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過三巡,菜就是桌上那些,趙縣丞擺手讓唱曲兒的伶人退下。
看著伶人豐腴的身姿出了屋門,心中嘆息,竟是沒有一點興致。
縣里鄉勇一千八,衙差捕頭七人,在這黃土山溝里算是無敵的存在。
城外盜匪橫行,殺人越貨者比比皆是。
雖然養著這么多人,卻還是每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鄉勇所用錢糧是四家按分攤的人數,各自承擔。
因為自己招呼著官面差事,只分擔二百人嚼用。
李家財力底蘊深厚,雖然城外萬畝良田絕收三年,憑著族中走關外的商隊,仍然衣食無憂,因此承擔了八百人的吃喝。
黃家,楊家族產中等,各自分攤三百人的費用。
昨天本打算派人進道觀勸說一二,也讓道觀捐些聯防銀子,縣里再出面去吊唁,畢竟遠親不如近鄰。
若是縣城遭到流民圍攻,還有山上這支外援在,總好過困守孤城。
誰知事與愿違,剛出城一個時辰,這三百人就一路哭嚎跑進城內。
很多人還屙尿了褲子,三魂丟了兩魂半,連文武雙全自稱飛將軍的李家大公子都被人抬了回來。
見趙縣丞放下筷子,三位家主也都放下杯筷,掏出手帕擦拭一番。
桌上的菜僅是淺嘗,各人家里都不缺這點玩意兒的。
趙縣丞咽口茶說:“李兄,大公子情況如何?”
“說來慚愧,文山平時吟詩作對,舞刀弄槍,沒把天下豪杰放在眼里。
昨天在山上摔了跟頭,也是好事,總得讓他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孫郎中已瞧過,身子骨無損傷,將養幾日便可。”
身旁的黃,楊兩位員外心中暢快,李家公子仗著家中有人在太原府和大同衛當差,商隊游走關內外家資不菲,平時嬌縱跋扈慣了。
昨天在山上賺的灰頭土臉,抬回來的時候,渾身臭味飄滿大街,李家臉面都丟到太姥姥家了,還在這兒硬挺。
這種事只能心里偷著樂,嘴上卻不能這么說。
楊員外說:“此番道觀落了縣里面子,全是依仗這兩個外來道人,看來他們不是來掛單的。”
黃員外沉吟道:“要不,去請王千戶來一趟?”
李員外把茶杯一頓說:“請他?沒個幾千銀子能請動嗎?請來吃喝拉撒哪年才能走?”
這年月請衛所軍兵,來一千兵得準備一萬人的糧草,敢說不字說翻臉就翻臉。
屠了縣城哭都找不著墳頭,過后人家上報流民破城,衛兵救援斬首多少云云。
李家在府城當差的子侄來信,千叮嚀萬囑咐不可與當地衛所有聯系,連府城的兵都不可信。
這老黃平時沒準譜,張口凈是餿主意,當真是廢物一個。
趙縣丞思忱片刻說:“那個王三背負多條人命,本是亡命之徒。
“好死不死惹了道門,道門雖然落勢,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幾千年傳承,不是區區匪兵能撼動。
“此番與道門結下仇怨,這些亂兵流民就有戲看了,道門能人異士層出不窮,諸位可還記得當年六扇門?”
幾個員外伸長脖子問:“賞金獵人?”
“沒錯,二十多年沒聽過消息,人們都忘了這些高來高去的人物。
“趙某認為,六扇門一定是斷代了,后輩沒有能挑大梁之人。
“此番根據城門守衛和上山的鄉勇稟報,來的兩人都是半大小子。
“雖然年齡不大卻武功驚人,但又沒出手傷害李家大郎,說明年輕而不莽撞,行事很有分寸。
“此二人頭天來,今天就懸賞誘捕兇犯,定然有所依仗,畢竟當年六扇門的威名可不是吹出來的。”
楊員外問:“趙兄的意思,他們可能是六扇門的人,咱得交好此二人?”說著看看李員外。
“楊老弟,甭看我,李某豈能因公廢私,在太原府任書吏的文和來信,聚集在河套的亂兵已達幾萬人,很快便會南下。
諸位,情形越發危及,各州府請援奏折密集發往京師。
咱們都知道,朝廷調集兵馬,籌備糧草,選將選帥非一日之功,關鍵時刻還得靠咱們自己。”
見另外兩人不說話,趙縣丞沉吟道:“李兄所言甚是,趙某認為,陜甘邊衛十三家共同舉兵,非短時可平,將來如何走向,誰也拿不準。
咱們地處偏僻,一旦有事,趙某是不指望朝廷兵馬來援,還是李兄那句話,真有事,得靠自己。”
黃員外說:“趙兄有什么打算盡管說,都是為這座城不是。”
“好,別的不說,咱們四人從小就認得張成道長,哪家都受過其恩惠,雖然他那二徒弟犯渾,但現在主事的應該是太和山來的那倆道士。
所以于公于私,縣里都應上山前去祭拜不幸遇難的張老道長,順便也了解一下這新來的道士究竟有何心思。
若是真能與縣里聯手,城外有了這個助力,咱們也能睡個安穩覺。”
李員外站起身說:“咱們就按趙縣丞說的辦,另外,我回去給文山的大舅梁發奎寫信,讓他找幾個硬手來,咱這些鄉勇,真遇著事都是他娘的慫包。”
眾人心說,將熊熊一窩唄,也沒人和他抬杠,隨即商議了進山祭拜的事項。
兩天后,十輛騾子車出了西城門,直奔龍虎山而來,一頂四人抬青布小轎走在車隊前頭。
走到右拐進山的路口,看見不知何時在路口東西兩側,各搭建起了近十丈長,五丈寬的蘆葦席棚。
坐在轎中的趙縣丞心里清楚,方圓百里有蘆葦的地方,一是黃河灘,二是龍虎山后的山坳里。
那個長十八里的山坳,四周峭壁隔絕,不知這些道人是如何割葦編席的。
看見棚子里有桌椅,趙縣丞吩咐停轎,邁步走進涼棚,頓感清涼許多。
正在挖坑的道人大多認得趙縣丞,紛紛打招呼:“趙大人好,這是要出門啊。”
“見過趙老爺,氣色不錯啊。”
“趙大人步履矯健,身體越發硬朗。”
“諸位不必客氣,今天趙某是上山祭拜張道長頭七的,這些蘆葦和油竹從何而來?”
“趙大人,您是這中陽縣老人啦,真不知道后山天坑有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