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變人生的86堂人際交往課
- 陳文琴
- 1073字
- 2022-06-17 19:38:00
擺脫刻板效應,別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刻板效應指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且籠統的看法。社會心理學認為,這種由群體推及個人的判斷行為屬于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其實是一種偏見,當人們習慣了用刻板效應去評價身邊的人和事,把對一類人的評價當作對某個人的評價時,就會顯得偏頗,不夠全面,甚至產生誤解。比如,兒童是好動的,年輕人是愛沖動的,女人是柔弱的,男人是堅強的,都是常見的刻板印象。
有兩個學生:一個是尖子生,每次考試總是名列前茅;另一個是差生,每次考試都墊底。
老師安排座位時,將兩個人調到了一起,形成學習小組,希望尖子生能帶動差生一起學習,提高班級的平均成績。
很快到了期末考試,尖子生的成績下降,差生的成績提高,兩人居然同時考了個及格分。
同學們紛紛猜測為何會形成這樣的局面。大部分人認為,差生學習差,拖累了尖子生,導致尖子生成績下降。就連老師也懷疑自己安排不周,導致尖子生被帶差。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尖子生和差生成了好朋友,尖子生為了提高差生的學習積極性,故意自降水平,和差生考了個差不多的分數,并且和差生的關系越來越好。
由于受刻板效應的影響,人們在認知時,總會先把個體歸入群體中去思考,以群體的特征來判斷個體將會產生的行為。如案例中同學們先給差生貼上了一定會帶壞尖子生的標簽,便認為尖子生是因為幫助差生影響了學習,而沒有去深入了解,探究事情背后的真實原因。
雖然刻板印象是建立在對群體認知的基礎上的,能反映這一類人的普遍共性行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特別是有助于人們對某個特定的人做出最初的判斷,但是也影響了人們對個體特性的探究。每個人都是千差萬別的,行為、性格、語言、學習、成長環境等,共同構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人。僅憑籠統的概括看法去定性評價,難免產生偏差,以偏概全。
要避免這種認知錯誤,克服刻板效應的局限性,具體的方法可以參照如下幾點。
1.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凡事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要善于利用我們的眼睛和大腦,有意識地拋開固有的刻板印象,客觀分析和判斷他人的特性。而不是人云亦云,妄下結論。
2.從群體印象中找個體差異。
既然刻板印象概括的是群體特征,不可否認本身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全對。要把著重點放在與刻板印象相對的其他信息中,找出群體特征外的個體差異,而不能一概而論。
3.跳出思維定式,換個角度尋找答案。
隨著人們的知識儲備越來越豐富,經驗也越來越多,受刻板效應影響,很容易在腦中形成思維定式。這種思維定式會束縛人的思維發散,讓人只按照固定的模式去認知事物。可以經常做一些腦筋急轉彎類的游戲,打破思維定式,換個角度想問題,便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