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與西方哲學
- 蘇光榮
- 2406字
- 2022-07-07 17:31:16
前言
哲學通常可以分為唯物論和唯心論,本書中所說的“新哲學”不屬于其中的任何一種。唯物論是無神論,不討論神;唯心論雖然討論神,但不用科學思想來討論。本書用科學思想來討論神,所以是新的哲學認識論。新哲學的靈感來自老子的《道德經》,與老子的哲學觀相似,所以又屬于古哲學。按照老子的思想,哲學觀點不應該以唯物或唯心來劃分,而應該以“觀其妙”或“觀其徼”來劃分——觀其妙知事物之始,認識到神的存在;觀其徼知事物之規律。前者就是元始信仰,后者就是科學。
與傳統哲學相比,新哲學具有如下特征:①不區分唯物或唯心,認為按唯物或唯心劃分世界觀是不合理的;②凡是觀點只需發表,不需爭論,錯誤的觀點會自生自滅;③認為對方觀點錯誤是因為沒有對方觀點的靈感;④神學和科學的原理是統一的;⑤思維不能執著,因為認識可能有錯誤,所以要破執著。總之,新哲學不存在錯誤或正確的區分,所謂正確與錯誤都只是個人的一私之見——自己接受的觀點,就認為是正確的;自己不接受的觀點,就認為是錯誤的。而且,多數人認為是正確的,不一定真正正確;多數人認為是錯誤的,也不一定確實錯誤。所以,真正的哲學是存在不同觀點的哲學,而不是區分正確與錯誤的哲學。
“元始信仰”指的是人類最初始的認識,“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在社會最初始的階段,人類的思維是簡單的,不會有當今神學中描繪的神,如有名有姓的菩薩等;對神的信仰只是深信人的行為會受到無形的、未知的力量的制約。人類中的先知先覺者感覺到這種制約的存在,卻不清楚其運行的原理,只能將這種制約歸之為因果報應,并由此發展出一整套宗教思想。
本書所說的“神”,指的就是人類最初始階段感覺到的這種制約,與今天宗教信奉的神并非同一概念。本書所謂的“信神”,也不是指信奉宗教的教主,而是指相信這種制約的存在。人類社會中有人信神,也有人不信神。二者從表面上看差別很大,本質上并無差別。換一種說法就更容易理解了——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正確,每個人都是怎么認識就怎么做:認為有神就信神,認為無神就不信神。無論信或不信,兩種人各自都認為自己正確。所以信神的人和不信神的人,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自認為正確的人。
元始神學,是指人類最初始的神學思想。元始神學是神學的本質,與之對應的其他所有神學觀念都是衍生神學,衍生神學是元始神學的地區化、民族化、宗教化、形象化、想象化、人格化。元始神學沒有神像,沒有神靈保佑,無佛而自度。元始神學是筆者從《道德經》《易經》《圣經》及其他各種經書中解讀出來的。筆者進一步對比原始神學和物理學中的理論,發現二者中的概念和原理是相同的。神既有物質性又有精神性、道德性。絕大多數人通常理解的神以及求神保佑的思維和行動,已背離了元始神學的本義。
本書旨在論述神學和科學的統一性。神學指元始神學,科學主要指理論物理,包括粒子物理、電磁場論和量子力學。分析物質的來源、特性與神學語言的對應,可以較為容易地理解神學與科學的統一性。換言之,如果懂得上述物理學概念的讀者閱讀本書,一定能夠理解書中所說的神的含義,物理懂得越深,對神的理解就會越深。
其實,科學和神學統一的觀點,歷史上早就存在。哲學家康德就試圖找到唯物論和唯心論的結合點。本書已找到這個結合點,并稱之為以太子——以太子右旋為實,顯粒子;左旋為虛,顯思維。本書只是把神學和科學統一這個觀點系統化、深入化、具體化、全面化,即把神理數理化,從而讓讀者更容易理解。這個任務很艱巨,所以本書中的觀點不會輕易被接受。這并不奇怪,神學和科學統一的問題,從來只有少數先知先覺者才能意識到。這正說明了《道德經》的博大精深,因為本書中的內容主要是通過解讀《道德經》才認識到的,相信看過本書的讀者會有同感。
本書以科學的方法分析神的含義,論述認識神的必要性。神學的特點是只說結果,不說原理,不說過程,原理要由聽眾自己去思考。只有科學才去找根據,神學不需要做解釋。一旦開始說過程、解釋信神的道理,就已經不是神學的觀點,而是科學的觀點和方法了,因為只有科學才去分析存在的道理,即老子說的觀其徼。所以,本書關于神的論述,不屬于神學而屬于科學,是用科學的思維去理解神。嚴格說來,法師講經,把經文的道理說得很清楚,已不是神學,而是科學的思維方式。在釋經過程中就可能因理解問題而帶入與經文不同的意義,講經是為啟發而不得不為之。這正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一思想所指出的道理。對神的理解,不能靠別人的講解,只有靠自己的思考。
本書的觀點,目的在于讓眾人思考神學與科學的統一性。思考神學與科學的關系,比探索宇宙、研究粒子的純科學更重要。科學研究不外乎探討物質與道德之間的關系,而道德在人類社會里是首要的問題,高于一切,重于一切。
事實上,科學研究規律,主張實事求是;神學宣揚善惡因果,主張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兩者的本質有相通之處,都是按自然規律辦事。然而,按照規律做事,不見得知道規律的本質,猶如信神者吃素,不見得真的知道為什么要吃素。吃素只“齋戒”,本質要“心齋”。
本書是用《隱藏的易經》一書的觀點解讀《道德經》產生的思想,內容是《隱藏的易經》論述的繼續。全書仍以六行、特征數142857和五行相生相克為主線,對照物理學來展開論述。本書中盡管有素數公式,有九大行星軌道平衡新說,有哲學新觀點,有第七種夸克存在的猜想,有對元素周期表的看法等,但不是嚴格的學術著作,仍然與前一本書《隱藏的易經》一樣,僅是交流讀書心得。也正因此,與前書一樣,本書不重引文的出處而重觀點的正確性。書中如果真有值得參考的觀點,那也是在許多前人的啟發下產生的,其中老子是首要的啟迪者。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和《隱藏的易經》中的觀點都有一個前提,即必須承認老子的話是正確的、有根據的、不能更改而只能理解。比如,老子說三生萬物,那就只能是3而不能是其他數字。如果讀者不同意這個前提,認為老子的話沒有依據、不可信,那么就失去了討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