構造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SVAR)框架對全國層面的普惠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
(3)從省域層面考察,由于各省份在地理位置上是接壤的,各地區間的市場關聯日益緊密,省域間的經濟發展具有某種程度的“溢出效應”。因此,在研究普惠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分配的影響時也應該考慮空間因素。
本書在新經濟地理學以及空間計量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第一,把空間相關性這一因素納入計量模型,設定正確的空間權重矩陣來修正經典計量模型,采用Moran's I指數和Lisa指數考察經濟數據的空間自相關性;第二,選擇合適的空間計量模型(空間滯后模型SLM、空間誤差模型SEM或空間杜賓模型SDM)從省域層次考察普惠金融與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關系,使模型構建更加符合客觀現實的需要,從而為研究省域層面普惠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