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我挈有知,行于大道,唯迤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資財有余。是謂盜竽,非道也哉![1]
參考釋義
離道失德就會遭遇災禍。這使人堅信不疑地認識到,要行于大道,唯一擔心自己會不自覺地將“有為”施加于天下(“有為”背離了道,也就走上了邪路)。大道雖然平坦,但人們卻喜歡走捷徑(邪徑)。朝政腐敗,農田荒蕪,倉庫空虛,而人君仍穿著錦繡的衣服,佩鋒利的寶劍,飽餐精美的飲食并搜刮百姓的財貨,這就是強盜,人君如此做法,非道也。
說東談西
本章中,老子強調要堅守自然大道,可老子也說,人君經常放著平坦的大道不走,反而喜歡走邪徑。君王以“有為”治理國家,無非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欲望,即便朝政已經腐敗,農田已經荒蕪,倉庫已經空虛,人君依舊要穿著錦繡的衣服顯示華麗,佩戴鋒利的寶劍顯示自己的英武,飽餐精美的飲食并搜刮百姓富余的財貨以滿足自己的享受,實際上,這已經淪為強盜,距離滅亡不遠了。
不只是人君,任何人都面臨著如何在自然大道和邪路之間進行選擇的問題。我們知道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如果任何人靜下心來專注自己的事業,持之以恒,最差也能實現“大器晚成”,這是世人皆認可的結論。“大器晚成”也是“成”,只是早一點晚一點的差別。但“成”與“不成”卻有本質的差別,可我們放眼四周,能夠做到一生有所“成”的有幾個?絕大多數人都是一生碌碌無為,這實際就是每個人自己選擇的結果。
在此,老子幫助天下人做出合理的選擇:要保持清靜無為的心態(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持之以恒”),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追求奢侈,誠實守信,等等,最終就會有所“成”。看起來這些都是容易做到的,所以,老子說大道是平坦的。但有多少人長期走在大道上呢?因為這條大道平淡無奇、不刺激、少激情,無法放縱自己的欲望,也無法實現自己對名利的追逐,所以多數人就會走上所謂的捷徑,自以為能比別人更快地到達目的地,從而走上了邪路。為什么世上的人都喜歡耍小聰明,凡事投機取巧走捷徑?原因就在于此,結果,世人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把自己置于“死地”。
這里有一個核心是“唯迤是畏”,意思是說,要從道出發,遵道貴德,要有敬畏觀。
智者、圣人之所以不凡,正是因為有畏懼觀,才充分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持謙下之心,在大道上堅定地一步一步前行,最終成就自己。而平凡之人,如果常懷敬畏之心,一樣不會輕易浮躁,堅定地走自己的道路,內心自然生養出浩然正氣,建立強大的內心和信心,成就自己的一生。人很渺小,正是因為有了信仰與敬畏之心,反而讓我們的內心清澈而莊嚴,擁有自己人生的精彩。
有些人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不懂得“畏”字的含義。事業上如此,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當我們對自己的孩子居高臨下或態度強硬的時候,當我們要求孩子達到自己的主觀要求的時候,尤其要謹慎,我們是不是失去了畏懼觀?因為孩子的天性中擁有創造力和想象力,在這個視角上我們沒資格居高臨下,也沒資格用強硬態度抹殺他們思維中天馬行空的一面,這會毀滅他們的創造性和未來。所以,很多教育家、文學家說,孩子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因為他們像一張白紙,可以天馬行空地畫出最偉大的作品。居高臨下和強硬態度,是在污染這張白紙。我們對孩子們的主觀要求,自己是否首先做到了?如果我們自己未做到,有什么資格讓他們做到?我們自己做不到的原因又是什么?只有明了了這些內容之后,才能幫助他們進步,對他們提出客觀的要求。這些都是老子所說的“唯迤是畏”的具體體現。
中國的家長總是擔心,如果對孩子不保持強硬態度,他們誤入歧途或造成災禍怎么辦?只要家長在道德品質上以身作則,孩子怎么可能誤入歧途呢?這是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如果孩子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或創造力,即便家長告訴他們最終很可能得到壞的結果,他們也可能半信半疑,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這對他們的一生所帶來的益處很有限。相反,讓他們去嘗試,正確了,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將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形成習慣,這自然有助于塑造他們的未來;即便錯誤了,也會提升他們的反思能力和思考能力,之后對任何事物都擁有更強的感悟能力,這些才是陪伴他們一生的寶貴財富。
對孩子們的天賦要保持敬畏之心。
注釋
[1]源自《帛書老子校注》中的乙本,中華書局,199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