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賦能:認知突圍的10大思維模式
- 賀華文等
- 4904字
- 2022-06-23 15:44:37
提升心智力的關鍵——升級10大思維模式
改變心智模式、提升心智力是非常復雜和艱難的。那么,對于普通人而言,應該從哪里開始呢?
對于這個問題,我在過去16年從事組織和人才發展的實踐中不斷思考和探索,也向很多國內外的專家學習相關的理論,和他們交流具體如何做到。
通過不斷學習、交流、實踐和觀察研究,結合自身內在成長的體悟,我總結出普通人提升心智力的關鍵:從建立10大思維模式入手,可以幫助我們實現內在成長,通過外在行為模式的改變,從而改變我們的人生。于是,我邀請鄒培芫和江濤兩位教練,共同發起,并在中國教練圈里集結了10多位在這方面有體悟的教練,我們用團隊教練的方式激發大家的智慧,汲取每個人在職場、家庭、情感等方面的故事和背后的思維模式升級,用最真實和真誠的文字呈現給大家。
思維模式是心智模式的外在表現,而行為表現又被思維模式影響和控制,所以,從建立更有效的思維模式去改善我們的行為,通過思維模式的不斷升級迭代去影響心智模式的成長,逐步提升我們的心智力,就變成可能的方式之一。
圖1-3就是改變我們人生的10大思維。其中,第1種到第5種思維是關于我們如何處理和自己的關系,第6種到第10種思維是關于我們如何處理和世界的關系。當我們和自己、和世界的關系處理好了,才能真正實現內在和外在的同步成長,會讓我們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去創造不一樣的人生。

圖1-3 改變人生的10大思維
第1種思維:接納我是唯一的自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并不是完全一無所有。我們帶著生命進化的沉淀,帶著前人的智慧,帶著自己獨特的基因,所以每個人生而不同。但是,社會的評判規則會將我們與周圍的人或者所謂的標準做比對,會無形中掩蓋我們的獨特性,以至于我們會懷疑自己,不接納自己。自卑、恐懼等情緒時時出現,阻礙我們的成長和發展。
只有看到自己的唯一性,唯一的性格、價值觀、內在天賦等,才開始接納自己的獨一無二,我們存在的價值不需要證明給任何人看,只需要活出自己最好的生命狀態,這一刻我們的成長就真正開始發生。
每個人都需要接納自己,這無關自身的好壞。接納本身就是一種勇氣和力量。我的朋友車靜教練在這一章節中,不僅用自身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在接納自己后她的人生發生了什么樣的轉變,還系統地整理了對每個普通人都適用的方式和方法,讓每個人都能夠學會接納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第2種思維:允許一切的發生。如果說接納是改變的起點,那么接納最直接的影響,是我們會給自己更大的空間,開始可以做到“允許”,允許一切的發生。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來修煉我們的,都只是幫助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豐盛。所以,無論是開心還是悲傷,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健康還是病痛,無論是正確還是錯誤,無論是成功或失敗……不管我們愿不愿意,一定都會發生。
只有經歷了世間的痛苦,才能體會真正的幸福。我們可以做的不是阻止它發生,而是欣然允許,或許那些發生的一定有其必然性,亦即“因果”。允許了,才能更好地看到背后的“因”,我們才能更好地前進。
舒涵是一個有靈氣、有個性和有獨立思想的女性,她的家庭、工作、婚姻曾經都遇到過問題。她學會了放下對外在的期待、允許一切的發生,然后繼續向內修行。她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狀態,她的故事或許對我們有借鑒意義。
第3種思維:我變了,世界就變了。小的時候,很多人都有一個“改變世界”的夢想,長大后,我們發現改變世界遠遠比想象的復雜,我們可以做得非常有限。
于是有的人開始“自暴自棄”,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有的人還在不斷追求,如何去改變社會、改變別人;還有極少的人,開始真正懂得,我們改變世界的唯一方式是改變自己,“我變了,世界就變了”。
這個世界由每一個小我組成,任何人都可以改變,但是都不可以被改變,真正改變的前提是“我愿意”。
絕大部分的人和事,都不是我們完全可控的,但是只有我們自己可以控制自己。
例如,我們想讓下屬有好的業績表現,一味地定目標、提要求、考核、獎懲,效果卻甚微。但是,如果我們調整自己的管理方式,改善和下屬的關系,相信下屬的潛能,并能夠有效地激發,改變就會自然發生。
我們改變了對世界、對人的看待方式,從自己出發,轉換信念,就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世界因為我們帶上了不一樣的“眼鏡”,會呈現出更多的色彩。
改變自己,其實是心智模式從“規范主導”到“自主導向”的升級。當我們形成前兩種思維之后,焦點開始向內,“向內求”變得可能。但是如何真正做好,培芫老師在書中告訴我們的ABC理論,以及一些強有力的教練式問題,能夠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和改變。
第4種思維:抽離出來,覺察自己。人類發展的過程,也是自我認知的過程。在所有的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是處理好自己與自己的關系,但是我們經常會“身在廬山中,不知真面目”。因為投入其中,而無法看到自己每一個當下的行為、情緒、思維等,由于“無法看到”,就可能被其控制,成為無意識行為。
但是,如果我們可以從“投入”中抽離出來,就能看到完整的自己,如果我們帶著覺察,看到自己內在層次的模式、信念等,就有可能掌控自己,去有意識地調整和改變,從而建立新的模式。
如何抽離?如何提升覺察力?這是大部分人不具備的能力,而且通過傳統的課堂學習并不奏效,而教練式的自我發問,在實踐中的復盤與反思,卻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在這個章節中,余云老師告訴我們如何真正做到抽離出來,覺察自己,她還詳細講解了傳統的思維模式和新的思維模式的轉化方法。
第5種思維:向內看,往前走。當我們真的形成了前面的4種思維,就開啟了“向內求”,就走在心智模式成長的路上。
在內看、內求的同時,我們需要面向未來,即便過去有遺憾、有創傷、有問題,仍然可以把它們“打包”放在一邊,不去處理它們。我們依然可以找到自己的目標,并有能力去實現它。在朝著目標向前走的同時,那些過去的“包袱”已經不再重要,有的或許已經卸下,有的早已封印在歷史的長河里,我們已經成了未來的自己。
碧安卡教練撰寫的這一章是對前面4大思維的總結、深化和收尾,讓我們重新整合了前面4大思維,最終歸結出成長的法門就是“向內看,往前走”,這也讓我們對成長心法和實踐的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6種思維:選擇相信。很多人會說:我只有看到了才會相信。聽起來很有道理,可還有很多人看到了,依然不相信。但是,優秀的人更多是“因為相信,所以看到”。
相信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選擇,當我們不再以“非對即錯,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看待世界時,會看到更多可能性,而把“可能性”變成現實,是因為我們發自內心地相信它。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激發潛能,調動資源,對自己的行為真正負責。
選擇相信也是看問題的視角,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選擇相信更是修煉內心,使自己真正強大的方式,敢于義無反顧地為相信付出,并承擔結果。鐵紅老師在書中分享了她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做到相信父母愛的力量、相信成長的規律、相信“相信”的魅力。
第7種思維:靈活變通。在這個VUCA(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時代,一切都在變化中,其速度超出人們的認知,很多東西變得不可預測。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更好地迎接變化,然后隨時做出調整,靈活應對所有的可能性,這樣才有可能保持更加從容淡定的狀態,與世界和諧相處,同步成長。
靈活變通,還體現在敢于嘗試,并對嘗試的結果抱持開放的態度,“有效的就重復,無效的換一招”,直到實現我們的目標。
要做到靈活變通,曾華教練在書中提到“兩步法”——第一步:放棄固有的習慣與模式,于不可能中創造出可能;第二步:釋放生命的彈性、韌性與活性,讓生活更有掌控力。我認為這些方法都值得踐行。
第8種思維:提升品性,持續向前。有一天,我的愛人問我,覺得孩子對我的意義是什么?我說是成長,他們教會我如何成為一個好父親,也教會我如何更好地修煉自己,讓自己變得豐盛。
其實,反過來,我們對于孩子的意義,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生命的過程,其實是成長自己,為他人付出的過程,我想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這一章節的作者張冠波通過講述與父親的故事、與愛人的關系、事業的發展三個部分,讓我看到他從未停止的思考和探索給他帶來的持續成長和發展。所以,每次和他溝通,我都能夠感受到他內在的尊重、支持和充滿愛的力量。
第9種思維:從問題思維到目標思維。這是我個人認為在事業上獲得成功最重要的思維之一。
有一次,我給一個客戶做教練,他想探索自己有哪些不足,這樣就能夠彌補這些不足,獲得職業上的成功。
聽起來這個邏輯非常有道理,我也支持他往這個方向去探索,而他也真的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覺得有收獲。但是,我能覺察到那一刻他的能量是比較低的,所以,我問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不去找自己的不足,而是直接探索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會怎么樣?
他沉默了20秒。我相信對于他來說,這是很漫長的20秒。然后他說:“賀教練,我突然明白了,我應該更多地聚焦在自己的目標上,花更多的時間去想如何達成目標,這比找自己的問題更有價值……太感謝了……”我聽到他的語氣中帶有突然覺察后的興奮和堅定。
所以,當我看到很多人陷入自我否定的沮喪,或者試圖通過找問題來解決問題的時候,我會問他們:如果我們從問題思維轉化到目標思維,會有什么不一樣?通常,他們都會覺得像是給他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我們投入大量精力在分析問題、找尋問題根源的時候,內在會感受到大量的壓力,能量會持續走低,沒有太多的能量可以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而且在今天瞬息萬變的時代,過去的經驗對于解決未來的問題未必有效。美萍教練在這一部分深入淺出地告訴我們問題思維的Bug(漏洞)、目標思維的價值,以及她在事業上如何真正做到目標思維,從而獲得更多的成功。
第10種思維:系統思維。這是最后一種思維方式,也是我認為可以整合這本書所有內容的一種思維方式。
我們身處各種不同的系統中(世界、社會、家庭、企業等),而一個人的自身也是一個系統,雖然有作為人的共同性,但每個人依然是獨一無二的系統,包括各種不同的行為、信念、模式等,只有整合起來,全面立體地去運轉,才有可能發揮系統整體的最大價值,這背后本身就是系統思維的體現。
劉茵老師在這一章節中詳細介紹了什么是系統思維,更重要的是講述了自己如何將系統思維運用在事業發展、學習成長、家庭關系的方方面面。這里面甚至可以看見前面9大思維的呈現,還有些理論和觀念與我這個章節中的內容不謀而合,也算是首尾呼應,形成一個整體的圓滿吧。
對,就是“圓滿”,這個詞在不經意間從我的大腦中出現,真是恰逢其時。
在我即將結束這個章節,為大家開啟真正的“10大思維”修煉之旅時,“圓滿”不僅僅是一個美好的祝愿,也是我們的目標,更是我們拿起這本書,提升心智力、改變人生的起點,也是每個人的生命可以達到的終點。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修一個大大的圓!
成長百寶箱
貝克哈德改變方程式
貝克哈德改變方程式:D×V×FS>RC,即對現狀的不滿(或者更大的欲望)×對未來的愿景×第一步行動>改變的阻力
貝克哈德改變方程式是理查德·貝克哈德和戴維·格雷徹共同提出的,說明一個人要真正發生改變,跟D、V、FS和RC有關系。為什么我們“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因為改變沒有發生,因為D、V、FS三個因素的綜合力量小于改變的阻力(RC)。所以如果想真的改變自己,我們需要做到:
(1)有強烈的改變現狀的意愿或者有更大的追求,并找到它,明確它,時刻提醒自己記住它;
(2)探索并找到屬于自己的清晰的、以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人生愿景和使命,而這一定是讓我們興奮并充滿力量的;
(3)擬定清晰的、可行的計劃,并真的邁出一小步;
(4)有了以上三個方面,并不代表改變一定發生,還要時刻關注他們的合力是否足以超過改變的阻力,改變的阻力有很多,有客觀的環境,但更多的是內在的障礙,如害怕失敗、害怕對別人產生影響等。
改變是一個長期的持續過程,以上的四個因素在不斷此消彼長,不斷地變化和影響著我們,改變因此變得更加復雜和充滿不確定性,因此,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個人能夠時刻提醒我們,并讓我們看到自己每一個當下的狀態,同時可以激發我們的潛能,克服阻力、戰勝障礙,而這個人最有可能是教練或者類似的角色,他支持我們成為自己生命中的燈塔,釋放內心的溫暖和力量,陪伴我們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