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能太單純,應該懂得適度“偽裝”自己。不懂得做人“心機”的人不僅沒有內涵,還沒有成功的欲望,只能是明里吃虧,暗里受氣,千瘡百孔,一輩子翻不了身。
要想保護自己,發展自己,你就要懂得做人的“心機”。
1.做人不能太單純,要學會保護自己
做人單純本身不是錯,可關鍵是社會關系復雜,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要懂得偽裝自己,以防被人欺詐被人騙。
做人表面天真可以,但內心一定要留點“心機”自己用。
中國古代大哲學家荀子在論人性時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品性如果看來是善的,那一定是他努力裝扮成這樣的,因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這就是著名的性惡論,同時也告訴人們做人要有“心機”,必須適度地偽裝自己,以防被惡人所害。
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絕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與人打交道時的確要謹慎小心,對人不妨考慮一些防范對策,預防萬一,等到事情發展到糟糕程度時就為時晚矣。
一般人都不喜歡謀略意識強烈的人,也就是心眼太多的人。然而,在現實社會里,欺騙、狡詐的人大有人在。大到國家之間的爭端,小到個人之間的利害關系,這種欺詐無處不在。因此,與其說欺瞞他人不正當的行為太卑鄙,倒不如說吃虧上當的人太單純、太大意。
人生從某種角度看也是一場戰爭。在這種戰爭中,為了求生存,必須要有慎重的生活方式和態度,這樣才不至于上當,吃虧。當然,為人并不需要去欺騙別人,但是,社會上魚龍混雜,到處都是陷阱、圈套,必須小心提防。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不知你是否見到過烏龜在遇到天敵時如何保護自己?當敵人出現時,這個家伙便將頭和爪子全縮進了殼內,這樣它裝死足足好幾分鐘才慢慢將頭伸出來張望,等敵人走了,它才敢爬動起來。也許,你也聽說過兔子蹬鷹的故事,鷹的眼睛銳利,在高空中便能看清地面上的兔子,而此時兔子并不慌忙,它就順勢打個滾,裝作死去,鷹一個俯沖下來,本想這下可抓住兔子了,可是意想不到的是,當鷹到達地面伸開雙爪時,兔子卻一躍而起雙爪猛抓鷹的胸肚部位,鷹悲鳴幾聲,只好帶著傷痕逃離了地面。
以上兩例都是發生在自然界里的普通故事。也是兩類不同的以欺詐對手而求生存的實例。在人性的叢林中,人人都想戰勝對手,當敵我力量懸殊較大時或勢均力敵時,用反間計去欺詐對方,會使對方上你的當,處于你的擺布之中,而你此時,已成了狩獵的獵人了。當人的力量處于優勢時,也不妨采用一下欺詐的戰術,這樣會使你事半功倍,達到唾手可得的目標。總之,欺詐也是一種計謀。
在人性的叢林里,無處不存在著欺詐。欺詐并不是什么違背倫理的罪惡。凡是有利于自己的生存,有利于個人能力實現的,都是正當的,合理的,西方哲人曾說過:“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這話并非不無道理,既然我們存在,我們就有理由去生存、求發展,而一切對自我的壓抑和對存在的摧殘才應當被看成為罪惡。
另外,競爭的特性也決定了欺詐的必然性,競爭使得我們不得不謹慎行事,競爭也使得我們每個人必須以自我為中心,必須永遠走在同伴的前面,否則優勝劣汰的法則便不會優待我們。
欺詐有很多種,常見的有下列幾種:
利用人性的弱點,以利誘人。人是逐利的動物,無論大利小利他都不會放棄的,當然他也會考慮自己的成本和風險。但更多的情況下他是敢于鋌而走險的。而這時,你最好的辦法就是予利而誘之。世上任何給予都不是白給的,沒有免費的午餐,以利誘人,比較常見而且容易成功。
聲東擊西,制造假像。這種方法就是要在對方迷惑之時,故意發布一些讓對方上當的信息,當然,這些信息對敵人來說必須是得之不易或認為準確可靠而極其有用,所以才適用它。要做到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境界,這樣假像也便被認為真的了。
詐死和裝敗也是很好的戰術。若詐得像,裝得真,則可以認清對方的判斷,制造對方判斷的負擔,并使其做出錯誤的判斷而踏入陷阱。助長對方的驕氣,使其松馳警戒;而你則趁此尋求生的契機;另外還可以解除對方對你的壓力,因為他巴不得解下心頭的重擔,你的詐死裝敗正好制造了他們心理上的藉口。
2.做人要精明,但不能精明過頭
《紅樓夢》里的王熙鳳做人可謂精明,依仗賈母的寵愛和自家背景,上欺下壓、左右逢源。“機關算盡太聰明”,最后令眾人生厭,郁郁而死。可見,做人不能不精明,但也不要精明過頭。
人不應對什么事都斤斤計較,該糊涂時糊涂,該聰明時聰明。有句成語“呂端大事不糊涂”,說的正是小事裝糊涂,而在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
中國古代這樣的大智若愚者有很多。
宋代宰相韓琦以品性端莊著稱,遵循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生活準則,從來不曾因為有膽量而被人稱許過,可是在下面兩件事上的神通廣大,實在是沒有第二個人可比。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典范。對于這樣的老好人誰會防范呢?他因此而得以在無聲無息中做了這兩件大事:
當宋英宗剛死的時候,朝臣急忙召太子進宮,太子還沒到,英宗的手又動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嚇了一跳,急忙告訴宰相韓琦,想停下來不再去召太子進宮。韓琦拒絕說:“先帝要是再活過來,就是一位太上皇。”韓琦越發催促人們召太子,從而避免了權力之爭。
擔任大內都知職務的任守忠很奸邪,反復無常,秘密探聽東西宮的情況,在皇帝和太后間進行離間。韓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頭敕書,參政歐陽修已經簽了字,參政趙概感到很為難,不知怎么辦才好。歐陽修說:“只要寫出來,韓琦一定有自己的辦法。”韓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經中書省而直接下達的文書把任守忠傳來,讓他站在庭中,指責他說:“你的罪過應當判死刑,現在貶官為蘄州團練副使,由蘄州安置。”韓琦說完拿出空頭敕書填寫上,派使臣當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換上另外的愛耍弄權術的人,任守忠會輕易就范嗎?顯然不會,因為他也相信韓琦一貫誠實的說法,不會懷疑其中有詐。這樣,韓琦輕易除了蠹蟲,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實在是一種人生的最高修養,也是一種做人的謀略,大智若愚的人總有更多成功的機會。
另一個晉代人謝萬,是謝安的弟弟。曾經和蔡系爭一個座位,蔡系把謝萬從位子上推了下去。謝萬慢慢站起來,拍拍衣服,邊坐回座位上,邊說:“你差點兒弄傷我的臉。”蔡系說:“本來就沒有考慮到你的臉。”后來兩人都沒有把這件事掛在心上,當時人們都稱贊他們。
韓琦、謝萬之流都是老謀深算,“心機”重重之人,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受侮受損的一方都沒有為自己的難堪的損失而大發其怒,記恨于心,相反地,都表現出寬宏大量、毫不計較的美德和風度。結果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也使傷人者感到無地自容。
大智若愚,從一個角度來說,也可理解為小事愚,大事明。對于個人來說是一種很高的修養。所謂愚,是指有意糊涂。該糊涂的時候,就不要顧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學識、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權勢,一定要糊涂。而該聰明、清醒的時候,則一定要聰明。由聰明而轉糊涂,由糊涂而轉聰明,則必左右逢源,不為煩惱所擾,不為人事所累,這樣你也必會有一個幸福、快樂、成功的人生。
客觀的經驗告訴我們,做人不要過于“精明”,太精明會遭人討厭。因為人與人情感的溝通和交流是心的交流,如果做人過于精明,就不能在交際方面獲得人心。對人,不必精明;對朋友,傻點更好。交際中的“精明”容易把應該純樸真摯的關系,人為地弄復雜,使人感到刁鉆奸滑,敬而遠之。這樣精明的結果,只能以自己成為孤家寡人而告終。
做人精明露骨,實則是一種小聰明。
有一種情況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自逞聰明,引火燒身。三國時代的楊修,可謂絕頂聰明吧,他的幾次“聰明”過了頭,才智大顯露,結果引起了曹操的忌恨,將楊修殺掉。
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是平等的,如果你舉止不講究,言辭不考究,說話不實誠,居高臨下,只能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顧”。
做人需要精明,但不要過于精明,甚至精明到露骨。
3.心事即便爛在肚子里,也不能隨便說
心事是自己的秘密,只可留給自己,千萬不能心里擱不住事,成為別人要挾你的把柄。那真是單純過頭,吃虧吃盡,糟糕透頂。
普通人有一個共同的毛病:肚子里擱不住心事,有一點點喜怒哀樂,就總想找個人談談;更有甚者,不分時間、對象、場合,見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掏。
其實這也沒有什么不對,好的東西要與人分享,壞的東西當然不能讓它沉積在心里,要說可以,但不能“隨便”說,因為你每個傾訴對象都是不一樣的,說心里話的時候一定要有“心機”,該說則說,不該說千萬別說。
之所以處理心事要這么慎重,是因為心事的傾吐會泄露一個人的脆弱面,這脆弱面會讓人改變對你的印象,雖然有的人欣賞你“人性”的一面,但有的人卻會因此而下意識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被別人掌握住,會形成他日爭斗時你的致命傷,這一點不一定會發生,但你必須預防。
其次,有些心事帶有危險性與機密性,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擔的壓力與牢騷,你對某人的不滿與批評,當你快樂地傾吐這些心事時,有可能他日被人拿來當成修理你的武器,你是怎么吃虧的,連自己都不知道。
那么,對好朋友應該可以說說心事吧!答案還是:不可隨便說出來,你要說的心事還是要有所篩選,因為你目前的“好”朋友未必也是你未來的“好”朋友,這一點你必須了解。
即使是對家里人,也不可強硬把心事說出來。假如你的配偶對你的心事的感受與反應并不是你能預期的,譬如說,她(他)因此對你產生誤解,甚至把你的心事也說給別人聽……
然而,閉緊心扉,心事“滴水不漏”也不是好事,因為這樣你就成為一個城府深,“心機”沉,不可捉摸與親近的人了。如果你本就是這樣的人,那無太大關系,如果不是,給了別人這種印象是劃不來的。
所以,真正有“心機”的人應該這樣做:偶爾也要說說無關緊要的“心事”給你周圍的人聽,以降低他們對你的揣測與戒心。
4.做人要善于隱匿:看似沒有,實則充實
自古成大事者都謹小慎微,“心機”勝人一籌,善于隱藏自己,能以靜制動,看似沒有,實則充實,那些自以為是、耀武揚威的人絕不會因為施逞得勢而名留青史。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當時劉備落難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誠地接待了劉備。劉備住在許都,在衣帶詔簽名后,為防曹操謀害,就在后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對自己的警惕。
一日,曹操約劉備入府飲酒,談起以龍狀人,議起誰為世之英雄。劉備點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均被曹操一一貶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只有劉備與他才是。
曹操獨具慧眼正好說到劉備的志向,劉備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后,竟嚇得把匙箸也丟落在地上。恰好當時大雨將到,雷聲大作。劉備從容俯拾匙箸,并說:“一震之感,乃至于此。”巧妙地將自己的惶亂掩飾過去,從而也避免了一場劫數。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對答中是非常聰明的。
劉備藏而不露,人前不顯耀、吹牛、自大,裝聾作啞不把自己算進“英雄”之列,這辦法是很讓人放心的。他的種菜、他的數英雄,至少在表面上收斂了自己的行為。一個人活在世上,氣焰是不能過于張揚的。
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受教于老子。當時老子曾對他講:“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卻顯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誡人們,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欲望或精力不加節制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
中國舊時的店鋪里,店面是不陳列貴重貨物的,店主總是把它們收藏起來。只有遇到有錢又識貨的人,才告訴他們好東西在里面。倘若隨便將上等商品擺放在明面上,豈有賊不惦記之理。
不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話說的“滿招損,謙受益”,才華出眾而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吃大虧而不自知。
這個世界上才能高的人很多,但有“心機”的人卻不是很多,同樣一部《三國演義》,死于曹操手下的才高八斗之士數不勝數,如孔融、楊修、彌衡之流,皆因他們不善于隱藏自己才命喪黃泉。所以,無論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隱匿,即表面上看似沒有,實則充實豐富,要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5.做人要聰明,但關鍵時刻要會“裝傻”
聰明做人,再好不過,但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處處顯示自己比別人有能耐,特別是關鍵時刻,他總會故意裝傻,以避樹大招風,麻煩事纏身,這就是做人的“心機”。
在我們的周圍,有些人的確很聰明,但總是喜歡抬杠,以顯示自己是個有想法且聰明勝于別人的人,搭上話就針鋒相對,無論別人說什么,他總要加以反駁,其實他自己一點主見也沒有。不過當你說“是”時,他一定要說“否”,當你說“否”的時候,他又說“是”了。事事要占上風,純粹是沒有“心機”的失敗者。
即使你真的聰明,也不應該以這種態度去和別人說話。你簡直不為對方留一點面子,好像要把他逼得無路可走才心滿意足。你想讓人無話可說,達到心理上的滿足。你想過沒有,你滿足了,那么人家會不會滿足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相信你并沒有想到這一層,但實際上你卻是這樣做的。別人會意識到你是一個沒有“心機”的傻人。這種不良習慣使你自絕于朋友和同事;沒有人愿意給你提意見或建議,更不敢向你提一點忠告。你本來是一個很好的人,但不幸你染上了這種壞習慣,朋友、同事們都遠你而去了。唯一改善的方法是養成尊重別人的習慣,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談論中,你的意見未必是正確的,而別人的意見也未必就是錯的。把雙方的意見綜合起來,你至少有一半是對的。那么,你為什么每次都要反駁別人呢?大概有這種壞習慣的人當中,聰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聰明的人,也許他太熱心,想從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見解,他以為這樣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實上完全錯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沒有必要費心做高深的研究的,既然不是在研究討論問題,又何必在一些瑣碎的事情上固執己見呢;另外有一點你也應該注意,那就是在輕松的談話中不可太認真了。
別人和你談話,他根本沒有準備請你說教,大家說說笑笑罷了。你若要硬作聰明,拿出更高超的見解(即使確是高超的見解),對方也決不會樂意接受的。所以,你不可以隨時提出像要教訓別人的神氣。
當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議時,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贊同,但起碼要表示可以考慮,不可馬上反駁。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更應注意,太多的執拗能把有趣的談話變得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