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測中國經濟:名家論改革
- 張銀平主編
- 945字
- 2022-06-13 13:08:40
三、國際經濟政治關系格局變化的廣度與深度正在和我國改革開放賽跑
在對外開放領域,今后中國要想發展成為高收入國家,無疑需要創造更加和諧良好的國際環境。眾所周知,30多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既有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政治秩序。這期間,國際貿易環境和政治秩序變化基本上都向有利于中國的方向變化。但是,近來國際經濟政治關系演變對我國發展出現了不利的變化因素。從經濟角度看,發達國家在經濟危機沖擊下,政府公共支出緊縮,居民消費信心不足,導致對我國的外需下降;同時,發展中國家正在利用比中國更加低廉的勞動力、土地、資金和資源等要素大量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并向發達國家出口,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上對中國形成了供給替代效應。還有,要素成本提高、人民幣升值,正在不斷擠壓我國出口產業的利潤空間,也給我國發展外向型經濟帶來嚴峻挑戰。
從國際政治關系格局看,當前在國際關系重心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大背景下,美國全球戰略重點向亞太轉移,從經濟上美國主導建立《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從軍事上以日本和澳大利亞為支點,以西太平洋島鏈為依托建立空海軍作戰體系,這些都對中國進一步崛起帶來壓力。在中國周邊地區,中印、中菲、中越、中日、中韓因邊界和島嶼爭端,導致雙邊以及多邊關系復雜化、矛盾顯形化,這使得我們不可能像以往那樣一心一意去發展經濟,必須擠出一部分經濟、政治、外交資源加以應對。面對國際經濟政治關系格局新變化,如果我們不能在改革開放上及時創新,我國必將喪失新一輪戰略機遇期。因此,國際經濟政治關系格局變化的廣度與深度正在和我國改革開放賽跑。作為正在崛起中的大國,在國際經濟政治關系格局新變化中,必須選擇新的開放戰略,從被動開放轉向主動開放,繪制新的改革開放路線圖,積極參與國際游戲規則的制定,創造更加有利的國際經濟政治環境,推進中國向高收入國家轉變。
綜上所述,我國又到了一個需要選擇的新時期,在這個時期,走出困境,實現新的發展目標,仍然需要堅持改革開放的思想路線,凝聚改革開放共識,集聚改革開放力量,搞好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積極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開放,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向更高層次發展。
[曹遠征] 經濟學博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