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1

我走進認知發展這個領域的過程,可以說是有些誤打誤撞。

那是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第二個學期,大一的春天。我剛到美國不久,未定專業,很多閑暇時間都花在學校網站上四處收集關于專業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名叫“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的專業吸引了我。我此前從來沒有聽說過這門學科。按照學校官網上的介紹,認知科學是一門橫跨計算機科學、心理學、語言學、神經科學、哲學和人類學這六門學科的交叉學科。

“哇,好酷!”這是我的第一反應。

和大部分剛剛從高中畢業的學生一樣,我對自己的興趣所在也了解不多。我只知道自己一直喜歡閱讀,喜歡寫作,從小到大都對文字有種親近感。隨著對認知科學了解的加深,我驚喜地發現,這門學科中的一個核心話題就是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我再一搜,發現我們學校的心理系還有一個與認知科學掛鉤的實驗室,名字里就有“語言”這個詞——嬰兒語言與學習實驗室(Infant Language and Learning Lab)。

很多美國大學的實驗室都會招本科生做實驗助理。于是我就給網站上登的郵箱發了一封郵件。沒過多久,我接到了面試通知,隨后在那個暑假,我正式加入了這個實驗室。在此之后的三年里,我在認知科學與發展心理學的交叉匯合處越走越深:我加了哲學作為我的第二專業,加入了第二個研究嬰兒認知發展的實驗室(Infant Language Cognition Lab),申請了很多筆本科生科研基金和兩筆暑假做研究的獎學金。最后,我順理成章地選擇了申請博士項目,在本科結束之后繼續在這個領域的旅程。

這一切都源于那個“哇,好酷!”的第一反應。

2

如今我時常在想,如果我當時沒有選擇卡內基梅隆大學,如果我在大一時沒有東張西望、誤打誤撞,我現在會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事情?我經常半開玩笑地說認知科學是我的真愛,可如果沒有這些如果,我是不是就和我的真愛擦肩而過了呢?那將會是多么大的遺憾啊。

從另外一個角度想,如果我能早一點知道認知科學,早一點知道它與發展心理學能有這樣有趣的交叉,早一點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對于語言與思維之間的關系感興趣的領域不只有文學與語言學,還有認知科學,那么,高中時期的我與剛上大一時的我,會不會就少了一些迷茫與困惑呢?

這樣的念頭在我的心底扎根:我想讓更多的人能有機會擁有那個“哇,好酷!”的第一反應。

我一直喜歡寫作,所以自然而然地選擇用寫作的方式把認知科學傳播給更多的人。我也加入了“神經現實”這個科普組織,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而當“神經現實”介紹給我這個寫書的機會時,我自然也不會放過。在本科畢業、博士尚未開學,全世界都因為疫情而停下腳步的那個暑假,滯留在匹茲堡的我決定將我本科期間知道的、學到的和感受到的“哇,好酷!”傾注在紙上。

3

這本書按照話題大體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天生科學家”,深受艾莉森·高普尼克的論文《作為孩子的科學家》啟發。這部分的文章著重于介紹在過去幾十年里獲得了大量關注的認知發展研究課題,包括類比抽象、客體理解、數字概念的發展與因果認知。

第二部分是“天生愛社交”。在這一部分中,我們將從基本認知領域走向與社會認知相關的領域。尤其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認知科學家意識到人類認知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我們社會屬性的影響。這一部分的文章將從不同子領域切入社會認知發展:鏡像神經元、心理理論、道德的本源與文化心理學。

第三部分是“天生愛語言”。把語言發展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章節,我是略有私心的。這個話題將我引入認知科學與認知發展的大門,也是我花了最多時間探索的領域,我當然對它有所偏愛。在這個章節里,除了探討一些語言習得中的重要問題,我也追本溯源,呈現這個學科與這個子領域的一些發展歷史。

最后一個部分的標題是“重新審視天生”。天生論與后天習得論之間的抗衡在心靈哲學與認知發展中常青。盡管前面章節的標題都隱隱暗示了對于天生論的推崇,但在這一章節,我想后退一步,用更廣闊的視角來審視“天生”這個概念的本身。是什么樣的證據在支持科學家做出“與生俱來”的推論?而科學家又是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挖掘出這些證據的呢?

這本書的四個章節與章節中的文章相互獨立。如果你對某個話題尤其感興趣,覺得它給了你最強烈的“哇,好酷!”的反應的話,可以直接從目錄跳到那篇文章,不必擔心遺漏了前文的知識點。

如果你此前從未聽說過認知科學或認知發展的話,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個不那么枯燥的起點,讓你愿意繼續往前走,往深處探索。

4

在前言的最后,我想說幾句大實話。

在準備寫這本書的時候、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以及在寫完這本書的現在,我都有一種強烈的不安感,心底仿佛總有細細碎碎的聲音在說:“你是誰,你算老幾,你剛本科畢業有什么資格寫書?”心情更糟的時候,我還會隱約聽見:“啊,別吧,算了吧,你別給卡內基梅隆和斯坦福丟臉了,算了吧,算了吧,算了吧……你沒這個資格。”

支持我最終寫完這本書的是什么呢?是我的“厚顏無恥”嗎?好吧,可能是,但“厚顏無恥”不是故事的全部。

我曾參加過果殼承辦的一個“我是科學家”的活動,非常有幸地見到了中國科技館前館長李象益老師。李象益老師做了一輩子的科普,我舉手問他:“老師,我最近開始寫科普文,但我還在念大學,總覺得自己沒有寫作的資格,您覺得什么樣的人才有資格做科普呢?”

李象益老師給我的答案讓我銘記在心:“我覺得所有人都有資格,我鼓勵大家都去做科普。”

其實換一種角度思考,這種“誰有資格做科普”的顧慮其實是多余的。哪怕是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如果想做科普,不也要從文獻讀起嗎?所謂的顧慮,也不過是擔心自己犯錯誤被讀者挑出來。但作為科普文寫作者,也應該期待讀者在閱讀科普文章的時候抱有批判的精神,希望讀者給自己挑刺才對。當然,為了防止錯誤信息的傳播,最重要的是在寫作的時候實事求是,多查證資料,利用學校的資源,詢問教授的意見。

寫這本書是我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學習的終點。在此,我也想對在這個過程中指導我、陪伴我的導師與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謝。

我想感謝卡內基梅隆大學的Dr. Erik Thiessen,Dr. David Rakison,Dr. Wayne Wu 以及 Dr. Marlene Behrmann。沒有他們的支持與鼓勵,我絕對不會走上科研這條路,也不會與認知科學“一見鐘情”。我也想感謝我現在的導師,斯坦福大學的Dr. Michael Frank,能在讀博期間繼續我的科普活動,也離不開他的支持。

我想感謝愿意在百忙之中抽空為本書寫推薦語的清華大學王瑩老師、北京師范大學的胡清芬老師、以及北京大學的蘇彥捷老師。三位老師是我十分敬佩的前輩,能夠得到老師們的推薦與指點是我莫大的榮幸。

我想感謝在科普路上陪伴我的小伙伴們。首先是“神經現實”這個大家庭。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與陪伴,科普這條道路上會少了太多的樂趣。我尤其想感謝岳川、亦蘭與春天,他們是“神經現實”的主創,也是讓這個社群格外有愛的主心骨。我想感謝賈小涵,我們在那個漫長的暑假里互相激勵打卡。我寫書,她備考。如果沒有一個相互加油鼓勵的朋友,這個過程會加倍艱難。我想感謝王一喬,我們在申請季面試時認識,而她對我的文章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與建議。

最后,我還想感謝我高中的語文老師孫蕾。如果沒有她當年對我寫作這一愛好的支持,我不會在高中畢業前出版我的第一本書,也不會在大學期間對語言仍然擁有無窮的熱愛,自然也不會選擇學習認知科學,選擇讀博,選擇寫這本書,我將這本書獻給她。

曹安潔

2021年6月

于帕洛阿托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芷江| 盐边县| 土默特右旗| 三明市| 玉田县| 鹤庆县| 紫云| 长阳| 唐海县| 鄂托克前旗| 福鼎市| 陆丰市| 获嘉县| 休宁县| 和林格尔县| 沂南县| 冷水江市| 清远市| 弋阳县| 汪清县| 左权县| 二连浩特市| 分宜县| 崇礼县| 富宁县| 甘洛县| 宁海县| 中卫市| 梁山县| 图们市| 长泰县| 葫芦岛市| 合作市| 婺源县| 察雅县| 汾阳市| 武宁县| 乡城县| 聂拉木县| 奉新县| 安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