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知識的螺旋:知識管理理論與案例研究
- (日)竹內弘高 野中郁次郎
- 2590字
- 2022-06-24 11:07:57
知識的螺旋
新知識總是從個人開始的,一名聰明的研究人員具有可以獲得一項新專利的洞察力。中國管理者對市場趨勢的直覺成為重要的新產品概念的催化劑。車間工人利用多年的經驗提出了新的工藝革新方法。在每個案例中,獨特的個人知識都轉化為對整個公司有價值的組織知識。
將個人知識提供給他人是創造知識的企業的核心活動,它在組織的所有層面上持續發生。正如下面的例子所顯示的,有時它還會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現。
1985年,總部位于大阪的松下電器公司(Matsushita Electric Company)的產品開發人員正努力研制一種新的家用自動面包機。但他們在讓機器正確地進行揉面團的操作時,遇到了麻煩。盡管他們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烘焙出來的面包還是存在外皮烤焦而里面夾生的問題。員工們詳盡地分析了這個問題,他們甚至比較了機器揉面和專業面包師揉面的X光照片,但是無法獲得任何有意義的數據。
最后,由軟件開發人員田中郁子(Ikuko Tanaka)提出了一個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大阪國際飯店(Osaka International Hotel)以生產大阪最好的面包而聞名,那么,為什么不將其作為一個學習的對象和模型呢?田中郁子師從酒店的首席面包師,學習他的揉面技術。她注意到,面包師有一種獨特的拉抻面團的方法。經過一年的反復試驗和與項目工程師的密切合作,軟件開發人員終于制定出產品規格,包括在機器內部增加特殊的“肋骨”狀結構,這成功地再現了面包師的拉抻技術和田中郁子在酒店中所學習到的內容。其帶來的結果是:松下面包機擁有了獨特的“揉面”方法和產品,并在其上市第一年創造了新廚房用具的銷售紀錄。
田中郁子的創新說明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知識類型之間的轉變。這場運動的終點是顯性知識——面包機的產品規格。顯性知識是正式的和系統的,由于這個原因,它可以很容易地在產品規格或科學的公式或計算機程序中進行溝通和共享。但是,田中郁子創新的出發點是另一種不那么容易表達的知識——隱性知識,就像大阪國際飯店首席面包師擁有的那種知識。隱性知識是高度個人化的,這很難顯性化,因此也很難與他人分享。或者用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的話來說,“我們可以知道比我們能說出的更多的東西”。隱性知識也深深地根植于行動和手藝之中,以及個人對特定環境專業、特定技術或產品市場、工作組或團隊活動的承諾中。
隱性知識部分地由技術技能組成,即“專有技能”,是指那種非正式的、難以確定的技能。一位大師級的工匠在多年的工作經驗之后,會在“他的指尖”上發展出豐富的專業知識,但是他常常不能清楚地表達他所知道的背后的科學或技術原理。
同時,隱性知識具有重要的認知維度,它由思維模式、信念和觀點組成,這些思維模式、信念和觀點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我們認為它們是理所當然的,因此,不能輕易地將它們精確化。正是出于這個原因,這些內隱模式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的區別表明了在任何組織中創造知識的4種基本模式。
1.從隱性到隱性。有時,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直接共享隱性知識。例如,當田中郁子在大阪國際飯店當實習面包師,跟隨面包師父學習時,她通過觀察、模仿和練習,學習他的緘默技巧,使它們成為她自己隱性知識庫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她被“社會化”了。
但就其本身而言,社會化是一種相當有限的知識創造形式。的確,學徒要學習大師的技能。但無論徒弟還是師父,這對他們的工藝知識或系統的洞察力而言,都得不到任何好處。因為他們的知識從未顯性化,所以不能輕易地被整個組織利用。
2.從顯性到顯性。一個人也可以把顯性知識分散成部分,再組合成一個新的整體。例如,當一個公司的審計長從整個組織收集信息并將其匯總成一份財務報告時,該報告就是一種新知識,因為它綜合了許多不同來源的信息。但是這種結合也不能真正地擴展公司現有的知識基礎。
但是,當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相互作用時,就像松下家用面包機的例子一樣,一些有創造力的事情就會發生。日本企業尤其擅長發展的,正是這種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的交流。
3.從隱性到顯性。當田中郁子能夠清晰地表達她對面包制作的隱性知識的基礎時,她把這些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從而將這些知識與她的項目開發團隊分享。另一個例子可能是審計長,他不僅僅是為他的公司編制了一份傳統的財務報告,而是根據他在工作中多年積累的隱性知識,開發了一種新的預算控制方法。
4.從顯性到隱性。更重要的是,隨著新的顯性知識在整個組織中共享,其他員工開始將其內化。也就是說,他們用它來擴展、延伸和重構自己的隱性知識。審計長的提議促使公司財務控制制度的修改,其他員工使用創新,并最終將其視為完成工作所必需的工具和資源背景的一部分。
在創造知識的企業中,這4種模式存在于動態互動中,是一種知識的螺旋。讓我們回想一下松下田中郁子的案例。
1.她了解了大阪國際飯店面包師心照不宣的秘密(社會化)。
2.她把這些秘密翻譯成顯性知識。這樣,她就可以將其分享給她的團隊成員以及松下公司的其他人(外顯化)。
3.團隊對這些知識進行標準化,將其整合到一個手冊或工作簿中,并將其體現在一個產品(組合)中(組合化)。
4.通過創造新產品的經驗,田中郁子和她的團隊成員豐富了他們自己的隱性知識庫(內隱化)。特別是,他們以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了解到,像家用面包機這樣的產品可以提供正品,即機器做出的面包必須與專業面包師的一樣好。
這將再次啟動創造知識的螺旋,但這一次是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在家用面包機的設計過程中,人們對真正的品質產生了新的洞察力,這種洞察力被非正式地傳達給松下的其他員工。他們用它來為松下的新產品制定同等的質量標準——無論廚房用具、視聽設備還是白色家電。通過這種方式,組織的知識基礎會變得更加廣泛。
外顯化(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和內隱化(利用顯性知識擴展自己的隱性知識庫)是這種創造知識的螺旋的關鍵步驟。原因是二者都需要自我的積極參與,即個人的承諾。田中郁子決定讓自己成為面包師父的學徒,就是這種承諾的一個例子。同樣,當審計長闡明自己的隱性知識,并將其體現在一項新的創新中時,他的個人身份就會以某種方式直接參與其中,而不是僅僅“處理”傳統財務報告中的數字。
事實上,除了知識,隱性知識還包括心智模型和信念,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變實際上是一個闡明個人世界觀的過程——它是什么以及它應該是什么。當員工創造新知識時,他們也在重塑自己、重塑公司,甚至重塑世界。
當管理者掌握了這一點,他們就會意識到管理創造知識的企業的合適工具與大多數西方公司的工具非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