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你剛出生時,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的?

1

“當一個物體消失在視野之中,這個物體還存在嗎?”

對于成年人來說,這個問題幾乎簡單到荒謬的地步。但是在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的理論中,這種對于物理世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嬰幼兒成長發育中的里程碑式事件。

這樣的能力,又叫客體永存性(object permance),是指對外界事物的存在是否獨立于我們的主觀視角的判斷(Piaget,1954)。成年人都知道,當一個球消失在你的視野里,它并沒有從這個世界上消失,而當一個球進入你的視線范圍內時,也不意味著這個世界上憑空出現了一個球。

但同樣的問題,對于小嬰兒來說可能就顯得困難重重了。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嬰兒面對的世界不過是“一團怒放而嘈雜的混亂”(James,1890)。而在皮亞杰的理論中,客體永存性的意識至少要到嬰兒九個月大的時候才會出現。在此之前,嬰兒由于沒有客體永存性的概念,甚至都不會去主動尋找被藏起來的小玩具。不管這個小玩具平時有多吸引寶寶們的目光,只要它消失在視線范圍里,寶寶們就會覺得它徹底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了。也就是說,在這些小嬰兒的認識里,所有看不見的東西都等同于不存在。

嬰兒對于客體認識的局限性還體現在他們會犯的“A非B錯誤”(A-not-B error)中。

這個錯誤對于成年人來說更加匪夷所思了:在嬰兒面前準備A、B兩塊蓋布,并且當著他的面將一個小玩具藏在A蓋布下。一開始,這些嬰兒會掀開A蓋布,找到小玩具。但如果在藏到幾次A蓋布之下后,突然改成把小玩具藏在B蓋布下——這些眼睜睜地看著小玩具被藏在B蓋布下的嬰兒,還是會伸出小手去掀A蓋布。皮亞杰認為,這同樣說明處于生命初期的嬰兒,對于客體的認識極為有限。

人類嬰幼兒時期的奇詭之處常常被人類社會發達的社會結構與文化傳統所掩蓋。對于我們這些在世界上生活已久的大人來說,其實已經很難想象缺失客體永存性這樣基本的概念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而我們也常常忘了,就連站在人類文明巔峰的量子物理學家們,在人生伊始階段,對于物理世界的全部理解都要從客體永存性開始。

可是成長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么呢?我們是如何從一個連視覺系統都不成熟的生物體,經過漫長的幼態持續,變成地球上唯一建筑了文明的物種,具有了探索宇宙奧秘的能力呢?

2

為了更好地探究人類客體永存性意識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有研究者設計了一系列實驗來測試嬰兒對于物理世界的理解。

在這項發展心理學的經典之作中,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熱內·巴亞熱昂(Renee Baillargeon)與她的合作者一道,測試了一些只有五個半月大的嬰兒。

這些小寶寶被爸爸媽媽帶到實驗室里之后,要反復觀看一個“木板后倒”的事件:一塊木板,由兩條線牽引,像吊橋展開一樣慢慢向后倒去。當這些小寶寶看膩了這個動作之后,研究人員會通過在這塊木板后放置一個小木塊給這些小寶寶呈現“可能事件”和“不可能事件”。

在可能事件里,這塊木板后面被放置了一個小木塊。由于小木塊會阻擋木板后傾,所以當木板向后傾斜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停止,像是被“卡住”了一樣。而在不可能事件中,雖然這塊木板后面同樣有一個小木塊,但通過巧妙的實驗操作,這塊木板在向后倒的時候,會像無視物理法則一樣,魔術一般穿過小木塊,完全倒下。

這樣的實驗設計很巧妙地測量了嬰兒對于客體永存性的理解。雖然木板向后倒下的時候遮蓋住了小木塊,讓小木塊消失在了寶寶的視野里,但如果在這些五個半月大的嬰兒的眼里,那些小木塊仍然存在于這個世界上,仍然保有“固體”的特性,那么它就應該阻擋木板的后傾。而“穿過小木塊”這樣的古怪事情,應該能夠更好地吸引寶寶們的注意力——寶寶們應該更長久地盯著木塊看。

相反,如果像皮亞杰所說,嬰兒沒有客體永存性的意識,以為消失在視野里的事物就永遠地消失在世界上的話,那么不可能事件和可能事件對他們而言應該沒有什么區別。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不過五個半月大的嬰兒,真的會花更多時間盯著“不可能事件”看。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嬰兒只是基于視覺信息做出反應的話,那么按道理來說,應該是“可能事件”要比“不可能事件”看上去更新奇一點。畢竟在“可能事件”中,木板被一個小木塊“卡住了”,移動了更短的距離,和他們之前看到的木板倒下的事件樣子不同。

在這種情況下,嬰兒還是會花更長的時間注視視覺信息更相似、運動軌跡更相似的“不可能事件”。巴亞熱昂認為,這說明五個半月大的嬰兒就已經出現了對“客體永存性”的理解,遠比皮亞杰理論中出現得更早(Baillargeon,Spelke,and Wasserman,1985)。

3

五個半月,不到兩百天。在人生中最初的短短兩百天里,嬰兒有大量的時間處于睡眠狀態。即使在清醒時刻,他們未發育成熟的視覺系統也很難幫助他們對于這個世界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在人生第一年里,嬰兒對于顏色和反差的敏感度,都要遠遜于成年人(Teller,1997)。尤其是在最初的六個月里,嬰兒能看到的世界,對于成年人來說可能就是一團灰蒙蒙的模糊存在。

很難想象,只有這樣短暫、低質量的視覺經驗的嬰兒,能夠通過觀察周遭世界來逐漸熟悉物理世界的基本法則。

面對這樣的難題,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心理學家伊麗莎白·斯貝吉(Elizabeth Spelke)提出了核心知識理論。她認為,人類天生就擁有一小部分相互獨立的核心知識系統。這些核心知識系統是人類認知結構的固有特征,在出生時就存在。只是隨著嬰兒不斷發育,并且擁有更多經驗,這些核心知識系統會得到發展與完善,逐漸形成更成熟、復雜的知識(Spelke and Kinzler,2007)。

這些核心知識系統中就包括對于客體的理解。

比如,關于客體的知識系統由一系列物理運動的原理組成:接觸(contact)、凝聚性(cohesion)和連續性(continuity)。在觀察生活中常見的客體運動時,這三條原理都不可或缺:接觸原理是指一個客體如果想使另一個客體產生運動,只能通過客體與客體之間的接觸完成;而凝聚性是指客體在運動中仍然會保持一個有邊界的、聯結在一起的整體;至于連續性,則是嬰兒能夠理解客體永存性的重要一環:物體的運動路徑必須是一條連貫的、不受阻礙的路徑。

在巴亞熱昂的實驗中,木板的運動明明應該受到阻礙,卻仍然順暢地“倒下”。嬰兒之所以會盯著“不可能事件”看更長時間,正是因為在“不可能事件”中,物體的運動違背了連續性的原理。

斯貝吉的核心知識理論,從各種意義上說都與主導實驗心理學已久的經驗主義背道而馳。

經驗主義(empiricism)起源自17世紀的英國。簡單來說,它認為我們的知識來源于我們的知覺經驗。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都扎根于感官系統提供給我們的信息。一開始,經驗主義是心靈哲學家們探討的話題。但隨著心理學逐漸脫離哲學,變成一門獨立的實踐科學,經驗主義也變成了心理學家們青睞的理論視角。尤其是在20世紀中后期的心理學認知革命之后,“感官系統是人類知識的起源”更是逐漸成為認知科學與心理學的背景色。

但經驗主義從誕生之日起,它的“老對手”理性主義(rationalism)就一直相伴左右。先天主義與經驗主義相反,先天主義認為知識的來源并不僅僅是單純的感官經驗。人類的理性,同樣也能作為知識的源泉。這樣的理論學說,在后來演變成先天論(nativism),認為人類之所以能擁有知識,一些與生俱來的“模塊”“認知結構”等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這樣的先天主義在實證科學的土壤里,一直不被人看好。甚至有人認為這種論點幾乎全然來自猜測,來自以前哲學家們的遐想。先天論本身,是心理學家與哲學家都可以“安全拋棄”的觀點(Cowie,1999)。

可是巴亞熱昂等學者對低齡嬰兒的研究,迫使學界不得不重新審視針鋒相對的經驗主義與先天主義。

4

在今天,“天生如此”與“受環境影響”之間的界限,早已比三百年前哲學家們所能想象的更加模糊。我們擁有超聲成像技術可以一探尚未誕生的小寶寶的真面貌,也擁有對于表觀遺傳學的了解,知道基因并不能決定一切。在科學進步的大背景下,我們審視先天與后天的視角也需要與時俱進。

1983年,美國心靈哲學家福多(Fodor)在《心理模塊性》一書中,第一次詳述了“模塊性”的概念。他認為,人類的認知結構由模塊組成。這些模塊相互獨立,各自信息封閉。這些模塊也同時具有領域特異性(domain specificity)。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模塊負責處理物理信息,那么它也就只負責處理與物理世界相關的信息。它在處理這些信息的過程中,還不能讀取其他模塊所具有的信息。

模塊性的理論,不僅為心靈哲學家開拓了理論上的新天地,還重新構造了先天論與經驗論的辯論框架。在如今的雙方辯論中,先天論與經驗論的主張者都認同先天與習得對于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影響。雙方沒有達成共識的方面,主要在于人類先天的認知結構的具體形式。(Margolis and Laurence,2013)

如斯貝吉這樣的先天論者,認為人類先天的認知結構并非白紙一張。借用福多的語言來說,就是擁有一些“具有領域特異性”的模塊。而當代的經驗論者雖然也認同人類認知結構先天就存在一些限制,但與先天論者不同的是,他們并不認可“模塊”的存在。經驗論者認為,人類的知識可以由一些具有領域一般性(domain general)的機制來獲得。

就用嬰兒的物理知識從何而來舉例。對于先天論者來說,對客體的理解起源于一些先天的“物理模塊”,專門負責處理有關客體的信息;而對于經驗論者來說,這樣的知識完全不用依賴于某種特定的習得機制。用來習得客體永存性的機制,同樣也可能是小寶寶們用來習得數字、習得主體性的機制。

這也難怪當代經驗論者格外偏愛聯結主義的神經網絡模型:平行式分布加工(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的模型。這樣的計算模型,不需要假設某種特定學習機制的存在,也能對于像客體永存性的認知現象進行模擬。

計算心理學家宗像裕子(Yuko Munakata)就曾搭建過一系列簡單的全連接網絡,模擬嬰兒對于物理世界的理解(Munakata,1998)。她認為,這樣簡單的模型就足以解釋皮亞杰觀察到的嬰兒“A非B錯誤”:嬰兒雖然眼睜睜地看著物體藏在B蓋布下,但他們還是去A蓋布下搜尋物體。她認為,尋找隱藏物體對于低齡嬰兒的運動機能、協調能力都有著很高的要求,他們對于客體的心靈表征還處于弱而不完整的階段,充其量也只能支持他們動眼、調動視覺注意力系統。宗像裕子通過調整全連接網絡模型中客體表征的強度,復原了嬰兒會犯下的錯誤。

按照奧卡姆剃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原則,也就是說,面向同時能解釋一項預測的不同假說時,我們應當優先選擇假說中包含假設更少的那一個。如果像全連接網絡這樣的通用學習機制都能對這種認知現象進行模擬,又何必構建出一些專門負責處理“物理”的心靈模塊呢?

當然,平行式分布加工模型究竟能在何種程度上模擬認知現象仍然充滿爭議。簡單幾層的聯結主義模型,真的就能揭開肉乎乎、粉團團的小寶寶們的心靈世界嗎?這些模型所跑出來的數據,百分之零點幾的錯誤率,又能在何種程度上揭曉人類認知結構的奧秘——這些問題,都是迫切需要經驗主義者提供答案的。

5

2013年,哲學家馬克·比克哈德(Mark Bickhard)與他的學生合著了一篇論文,重新質疑了先天論與經驗論的對立關系。

他認為,在當代的發展心理學與心靈哲學中存在對于皮亞杰理論的嚴重誤讀,而先天論與經驗論的雙方,無論設計怎樣的實驗、進行怎樣的計算建模,都不能徹底解決“知識從何而來”的問題。他們提議,心理學家們應該重新考慮一種以行動為基礎的理論:嬰兒對于物理世界的心靈表征,起源于自身行動與外界環境的交互(Allen and Bickhard,2013)。

但是,這畢竟僅僅是理論。在先天論與經驗論雙方都累積了大量的實驗證據面前,這樣折中的理論,并沒有得到太多人的支持。

人類對于物理世界的探索,可以上溯到前蘇格拉底時期的自然哲學家們。幾千年過去,人類對于物理世界的理解歷經了無數次革命。但是處于人類“出廠設置”階段的嬰兒,對于物理世界的理解究竟是如何開始,又是如何完善的,至今仍然是一個謎題。這樣的謎題正如同心靈的本質一樣令人著迷而激動。對于人類心靈與認知的研究,就如同任何科學發展的進程一樣,都是“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都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嬰兒是地球上最接近外星人的物種。這些大眼睛、皺皮膚、圓肚子的“人形生物”,使用奇特的方式進行移動,經常性地發出意義不明的聲音信號。但這些“小外星人”同時也是最接近人類本質的物種:如果心靈的本質真的存在,我們只能將目光投向這些剛剛問世不久的嬰兒。呱呱墜地的他們,就和古往今來任何一個人一樣,具有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去體驗生而為人的美妙與痛苦的潛能。

用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的話來說:“物理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愛才是。”我們也許永遠都無法真的鉆入這些奇特生物的小腦瓜里一探究竟,他們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上的物理現象的。可這并不妨礙我們做最重要的事情——去愛,因為他們象征著人類的未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龙县| 江陵县| 剑阁县| 青岛市| 区。| 孟津县| 冀州市| 黎川县| 兴安县| 喜德县| 磐安县| 河池市| 山阳县| 泗洪县| 江永县| 忻城县| 酉阳| 潜江市| 静安区| 永城市| 远安县| 新余市| 永丰县| 会昌县| 凌海市| 页游| 西青区| 内丘县| 达日县| 剑阁县| 绍兴市| 正镶白旗| 黑龙江省| 临沭县| 新巴尔虎左旗| 淮阳县| 高平市| 松江区| 格尔木市| 罗江县| 射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