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步:整理品類數據
很多外資公司在降低成本的時候,都會使用一個工具,叫作支出分析,也就是要分析公司的錢都花到哪里去了,是誰花出去的。具體地說就是,誰購買,從何處購買,多少錢購買,購買多少,如何購買等相關數據或信息。如果沒有這些數據,就沒有辦法有效提升管理效率,降低采購成本。
在很多企業里,這些統計并不清晰。盡管企業內部的財務系統都會設定各種各樣的費用科目,并且很多企業在降低成本的過程中,也大多會按照財務系統中的費用科目進行間接費用的削減,但在實際過程中由于品類劃分不清晰,名稱不一,因此難以把花費統計在某一個具體的品類上,再加上沒有統一的管理部門,也就沒有辦法把費用對應到具體的支出項目上,更無法分到具體的人上。間接物料的管理大多比較粗放,很難做到精細化管理。
如果對企業進行調查,你會發現,詳細記錄間接成本收支和預算等相關信息的企業,通常都在切實執行間接成本的管理工作,這些企業多數對成本管理有著高度的認識,并充分掌握了有關成本削減的合理設計方案或價格水平。與之相反,有些企業則迫于上級領導降本的要求,以最低金額的成本數據輸入財務系統,操作流程草草了事,極易產生疏忽和遺漏等問題,造成企業無法全面有效地進行成本削減。于是這些企業就會存在很多管理漏洞,甚至產生一些黑洞,比如不受預算控制的零星采購、難以審計監督的用戶指定。所以要想降低間接采購成本,第一步是對品類進行細分,在細分品類的基礎上統計相應品類的費用支出。
這里的關鍵點是,在定義品類基礎上統一間接物料名稱,在明確統計口徑的基礎上整理品類成本數據。比如,這個部門叫扳子,那個部門就不能叫扳手,名稱必須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