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參考釋義

萬物都有開始,這個開始就是根本——母(道)。既然知道了根本(母),也就知道了萬物的本身——子(一),正確的做法就是返回去守著萬物的根本——母,這樣終生都不會迷失。塞住欲念的孔穴不妄視,閉起欲念的門徑不妄言,終生就不會有禍端。如果打開欲念的孔穴,情欲日重,終生都不可救治。能夠洞察細微叫作“明”,能夠持守柔弱叫作“強”。運用其光照耀四方,然后反照自己的“明”。離道失德就會遭遇災禍。

說東談西

有墻墮之意,《說文》:“墮,敗城阜曰墮。”墻墮可以理解為破敗的城墻,有倒塌,從而形成向外望的空缺。這里引申為孔穴。

本章有教人“知子守母”的要義,告誡人們不可徇物而忘本,不可舍本而逐末。

老子見世人迷失根本,重子而棄母,失去了大道而導致災禍。最典型的是在他所處的時代,諸侯窮兵黷武,天子驕奢淫逸,百姓困苦不堪,都失去了天下的根本,走的都是覆滅之路。所以,老子以道明示天下,讓人們回歸本源。從養生來說可以保身、強身,從治國來說可以讓國家長治久安并不斷地走向強盛,從個人來說可以成就自己的事業。道是萬物之母,道德是虛靜之體,所以,唯有安靜自然,遵循自然之道,才是正途。

可是,世人由于私欲不斷膨脹,多妄視徇物,忘言尋名,終日不離喜怒哀樂,在是非煩惱中無法自拔,在欲望膨脹中無法自制,這就讓人陷入浮躁之中,也就遠離了本源。最終就會被妄想所障,被欲望左右,迷失了自己。

所以,聞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老子告誡世人,人生就是修身的過程,即得其母,就要巋然不動,堅守本心。

我們為什么有那么多的欲望?是因為我們心中想的是名與物,追逐的也是名與物,目的是要讓自己的一生有所成就,這種“有為”的欲念不斷強化之后,就會被眼花繚亂、色彩繽紛的世界擾動得內心波動不已,終身也無法“治愈”,最終也就會無所成就。所以老子說,既然知道了萬物,就要返回去,堅守萬物的本源,摒棄欲念,守護內心,這才是成就自己的大道。

王陽明有一句名言是:“此心不動,隨機而動。”說的是一樣的意思。堅守本心實則是堅守天道,而天道即人道。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同時,他還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將哲學在自己的一生中演繹到了極致,歷史上幾乎無人能出其右。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王陽明在江西平叛時對自己的部下伍文定所說的一句話。當時,寧王的心在不斷地“妄動”,作為反叛者,既要保護自己的根據地(現今南昌一帶的地域),又要盡快攻下南京,因為自己名不正言不順,一旦朝廷的大軍聚集,他的反叛計劃就無法實現。

然而,王陽明的“心”不動,他的心就是一面空明的鏡子,寧王的“妄動、意念”會清晰地映照在這面鏡子上,寧王的缺陷也就會暴露在王陽明的眼中。結果,王陽明可以隨時抓住寧王的漏洞,從而做到“隨機而動”。面對寧王的妄動,王陽明甚至還可以調動其行動。寧王也清楚,一旦離開自己的老巢,最擔心被優勢兵力圍攻,結果王陽明用番薯私刻公章,偽造了一些傳單,號稱有16萬大軍正在向洪都(南昌)聚集,貼在了洪都的大街小巷,害得寧王在洪都待了十多天,“等待”這些朝廷大軍的到來。可朝廷的大軍“久候不至”,王陽明卻聚集了足以和寧王一戰的七八萬人馬。

一個“心”不動,一個“心”不斷妄動,最終只能是處處被動,不挨揍才怪。

王陽明為什么可以做到“此心不動”?根源在于他沒有私欲,既不為升官也不為發財,只為守護一方百姓的平安,“心”就可以巋然不動。而寧王則不同,他叛亂的目的是要當皇帝(這是他的欲望),所以他的心不能不動。

動與不動,最終取決于是否有私欲。

在此,也就可以看到王陽明一生最強大之處在哪里,那就是臨終時所說的一句話:“此心光明。”因為自己的“心”光明,沒有“為己”的欲念,只為天下蒼生,所以,就可以做到“不動”,面對對手隨時的“妄動”,對形勢的判斷就可以做到了然于胸,自然就百戰百勝。這使王陽明在一生中時刻都處于“主”的地位,既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又可以隨機而變,這就是用“無形”對“有形”,作為王陽明一生中的任何政治與軍事上的對手,都只能哀嘆自己生錯了時代。

王陽明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這段話的意識是說,一個人無論處在怎樣的境遇之中(富貴、貧窮、順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詳與平和的心境,并始終保持內心如水。只有摒棄了自己的私欲,才能忘卻榮辱得失,最終才可以做到心靜如水。

所以,人與人的差別實際就是心胸與境界的差別。

當今社會,我們都需要吃飯穿衣,生活壓力在肩,要壓制欲念、堅守本源,有時確實很難,這也是客觀現實。但更因為人們有太多的奢侈之心,也讓欲望永無止境,從而脫離了本源。所以,那些成大事之人,無一不是簡樸之人,他們堅守本源,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很多人認為王陽明是典型的官二代(尚書大人的兒子當然是官二代),不愁吃不愁喝,當然可以“此心光明”。其實,拜朱元璋老人家所賜,明朝官員的待遇是比較慘的,日子也很清苦,這在歷史上都有記載。王陽明父子都不是什么貪官,以尚書大人的待遇,或許吃穿不愁,但難說是富人。事實上,王陽明的父、祖、曾祖幾代,也經歷了生活非常困苦的時期。何況,王陽明在去貴州龍場的途中不斷受到追殺,不僅衣食有憂,小命都朝不保夕。這個官二代比較慘,甚至在一些時候還不如很多普通百姓。所以,任何人的人生中都有自己的憂心之事,只是程度有差別,關鍵是不改心中的志向,不被奢侈之心所左右,也就能控制自己的欲望。

控制欲望當然很難,大多數人做不到“此心不動”,所以,只能將哲學家的崗位、青史留名的機會,讓給王陽明這些先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城县| 额济纳旗| 丽水市| 乐安县| 元氏县| 兰考县| 纳雍县| 靖远县| 图们市| 彭山县| 喀什市| 工布江达县| 中牟县| 资中县| 高台县| 巴楚县| 南川市| 广东省| 准格尔旗| 壶关县| 晋州市| 台东县| 永宁县| 青神县| 沈阳市| 崇礼县| 东乡族自治县| 浪卡子县| 泗水县| 泸西县| 蒙城县| 宁陕县| 平原县| 八宿县| 永安市| 海口市| 万全县| 革吉县| 奇台县| 巴林左旗| 白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