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激蕩三十年:平成企業1989-2019
- (日)伊丹敬之
- 1785字
- 2022-06-09 15:03:51
日本人看到了“妖怪”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能夠成為世界“優等生”的重要支撐之一——低失業率也在逐漸改變。盡管與美國的失業率相比,還處在相對較低的水平,但日本的失業率的確是在逐年上升的。1993年,日本失業率上升到了2.5%,到1997年達到了3.4%,除了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短暫的混亂期超過3%,其他的時期,日本的失業率從未超過3%。這預示了日本的經濟正在接近“泡沫經濟遺留問題處理后遺癥”這個巨大懸崖。為了讓過度放貸的銀行和過度借貸的企業回到正軌而進行的清算工作在泡沫破滅后做得非常不到位,不良債權還在繼續增加。
盡管股票價格在1993年短暫停止下跌,但此后土地價格開始持續大幅度下跌。1993年的公示平均地價為174萬日元每平方米,1997年跌至83萬日元每平方米,與泡沫經濟鼎盛期(1991年的241萬日元每平方米)相比,只剩下1/3。日本曾經的土地神話徹底崩塌了。土地價格的持續大幅下跌,意味著被認定為不良債權的擔保貸款在悄悄地繼續增加。由于日本在1993年后沒有對不良債權進行充分處理,再加上新的不良債權的增加,如巖漿般的不良債權持續膨脹,悄然地尋找著噴發口。
1997年11月,巖漿噴發了。
一連三個周一,三個大型金融機構相繼破產,這樣的事情在任何國家的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但這種情況在1997年11月的日本真實地發生了,并在漫長的日本經濟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擁有魔幻星期一的11月。
11月3日,星期一,中型證券公司三洋證券決定提出《公司再生法》適用申請,這是在上月剛剛經歷了石灰市場不能還債的異常事態后的破產事件。這次破產扣動了大型金融機構破產連鎖反應的扳機。
11月17日,星期一,曾支配著整個北海道地區金融市場的商業銀行——北海道拓殖銀行宣布,由于自身經營陷入困境,將向北洋銀行及其他本州地區的銀行轉讓經營業務。這是由泡沫時期產生的不良貸款過于龐大所導致的破產,此前任何人都認為不可能倒閉的商業銀行,竟如此脆弱地轟然倒下了。
11月24日,星期一,四大證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證券為填補股市交易損失而積攢下巨額賬外債務,而宣布自主停業。
一連串大型金融機構破產的直接原因都是資金周轉不靈。長期的經營松懈、不良貸款的巨額積累,以及填補損失的積累,造成了資金周轉不靈的局面,從而直接導致破產。原本以“錢”為主營業務的金融機構,卻陷入資金周轉不靈的泥潭,如此不可思議的事竟連續發生在了三家大型金融機構身上。日本金融機構整體的銀根吃緊,以及來自對金融體系的不安感,以不良貸款堆積的巖漿噴發這種極端方式突然被擺到人們的面前。
不幸的是,就在同一時期,東亞其他各國的經濟也陷入混亂當中。1997年7月,以泰銖急速下跌為開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貨幣緊接著出現暴跌,特別是此前一直保持良好形象的韓國也受到影響。從1997年10月至11月的兩個月時間里,韓元竟然下跌了一半的價值,除了中國外,東亞經濟均陷入極度恐慌的危機之中。就連日本也苦于“日本溢價”(日本最大的幾家銀行間美元交易利率)的影響,這使金融機構在國際資本市場的美元資金籌措驟然間變得更加困難。
泡沫破裂后巨額的不良貸款、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再加上消費稅率的上調(1997年4月由3%上調至5%),使金融機構原本“不可能的破產”變成了現實,特別是山一證券的破產猶如致命一擊。三洋證券和北海道拓殖銀行還可以根據《公司再生法》以及業務轉讓等形式給職員留下就業的機會,而山一證券采取的是自主停業的形式,這意味著7 400名公司職員頓時失業,規模之大令人震驚。山一證券社長在答記者會上號啕大哭的場面令人記憶深刻,他不斷重復著:“不是員工的問題,是經營者的問題。”然而,他口中沒有問題的員工們卻集體失去了工作。這段影像在世界范圍內被反復播放。而他自己也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于三個月前剛剛就任了山一證券社長一職。
某銀行一位支行的行長將這個狀況向筆者描繪為“日本人這個時候第一次看到了‘妖怪’”。他當時是一家大型銀行在東京都內一個支行的行長,那時的他,當然也對自家銀行的經營心存不安。山一證券破產的第二天,他便勞心勞力地奔赴在防止發生銀行擠兌的第一線上。
“妖怪”其實是指發生大面積的破產以及失業現象,也就是大家看到了對于大多數日本人來說,幾乎從未經歷過、也從未感受過的非常事態。雇傭的不安使得人人自危,不單單有對獎金減少、工資下降的不安,還有對失去工作的強烈不安。看到銀根緊縮竟到了如此嚴重的地步,經營者們對于破產的不安感一下子變得高漲起來,許多人驚悚地縮成一團。