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參考釋義
人一生出來,就開始進入死亡之旅。人以四肢九竅活著為生,人以四肢九竅死去為死,不善于執生(機)的人,以四肢九竅將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不善于執生(機)的人為什么會這樣?聽說善于持生(機)的人,(不入險地)行路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不妄動刀兵)就不會在戰爭中受到傷害;在善執生者面前,犀牛不知怎么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么撲張它的爪,敵兵不知怎么揮舞他的刀。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站在生地,遠離了死亡之地啊!
說東談西
本人認為,以往的很多解讀脫離了帛書版本的《道德經》的本意,比如很多書中將“十有三”解釋為“十個當中有三個”,這種解讀問題比較大。在春秋戰國時期,“十有三”表示的是“十加三”,如果表示“十個當中有三個”應該寫作“十之有三”,古人的文字是十分規范的,不能隨意曲解。
生生,是“生疏于執生”之意。
這一章,對于中國后世的古典哲學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鬃铀f的“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入,無道則隱”“防禍于先而不致于后傷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焉可等閑視之”等,都可以從這一章中找到痕跡。
今天,很多人都認為這一章是養生的內容,源于韓非子的言語:“人始于生而卒于死?!逼鋵嶍n非子的這句話也是哲學,表明生死之間是一個過程,生死是相伴相生的,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也就沒有生,和養生風馬牛不相及。
《道德經》體現出了哲學的精髓,這是有史以來的公論,在這樣的文章中僅僅談論養生的內容,是不可能的。哲學文章中會討論生死,討論如何看待生死,如何穿越生死,這是辯證法和方法論,而養生,著眼的是生理上的生命,僅僅是醫學。哲學的作用展現在無形之中,而養生(當然也包括養心和精神)側重的則是有形,這是根本的區別。
歷史上,《道德經》的注者如云,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取舍之間,互有同異。但公認影響最大的是河上公作注的《道德真經注》。河上公是歷史上真正的隱士,也只有真正的隱士,才能貼近《道德經》真正的含義,因為一旦出世,就很容易被各種欲望所影響。老子的《道德經》一直在倡導清靜無為,只有真正的隱士才能體會到清靜無為的含義和妙處,才能徹底放下名利和欲望,理解《道德經》的精髓。他對《道德經》的注釋,自然遠非那些在塵世間追逐名利之人的注釋可比擬。所以,本章在解讀的過程中借鑒了河上公的解讀。
“不善于執生(機)的人,以四肢九竅將自己的生命送入死地”,是本章的核心部分。本人認為老子在說,生,是因為四肢九竅展現活力而生;可因為各種無窮無盡的欲望,導致四肢九竅的衰竭,將自己送入死亡。
當今社會,許多人有無盡的欲望,讓社會充滿浮躁??墒?,越浮躁,誘惑也就越多,心神永遠無法安寧,也就無法靜心思考問題,無法按照事情的內在邏輯去做事,更不可能持之以恒,最終,就把自己從“生地”(成功)送入“死地”(失敗)。越是要求“生”,就越是容易入于死地。生與死的可能性原本是相等的(人生下來的時候,成功與失敗的機會是均等的),但許多人往往選擇了“死地”。
怎樣才能打破這種悖論?老子讓我們先沉靜下來,凝視生命的真相。人始生于虛無,這是生命的活力之源,如果要保持活力,就要清靜無為,回歸本真的狀態。
我們在今天的社會上生活,會看到一些成功的人,但看到更多的是一生碌碌無為的人。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有其獨到之處,而碌碌無為的原因基本相同,這是為什么?本人在《如松看財富之道》中曾經講過一個例子,那就是巴菲特。巴菲特為什么成功?源于兩點:
第一,他所處的社會準許索羅斯存在。索羅斯是典型的空頭,無論股指、美元還是商品,只要出現泡沫,他就會集合對沖基金去做空,這實際就是給商品價格、股指、美元“擠水分”,讓它們時刻都處于合理的估值上。
第二,巴菲特站在索羅斯們建立的金融基礎上(金融要素的合理估值),建立并運用自己獨立的投資理論,堅持長線(這就是持之以恒),最終獲得成功。
無論索羅斯還是巴菲特,都是深刻研究美國社會的制度、金融環境、投資環境之后,按自己的理論實踐取得的成功。沒有索羅斯們存在的社會基礎,以及他們所建立的金融基礎,金融要素就會時刻處于泡沫狀態,如果用巴菲特現在的投資理論長期投資五十年,到今天他還不如一個普通農民。
當然,巴菲特這樣的人是極少數的,但那些靜心觀察、持之以恒走完自己一生的人,即便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也是成功的,因為他們鑄造了屬于自己人生的豐碑,演繹了屬于自己的精彩旅程。
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有其獨到之處,每一個死寂,都是雷同。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讓我們先沉靜下來,研究社會特征、法律環境,建立一套自己的投資理念,這就是生路。如果每天的頭腦中裝的都是奢華、攀比、面子、享受和欲望,就會讓自己浮躁無比,就是死路。
世上從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
凝視生命的真相,生死只在一線間。實現清靜的內心,走自己的道路,你就可能是一塊豐碑。巴菲特在美國社會成為巨富,然后又將絕大部分財富捐助給了社會,他就是在走屬于自己的那個過程。相反,如果時刻希望復制巴菲特,讓自己成為巨富而滿足自己無窮無盡的欲望,就會永遠處于心神不安之中,也不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理論,就只能走向死寂而碌碌無為。
每個人都可以實現自己的成功,走向自己的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