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參考釋義
善于立國、立家、立身、立業者,身心應深植于道德之中,有牢固的根基;天下之物,凡見于外、抱于外者,皆易脫,唯大道立于心,身心合一,才能永固;人若能立道抱德,自可流芳百世,被人們懷念,何況子孫?把這個道理付諸自身,他的德行就會是真實純正的;把這個道理付諸自家,他的德行就會是豐盈有余的;把這個道理付諸自鄉,他的德行就會受到尊崇;把這個道理付諸自邦,他的德行就會豐盛碩大;把這個道理付諸天下,他的德行就會無限普及。所以,要用自身的修身之道來察看別身;以自家察看別家;以自鄉察看別鄉;以自邦察看別邦;以天下之道察看天下。我怎么會知道天下的情形如此豐富多彩呢?就是因為我運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說東談西
本人認為,在通行本《道德經》中,將帛書版《道德經》中的“善建者不拔”中的“建”字改為“劍”字是不妥當的,可以說是一字之差謬之千里。
俗人之“建”“抱”,皆從私欲出發,或為了名,或為了利,是利用自己的智巧而欲達到目的,心建于外部,抱之于外物,就像淺根之草,自然不能長久。這些人從自我的欲望出發,追求的也是外在,也就患得患失。而“善建者”和“善抱者”本質是首先去修身立德,用自己的道德去“建”和“抱”,以天下人的需求為自己的追求,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掌握的是事物的內在本質和根本屬性,自然就成為“善建者”和“善抱者”。
或許我們說,這些東西太“高大上”。事實則不然,數千年來讓人們敬仰的是些什么人?無非就是那些思想家,其豐功偉業代代傳頌,相反,如果僅是單純的富商大賈或者王侯將相也只是匆匆數十年而已,很快就會被人遺忘。前者通過修身立德,造福萬世;后者著重于有形,形散則湮滅。這就是內與外的差別。
到今天,世界各地的華人還會拜財神范蠡,但多少富商大賈卻已經成為過眼云煙。這緣于范蠡是修道者,追求的是財富的本源,他所積累的巨額財富只是其求道過程中的外在表現,他也不斷地把自己獲得的財富歸還給社會,而其他人不過是逐利者,一個追求的是內在,一個追求的是外在,結果自然不同。
今天,很多人希望在互聯網上建立自己的事業,其好處也是明顯的,因為互聯網是個開放的平臺,可以延伸到社會中的每個角落和每個人,這個市場空間幾乎是無限大。從哲學來說,最容易的事情恰恰是最難的,一個無限大的市場空間,憑什么建立自己的“權力”呢?如果沒有自己獨到的“權力”,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很容易被驅逐。所以,從21世紀互聯網開始繁榮以來,那些風云人物如大浪淘沙,很少有人長久。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很多人認為互聯網是實現自我的舞臺,因為它幾乎有無限寬廣的空間,可以延伸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但如果大家都抱著這個目的,都是為了自我,利益又從何而來?還有一些人為了商業的目的而抄襲、炒作、偽造,甚至用陰暗的手段為自己立名,最終就只能成為匆匆過客。
互聯網有無限廣闊的空間,但核心問題是怎么將自己與這無限廣闊空間中的每一個人聯系起來,唯一的方式只能是服務。抱著為所有人服務的目的從事各種活動,保持淳樸,建立彼此之間的共贏和信用模式,才可能在互聯網上長期存活并發展壯大。
因此,在互聯網時代更需要做一個“善建者”“善抱者”,完善自己的道德修為,以信用為紐帶,建立利他之心,強化自己的服務能力,然后才能有所作為。本人有時在想,互聯網實際是考驗每個人感悟“道”、修行“德”的大舞臺。
第二,任何一個人建立了自己在互聯網上的平臺,面對的就是社會的所有人,這些人來自各行各業,性格也是千姿百態。如果要服務多數人,就必須首先修身,只有修身才能讓自己理解不同性格的人群,包容天下人,同時,還需要提升自己的哲學修養,因為只有哲學,才能不斷地創造新知識,不斷地更新自己,然后才能長久服務多數人。如果沒有持續超越自我的能力,就無法長期、持久地服務別人,也就難以做到持久生存。
哲學、思想和文學是社會進步的沃土,可以提高所有人的辯證思維能力,提高所有人解決問題的方法論,進而讓每個人不斷地更新自己、超越自己,在政治、經濟、科學等領域不斷深入,進而不斷地服務他人,讓自己有所作為。而《道德經》能培育一個人持續更新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它就是辯證法和方法論,因為它在告訴人們如果由表及里地研究問題,如何掌握事物的核心內涵,如何洞悉事物的變化規律。
有些人很睿智,對天下的事情都有深入的見解,我們往往會認為這樣的人見多識廣,這種認識很不全面。一個人即便再見多識廣,也不可能走遍天下,更不可能見遍天下的所有事物。真正的原因在于,他們有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有自己的方法論,面對一件事情可以看到深處的內涵,并以此推演天下的人與事。老子說:“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茲?以此。”說得非常深刻。
大多數人將互聯網看成是一項科技成果,是傳播信息的舞臺,這固然不錯;也有人把互聯網作為逐利者的舞臺,這是大錯特錯。在本人眼中,互聯網是有德者的舞臺,只有扎根于道德之中的人,才可以長久在互聯網這個大舞臺上馳騁,無德者會不斷地被淘汰出局。
老子強調自然大道,這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掌握了道,就達到了修真的境界,天道與人道本相合,自然就可以以道觀天下,互聯網搭建的就是這樣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