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忍回首的受辱經歷
心中有了念頭,就有了隨時爆發的可能,有時候源于內力,有時候可能只是一次意外,而喬貴發的人生“暴走”,就源于一次意外。
由于開豆腐坊的計劃落空,喬貴發有一段時間變得自暴自棄,他甚至不顧一切地向村里熟悉的姑娘求婚,結果姑娘本人同意了但是人家的父母不同意。接連受挫的喬貴發繼續過著往日的生活。
有一次,喬貴發的一個表弟要結婚了,他照例去幫忙。忙了一整天,回到家里他不免又想起自己孤單的身世,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直到很晚才昏昏沉沉地睡去。第二天,因為晚睡加上前一天的勞累,喬貴發睡到天光大亮才醒,到了親戚家里,人家已經開了早飯。本來是去幫忙的,結果晚到了,喬貴發心里有些不好意思,他趕忙勤快地給賓客們端碗端菜。這一切被親戚家的總管看到,總管埋怨他為什么現在才到,諷刺他是來吃飯的而不是來干活的。
看喬貴發不說話,總管變本加厲地繼續數落他,說沒有人愿意把姑娘嫁給他。本是來幫忙的喬貴發,非但沒有得到感謝,反而被數落了一頓,他心中十分氣憤。這時主家出來說好話,加上是人家大喜的日子,喬貴發忍了下來。總管仗著自己手里有點小權力,繼續為難喬貴發,讓他去燒火。
在古代,等級制度森嚴,連幫傭也分三六九等:端菜倒水等是上得了臺面的幫傭,等級會高一些;燒火洗碗等活計本身又臟又累,加上見不到主人和客人,自然是低人一等。雖然喬貴發是來幫傭的,拿著一份薪水,但是結婚的是喬貴發的親戚,是他的侄兒,歲數比他小兩歲,他要給一份禮金的,總管這樣羞辱他當然不合適。
午宴時,喬貴發作為親戚本該被安排在前面的位置,但是總管卻將他安排在最后一桌的桌口上。這件事加上早上的事,讓喬貴發心中氣憤到了極點,他真想把這個狗眼看人低的總管暴打一頓,但是為了照顧婚禮的禮數,身為“叔叔”的喬貴發終于還是咽下了這口氣,安靜地吃完了飯。
人們都說,能夠哭著吃完飯的人,必定有過人之處。同理,能夠忍著氣吃完飯的人,未來也值得期許。這是因為他們一來懂得隱忍,二來能夠把心思放長遠而不計較一時的短長。
婚禮結束后,喬貴發回到家時已經是晚上了,他積攢了大半天的委屈、心酸、難過一下子涌了上來。他放聲大哭,感嘆自己身世可憐和命運不公:自幼父母雙亡,到外祖父家生活雖安穩但處處要看人眼色,隨后跟著舅舅學本事也處處受擠兌。雖然回到自己家自由無拘束,但是也到了考慮現實問題的年紀,沒有父母和親戚的幫襯,他既孤獨又無助。
此時的喬貴發想到了離世的父母,也想著跟著他們一起去了,一了百了,但是他想到父母如果還在世,肯定不想看到他做出這種事情。喬家僅剩他自己,他不能這么離開,應該爭口氣活出個人樣來,他要給喬家留后!要給喬家光宗耀祖!
雖然“留后”的思想難免有封建色彩,但出人頭地的目標是正確的。喬貴發是個有骨氣的后生,他沒有被這段經歷摧垮,反而更加積極努力地在村里生活,每天起來都干勁十足,心里永遠憋著一口氣,這口氣就是要出人頭地,這時他創業的想法更強烈了。
祁縣雖然土地肥沃,但是缺少煤這樣的礦產資源,村民只能依賴土地過活,又因為人口眾多,土地產量有限,所以經濟狀況并不好。然而,祁縣也有其他地方不具備的優點:地處交通要道。它位于川陜和北京的官道上,還有一條穿越太行山的古驛道,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是東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許多祁縣人靠著優越的地理位置當上了賣貨郎,或者賺點過路人的錢。康熙年間,朝廷頒布詔書,解除漢蒙之間的貿易禁令,祁縣人開始將貿易向北延伸到如今的內蒙古呼和浩特,甚至更邊遠的蒙古各部落;向南則延伸到了漢口,聯結起長江沿岸的經濟。祁縣人通過這樣的方式,漸漸擺脫了貧困,鄉間做生意的勢頭越來越高漲。
祁縣有一位名人叫段泰,他是從在漢蒙之間拉駱駝起家的,后來逐漸發展為康熙年間歸化城里的一個大商號,主要收入來源就是漢蒙間的貿易,還成立了名盛一時的“元盛德”。與他同時期的還有幾個有名的商號,其中一個是開小商品買賣起家的“大盛魁”,成立人是張杰、史大學和王相卿,這家商號逐漸發展成為歸化城內最大的旅蒙商號。
這些人的成功激勵著像喬貴發這樣的年輕人,他們也想加入其中。有的說干就干,真的開始了旅蒙之路,有的則像喬貴發一樣猶豫不決。在遭受羞辱之前,喬貴發知道這些事情,但是從來沒有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員。但是經歷了喜宴受辱之事,喬貴發心中一直憋著一口氣,他知道自己繼續待在村里是沒有光明前途的。
雖然賺大錢是很多年輕人的想法,但喬貴發與他人不同,他沒有退路,一旦失敗就難以翻身。本來他只是對創業、對商號感興趣,并無意真正投入其中,但是面對村里人的冷言冷語,他逐漸萌生了擺脫這里的想法。一心想成家的他找不到愿意嫁給他的姑娘,成家的想法也漸漸消失了,這更堅定了他做生意的念頭。
這年春天,喬貴發將家中一切收拾妥當,便獨自背上行囊,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喬貴發來到離喬家堡不遠的祁縣賈令鎮。賈令鎮位于官道上,而且是在要沖位置,是商隊往來的必經之地,十分適合做生意。喬貴發在這里認識了許多商隊的朋友,在其中的一支商隊里結識了一個靠譜的老鄉,然后跟著他在商隊里忙活,跟著商隊去了蒙古等地。
孤身在外,背井離鄉,這是很多人都不愿意體驗的生活,但對喬貴發而言卻沒什么,因為在村里他也是孑然一身,雖然那是他的故土,但在那里他沒有親人。現在出門謀生,身邊的同伴多是祁縣的老鄉,彼此之間還可以互相照應,而且大家都是光棍一個,誰也不會看不起誰,不會像在村里那樣遭人白眼。即便存在利益沖突,喬貴發也可以拿出真本事和他們公平競爭。因此,在多數人眼中辛苦的異地漂泊,在喬貴發這里反而成了人生逆襲的良機,當然這背后也透著一股辛酸。
對于喬貴發來說,喜宴受辱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正是這次經歷讓他開始走西口。此時的他只有十七八歲,正是學本事的時候,體力好,記憶力也好。旅蒙期間他不僅學會了許多經商之道和為人處世的原則,也見識了不同民族之間不同的生活習俗和塞外風景。對旁人來說,口外的世界陌生而渺茫,但對喬貴發而言,那里隱藏的機會卻并不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