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不穩定性 THE SEARCH FOR INSTABILITY
歷史上紅皇后效應對性的解釋是科學綜合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典范。漢密爾頓等人提出的寄生物和性的觀點并不是憑空而來,他們是三條不同研究路線的受益人,如今三條線的調查終于合并成了一條主線。第一個就是發現寄生物可以控制物種的數量,并引起物種循環。阿爾弗雷德·洛特卡(Alfred Lotka)和維托·沃爾特拉(Vito Volterra)早在1920年間就發現了端倪。到了20世紀70年代,羅伯特·梅(Robert May)和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on)對該觀點進行了具體的補充說明。第二個就是霍爾丹等人于40年代發現了豐富的多態性,它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即每個基因都有非常多不同的版本,而且似乎有種神秘的東西阻止其中一種基因驅逐其他的基因。第三個就是沃爾特·博德默(Walter Bodmer)和其他一些醫學科學家發現了抵御寄生物的系統是如何運作的,基因抵御作用類似鎖和鑰匙的系統。漢密爾頓綜合了以上三條發現后認為:寄生物和寄主之間不斷對抗,抵抗基因不斷地變換、升級,于是出現了一整套基因的不同版本。如果沒有性,這一切就不會發生。
這三項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在于它們放棄了穩定性的觀念。洛特卡和沃爾特拉比較關注寄生物是否能夠穩定地控制寄主的數量,霍爾丹則著眼于多態性如何長時間保持穩定的事物。漢密爾頓與他們的不同之處在于:別人希望尋求穩定,他卻為了性理論力求看到更多的變化和動力。
該理論的主要弱點在于,它要求染病率和抵抗力必須循環往復,也就是說,優勢常常像鐘擺一樣在二者之間左右搖擺。自然界中存在許多有規律的循環。旅鼠和一些其他嚙齒類動物,每三年會有一個繁殖高峰,其他時間則處于繁殖低谷;蘇格蘭松雞也會經歷物種繁盛和稀缺的循環周期,大約每四年有一次繁殖高峰,這些變化都是由寄生物引起的。但偶爾出現的蝗災和人口的穩步增長或衰退,才是正常的現象??共⌒曰虻陌姹颈旧砭陀兄芷谛宰兓?,但似乎人類一直沒有注意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